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远的岁月,漫漫的黄土高坡——久违了陕北。
那是38年前,1969年的1月,我离开北京和同学一道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途。那年我18岁,是一个在部队大院长大,未经些许风雨的娇小姑娘。
我插队的地方是陕北宜川县云岩公社,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值冬天,山上到处都是一条条冰挂,远远看去可美了。我暗想,有冰挂就证明有泉水。那到了春天,万物复苏了,溪水潺潺该多富有诗意。带着一番美丽的梦想,我们在村子里住了下来。当地老乡民风淳朴,我们到的时候,不但做饭招待我们,还怕我们不会做饭,特别派了一个老乡,每天来为我们做饭。的确,刚来的时候我们几个都不会做饭,升火。如果不是老乡的帮助,饭做熟吃到嘴都有困难。
然而人的愿望总是没有止境的,吃了一段老乡做的饭,我们觉得不怎么对胃口,想试一试,自己做饭自己吃。队里也很支持。给了我们一些土豆、萝卜,还帮我们腌了一缸酸菜,由于过了最佳的腌菜季节,酸菜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我们吃着不太习惯。虽然有时老乡也送一些腌菜给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觉得没菜吃。炒豆腐、炒萝卜也不放油,不好吃。我记起来小的时候见家里大人做过咸菜,就想自己试试。我把萝卜洗干净切成条,晾得半干,然后腌上,做成萝卜干,大家都特别爱吃。我还试着把豆腐切成小块让它发酵,做成腐乳。不然我们在那里真是没什么菜可吃。从不会做饭,到学着做花样,我们也真可谓苦中作乐。就这样我们度过了插队的第一个冬天。
第二年的夏天,我们居然用一把柴禾烙熟了饼。一连下了40天的雨,牛毛细雨丝丝缕缕轻轻地下,诗情画意,就是我们吃饭遭殃了。当地的农民把自己做饭用的柴禾收在自家闲置的空窑里。可是我们没有空窑,只好把柴放在屋檐下。这一下雨,柴禾全湿了,点不着火,怎么做饭?有一天,我们只找到了一把干柴禾。一把柴能做什么饭呢?连水都烧不开。有人提出来能烙一张饼。开始大家都不信,他坚持让我们把面都和好了,然后点火,居然用柴火的余热把饼烙熟了。把我们大家高兴坏了。
记得下乡不久就把我抽到路钱教育宣传队。我们到各个村去宣传,就在老乡家吃派饭。村子里的人对我们可好了。我们每到一家,主人都争着给我们做好吃的。当地是国家级贫困县,老乡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可是他们还是极力想法为我们准备他们能拿得出来的好吃的。比如有一点儿白面,就会算计够不够擀一顿面条给我们吃,如果不够,他们就给我们做面片,这仅有的一点细粮入了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所谓干部之口。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们到一家去吃派饭,主人可热情了,做了些饭菜让我们上炕去吃。我们刚刚坐好,端起碗筷要吃,主人家炕上爬着玩的孩子正好在炕上拉了一泡屎。男主人非常歉疚,他竟拿过一个碗来把屎扣住了。我心里为之一震,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因为我们都不想让主人更加尴尬。如果不是太在意客人的感受,有谁肯拿饭碗去扣粪便呢。
说到做饭,最不能不去提及的是灶台的火种点亮了我的爱情。那是另一个冬季,我回家探亲回来得早一些,发现其他的知青都返京了,整个塬上只剩下他一个人。我们队里知青的房子冷锅冷灶,什么吃的都没有。于是他带来了各种做饭所需,一起在我这做了一顿饭吃。第二天,我把东西准备好,让他在我这儿又吃了两顿饭,然后他就回京探亲去了。这几天的单独接触,触动了我们年轻的心灵。
到了第三个冬天,知青又都纷纷打点行装回到自己的故乡,村子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于是我们决定不再分开单独做饭了,合在一起起伙。我们一起做饭,一起打柴,一起收拾屋子。心也是越发地靠在一起了。随后的一两个月,他被抽调到延安汽车运输公司,又过了四年我上了延安卫校。一起做饭种下的种子终于在我们心底开花,让我们牵手走过了半生。如今女儿都过了我们在一起时的年龄,然而灶台边的记忆并没有被岁月所淡忘,这些让我铭记终身。
(责编:辛娅)
那是38年前,1969年的1月,我离开北京和同学一道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途。那年我18岁,是一个在部队大院长大,未经些许风雨的娇小姑娘。
我插队的地方是陕北宜川县云岩公社,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值冬天,山上到处都是一条条冰挂,远远看去可美了。我暗想,有冰挂就证明有泉水。那到了春天,万物复苏了,溪水潺潺该多富有诗意。带着一番美丽的梦想,我们在村子里住了下来。当地老乡民风淳朴,我们到的时候,不但做饭招待我们,还怕我们不会做饭,特别派了一个老乡,每天来为我们做饭。的确,刚来的时候我们几个都不会做饭,升火。如果不是老乡的帮助,饭做熟吃到嘴都有困难。
然而人的愿望总是没有止境的,吃了一段老乡做的饭,我们觉得不怎么对胃口,想试一试,自己做饭自己吃。队里也很支持。给了我们一些土豆、萝卜,还帮我们腌了一缸酸菜,由于过了最佳的腌菜季节,酸菜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我们吃着不太习惯。虽然有时老乡也送一些腌菜给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觉得没菜吃。炒豆腐、炒萝卜也不放油,不好吃。我记起来小的时候见家里大人做过咸菜,就想自己试试。我把萝卜洗干净切成条,晾得半干,然后腌上,做成萝卜干,大家都特别爱吃。我还试着把豆腐切成小块让它发酵,做成腐乳。不然我们在那里真是没什么菜可吃。从不会做饭,到学着做花样,我们也真可谓苦中作乐。就这样我们度过了插队的第一个冬天。
第二年的夏天,我们居然用一把柴禾烙熟了饼。一连下了40天的雨,牛毛细雨丝丝缕缕轻轻地下,诗情画意,就是我们吃饭遭殃了。当地的农民把自己做饭用的柴禾收在自家闲置的空窑里。可是我们没有空窑,只好把柴放在屋檐下。这一下雨,柴禾全湿了,点不着火,怎么做饭?有一天,我们只找到了一把干柴禾。一把柴能做什么饭呢?连水都烧不开。有人提出来能烙一张饼。开始大家都不信,他坚持让我们把面都和好了,然后点火,居然用柴火的余热把饼烙熟了。把我们大家高兴坏了。
记得下乡不久就把我抽到路钱教育宣传队。我们到各个村去宣传,就在老乡家吃派饭。村子里的人对我们可好了。我们每到一家,主人都争着给我们做好吃的。当地是国家级贫困县,老乡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可是他们还是极力想法为我们准备他们能拿得出来的好吃的。比如有一点儿白面,就会算计够不够擀一顿面条给我们吃,如果不够,他们就给我们做面片,这仅有的一点细粮入了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所谓干部之口。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们到一家去吃派饭,主人可热情了,做了些饭菜让我们上炕去吃。我们刚刚坐好,端起碗筷要吃,主人家炕上爬着玩的孩子正好在炕上拉了一泡屎。男主人非常歉疚,他竟拿过一个碗来把屎扣住了。我心里为之一震,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因为我们都不想让主人更加尴尬。如果不是太在意客人的感受,有谁肯拿饭碗去扣粪便呢。
说到做饭,最不能不去提及的是灶台的火种点亮了我的爱情。那是另一个冬季,我回家探亲回来得早一些,发现其他的知青都返京了,整个塬上只剩下他一个人。我们队里知青的房子冷锅冷灶,什么吃的都没有。于是他带来了各种做饭所需,一起在我这做了一顿饭吃。第二天,我把东西准备好,让他在我这儿又吃了两顿饭,然后他就回京探亲去了。这几天的单独接触,触动了我们年轻的心灵。
到了第三个冬天,知青又都纷纷打点行装回到自己的故乡,村子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于是我们决定不再分开单独做饭了,合在一起起伙。我们一起做饭,一起打柴,一起收拾屋子。心也是越发地靠在一起了。随后的一两个月,他被抽调到延安汽车运输公司,又过了四年我上了延安卫校。一起做饭种下的种子终于在我们心底开花,让我们牵手走过了半生。如今女儿都过了我们在一起时的年龄,然而灶台边的记忆并没有被岁月所淡忘,这些让我铭记终身。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