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爱如荷风,情如潭水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05616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却为他养大了前妻留下的6个子女。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国援助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一个多月后,他因胃溃疡穿孔住进了医院,想不到手术后引起并发症,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匆匆离去。
  那一年,他刚刚50岁,她才45岁。
  他去世后,她收拾起悲伤,带着他们的9个子女孤独地走过42年,把他们一一培养成人。42年后,她安详离世。
  那一只小箱子,是他生前用过的。他走后,她一直小心地珍藏,从未在子女们面前打开。那保存完好的75封书信,是在她辞世7年后,子女们在搬家时意外发现的。纸张已经泛黄,却都保存完好。
  这是75封爱的书信,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如痴如醉的爱情表白,一个女人孤独又沉默地守着它们走了大半生。朱自清写给妻子陈竹隐的爱情书简,向世人洞开了文学大师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往事。
  认识陈竹隐时,朱自清的生活正混乱不堪。那时,他的发妻武仲谦已病逝一年多,给他留下了6个孩子,最大的也不过10岁,最小的女儿尚在襁褓中。一个靠教书养家的穷教授,要照顾身边的6个孩子,那份艰难可想而知。朋友们看不下去,劝朱自清续弦,却每每被他拒绝。因为他心里还想着武仲谦。
  朱自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朋友拉着去与陈竹隐相见的。他们诓他说去酒楼会一位朋友。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陈竹隐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黄色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雅正派,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显得有些土气。回到宿舍,我的同学廖书筠笑着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
  然而,那双土气的双梁鞋并没有影响到陈竹隐与朱自清的交往。初次见面,她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皙的面庞,短短的头发,落落大方的谈吐,她与他逝去的前妻不同,就如一株清新的荷,带给了他完全不同的感受。
  陈竹隐虽然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又早早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却坚忍好学,她从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只身前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读书。她聪颖好学,学国画、学昆曲,再加上她性格开朗大方,在朱自清面前既有少女的羞涩,又有女儿般的顽痴,他们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电影院,虽然没有上海的电影院那般奢华,却也是年轻男女谈恋爱的好去处。他们经常相约一起吃饭、看电影,也开始了书信来往。
  细细研读这些爱情书简,不难发现,随着二人感情的升温,他们对彼此的称呼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第一封信里,朱自清称陈竹隐为“竹隐女士”,落款为“朱自清”。一周后的第二封信里,他称她为“竹隐弟”,落款成了“自清”。在他们的第五封信里,先前的“竹隐弟”已变为了更亲切的“隐弟”,“自清”只余一个“清”字……再以后,他在自她的信里,称呼不断变来变去:“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过这种滋味,很害怕真的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由最初的“女士”到亲爱的宝妹”,他们的爱情也由最初月下朦胧娇羞的荷慢慢绽放在朗朗的晴空下。
  彼时,两人已是心心相系的恋人,只是谁也没有勇气提出结婚二字。一个二十几岁的青春少女,还来不及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与温馨,就要成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副担子,她可承受得起?这棵爱情树,又能否在那烟火日子里常青下去?她犹豫了。
  那年寒假,她开始刻意地躲他,却躲不开牵挂与相思。等她再次捧读他的信,听他在信上倾诉他的思念之苦,说他的胃又开始疼痛。她的心,轻轻地痛了。他在信上痛苦地写道:“竹隐,这个名字几乎占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个人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认为自己是个遇事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迷乱啊。”
  再不管那么多身前身后事,她如一只勇敢的飞蛾,扑向了那团燃得正烈的爱情火。她接受了他,也接受了他6个年幼的孩子。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婚礼。那时,他们刚好相识两周年。
  此后,他们的生活就是另一幅画卷。婚后的陈竹隐,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梦想,画笔尘封,昆曲高搁,她把所有的心思,扑在了那个家上。家里人口多,单凭朱自清教书著书的收入来维系,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她从来没有埋怨过,为了凑足给孩子请家庭教师的钱,她甚至悄悄跑到医院去卖过几次血。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带着家人随校南迁到昆明,日子更加窘迫,常常三餐不济。为了减轻朱自清的负担,让他安心工作,柔弱的陈竹隐毅然带着孩子们回到自己的老家成都,一个人挑起了那个家的重担。从此,他们一个在成都,一个在昆明,相距遥遥,但隔开的只是他们的人,不是他们的心。每逢假期,朱自清都要穿越千山万水去成都探亲。山一程,水一程,关山重叠,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家里有爱他和他爱的妻儿在等着他。
  从相恋到结婚,从结婚到朱自清病逝,他们在一起相守的时光不过短短的十几年。在那十几年里,他眼中再无其他的风景,她心里装着的也全是他。他们的爱,一如散文大师笔下清丽深情的文字,清新芬芳如月下淡淡的荷风,纯净得不掺任何杂质,绵邈深情正如那汪清碧的潭水,让人羡慕慨叹。如今,斯人已逝,重读昨天的信简,那份爱,却依旧能轻轻拨动世间红尘男女的心弦。
  张宁据《婚姻与家庭》梅寒/文 整理
其他文献
郑喜这人弦儿调得松,慢半拍,有幸经历了铁饭碗由辉煌到衰败的全过程。掌着百十号人饭碗、希望的厂子,在他三十六岁零两个月时,轰然一声,倒下了。他嬉皮笑脸地把下岗的消息告诉了妻子芳妹,仿佛十八年的光阴打了水漂,是件怪逗人乐的事情。  芳妹说:你八成少根神经!后来,芳妹嫌自己那天没嚼口香糖,“臭”了郑喜,让丈夫平添了走路贴边儿、看人双影儿的怪病,一百四十斤的块头产生不了一两的力气。医学术语经芳妹一翻译还真
期刊
1959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映,直到近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深受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爱,高占武、孔淑贞、曹茂林、小翠、李克明……这一个个角色带着时代的烙印和艺术的灵光,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而这部经典名片更是“捧”出了两位“二十二大明星”——李亚林和金迪。尤其是李亚林扮演的复转军人高占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岂是现在的明星、偶像所能比拟。几年前,笔者到家中采访李亚林的二女儿、
期刊
4月26日上午,在顺德某中学,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与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进行了一场以“文学里的精神秘密”为主题的文学对谈。在对谈上,贾平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心得。  写作的快乐  十年前的贾平凹,用《秦腔》发出了高亢激越的吼唱。十年后,他换了另一种行腔,借唱丧歌的《老生》,穿行百年的中国,讲述国族和个人的命运。对于再次获得“年度杰出作家”的大奖,已经自称“老汉”的贾平凹觉得“既高兴,
期刊
老张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计划内的,一个是计划外的。说老二是计划外的,是因为老张一直以来都觉得有一个孩子就够了,但老婆天知道是不是有意的,在又一次怀孕后,却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老张也以工作忙、高龄生产可能会出问题为由,劝过她很多次。但任老张嘴皮子磨破,她就是不肯去做掉这个孩子。  老婆说,这孩子她是要定了,谁都不能改变,况且以后孩子们大了,父母都不在了,一想到这世界上还有个和自己有这么近血缘关系的人,
期刊
老戏骨雷恪生曾在《大宅门》、《雷雨》、《水浒》、《秋菊打官司》等一百多部影视剧、话剧中饰演各类角色,被人们誉为“影坛常青树”,而今虽已78岁高龄,但仍旧精力旺盛,每年要接拍四五部影视剧,主演多部话剧,有时还在央视春晚的小品中“客串”。老人之所以能承受如此大的工作量,全靠他长期以来关注健康,重视养生。去看看演员雷恪生的养生之道吧。  演员雷恪生养生:戒烟天天吃萝卜  雷恪生以前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
期刊
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一部分这样的男人:自己还没长大,就升级当了“爸爸”。与女性必须经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生理过程相比,男人当上自然科学层面的“爸爸”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所以,像李光洁在剧中饰演的角色那般,从最初的不靠谱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酷爸”,对于一部分男人或者他们的妻子来说,也许能够找到共鸣。  从外形条件上讲,李光洁似乎饰演高冷型“高富帅”的角色更为轻车熟路,尝试《酷爸俏妈》这
期刊
张甲田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炙手可热的影视明星、银幕硬汉,他1980年在电影《迟到的春天》中首次登上银幕,其后相继主演了电影《当代人》、《仇侣》、《风云初记》。同期,他还参演过中国第一部长篇连续剧《敌营十八年》。1982年他因成功地塑造了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一角,而成为八十年代广大影迷追捧的偶像。  1982年,根据著名作家蒋子龙同名小说改编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电影,同时
期刊
平仓巷内偶邂逅,白雪冰晶后湖游。  秋赏红叶漫栖霞,翠鸟惊艳荷枝头。  更喜人间四月天,粱园酒家结良缘。  放眼太湖碧波淼,一树樱花照清涟。  六十春秋恩爱笃,双双执手难关渡。  而今白发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4月1日,92岁的南京大学院士冯端牵着夫人陈廉方的手,出现在先锋书店,向后辈演绎“秀恩爱”的最高境界。  这一天是他们的“钻石婚”纪念日。60年里,文学造诣颇高的冯端给太太写下了不计其
期刊
他是警察,她也是警察。他们是夫妻,却不能常见面;他们有孩子,但不能常陪伴;他们没有钻戒,没有豪宅,至今还住在单位的宿舍里;他们没有山盟,没有海誓,却在“生命禁区”帕米尔高原上,用十余年坚守唱响了对工作执着,对爱情坚贞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他是警察,在一个偏远乡村的派出所担任所长;她也是警察,在一个边远县的公安局治安大队担任教导员。他们是夫妻,却不能常见面;他们有孩子,但不能常陪伴;他们没有钻
期刊
黄继光的亲密战友李继德,这位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志愿军老战士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黄继光当时挣扎着匍匐前进。已经爬到地堡下的黄继光,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李继德称英雄已经被子弹打烂了。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否定“黄继光堵枪眼”英雄事迹的谣言甚嚣尘上。4月18日,记者在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采访到了黄继光的亲密战友李继德,这位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志愿军老战士说:“黄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