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讲诚信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不但将诚信视作重要的行为规范,而且视作治国之本。在中国古代数百位帝王中,唐太宗对孔子这一理念的理解是特别深刻的,也是很讲诚信的。他既不赞成像刘邦那样杀戮功臣,又厌恶好用诈术的魏武帝曹操。他对群臣推心置腹。尤为难得的是,能以真诚之心听取和采纳群臣的批评意见。他跟群臣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
  
  以诚信为治国之本
  
  唐太宗经常跟大臣们在一起谈论诚信,向他们说明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讲诚信;要求他们将诚信作为立身和处事的准则。而他自己在这方面很注意以身作则。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又跟身边的大臣讨论诚信问题。他先讲了孔子的一段话。这段话见于《论语·颜渊》,意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要做到三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取信于民。子贡问:在这三件事中,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件,那么应当去掉哪一件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充足。子贡又问:剩下的两件事中,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件,那么应当去掉哪一件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充足。第三件不能去掉,因为“民无信不立”,治国不可失信于民。在孔子看来,粮食、军备、诚信对于治国都很重要,实际上认为一件不能少;而在三者之中,他首先看重诚信。
  接着,唐太宗结合历史经验教训,阐发了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当年项羽攻入秦朝都城咸阳,天下形势已在他的掌控之中,如果能努力实行仁义、诚信,还有谁能跟他争夺天下呢?唐太宗认为项羽败就败在失信于天下。项羽败亡的原因诚如唐太宗所说。他带兵攻入咸阳后,没有一反暴虐的秦王朝的做法,采取紧急措施,解百姓于倒悬;而是以暴易暴,野蛮地实行屠城,并将秦朝皇宫付之一炬,掳掠财宝、妇女,满载东归,使喁喁百姓大失所望。
  唐太宗的观点,为身边的大臣所接受。宰相房玄龄谈了他的体会:仁、义、礼、智、信,这是五条行为规范,违反哪一条都不行。能经常实行,大有好处。商纣王违反这五条,政权为周武王所夺得。项羽不讲诚信,终为刘邦所败。
  总的来说,唐太宗在施政中讲诚信是比较自觉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接受大臣们的监督。只要唐太宗对诚信稍一疏忽,以忠言直谏闻名的魏征就向他提意见,说他“未尽于诚信”。唐太宗听了不但不觉得丢面子,不但不生气,还表扬魏征。
  唐太宗也有糊涂的时候。他见很多候选官员在资格、出身上造假,便下令对假冒者从重处理:假冒者必须自首,如不自首,将处以死刑。不久,有个假冒者被查出,唐太宗要处死这个人。主管刑狱案件的大理寺的首长戴胄说,依照法律条文只能判处流放。唐太宗怒曰,你想守法而使我失信吗?戴胄说,皇上的命令和国家的大法不同,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皇上恨候选官员假冒的多,故想处死他们。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妥,再依法判处他们,这叫“忍小忿而存大信”。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说道,你能公正执法,我还担心什么呢?他知错就改。
  唐太宗难得也有失信的时候。有个老臣叫党仁弘,立有功劳,并且有才能,有政绩,但犯了贪污罪,“赃百余万”,依法当处死。唐太宗怜悯这位即将被处以极刑的白发老臣,向大理寺官员求情,请免其一死。大理寺官员坚持依法办事,五次上奏要求处死党仁弘。唐太宗乃把五品以上官员召集到太极殿,对他们说:执行法律,“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党仁弘而欲赦之,是乱其法,上负于天”。表示要到长安南郊,坐在草席上,一天只吃一顿素,向老天谢罪三日。后来,由于宰相房玄龄松了口,党仁弘没有被处死,改为流放钦州。唐太宗偶尔失信一次,就有一种负罪感。
  
  不以权术驾驭群臣
  
  唐太宗对群臣有一颗诚挚之心,不以权术、诈道对付臣下。
  他对大臣长孙无忌等人说过,他即位之初,不止一人上书称:“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就是说,作为皇上,要专制独断,不能信任臣下,不能放手任用他们。唐太宗没有采纳这种似乎为他着想,实际于国家不利的建议。
  又有人给唐太宗出主意,用诈道除去佞臣。唐太宗就问此人:你知道奸佞之人是谁吗?回答说:臣不能确知谁是佞人,请陛下佯装发怒以试群臣。如果直言进谏,不怕冒犯圣上,则是正直之人。如果阿谀奉迎,则是佞人。唐太宗对他说:我要在普天之下实行诚信,不想以诈道教化臣民。你的话虽然好,但我不想采纳。
   唐太宗为何不采纳用诈道清除佞臣的建议呢?他对封德彝说出了原因:流水是清是浊,取决于源头。国君是政治的源头,臣下好比流水。国君自己行诈术,而要臣下行直道,就好比源头混浊,而望流水清澈,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常常因为魏武帝曹操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像他这样做,政令怎能贯彻呢?
  唐太宗说曹操多诡诈,是有历史记载作依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曹瞒传》云:一次曹操带领军队出征,军粮不足,私下问主管军粮的人怎么办,回答说发放军粮时改用小斗。曹操说,很好。后来士兵们说曹操欺骗他们。曹操生怕士兵闹事,便把主管军粮的人找来,对他说:“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意思是只好借你的死平息众怒,不然此事解决不了。于是将他斩首示众,还在其脸上题了10个字:“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曹瞒传》说,“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可能是以上这类记载,引起了唐太宗对曹操为人的反感。他要以曹操为戒。
  对自己任用的大臣,唐太宗从不轻易怀疑。要想在唐太宗面前诬害一个人,是难以得逞的。宰相萧瑀曾诬告房玄龄结党营私,对皇上怀有二心,只是尚未谋反。唐太宗对萧瑀说:你的话未免太过分了。国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我虽谈不上圣明,但还不至于糊涂到好人坏人都分不清。对房玄龄,唐太宗一如既往地信任。
  对犯有过错的大臣,唐太宗总是批评教育,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一棍子打死。有一次宫中宴会,发生了纠纷:时任同州刺史的功臣尉迟敬德生气地对坐在他上首的人说:你有何功劳,坐在我上首!坐在尉迟敬德下首的任城王李道宗劝说尉迟,哪知尉迟对李道宗报以老拳,几乎将其眼睛打瞎。唐太宗一气之下,宣布中止宴会。他对尉迟敬德说:我见汉高祖刘邦诛灭功臣,常常有责怪他的意思。我想与你们这些功臣共保富贵,想不到你屡次犯法。我才知道韩信、彭越这些功臣被杀,并非汉高祖的罪过。国家的纲纪,就靠赏与罚维持。好自为之,不要后悔莫及。遭到唐太宗训斥之后,尉迟敬德开始变得老实起来。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处理君臣关系较好的一位。他自称,他与群臣相处融洽,做到了“相亲如一体”。这方面的动人故事很多。
  大将李世勣(唐太宗死后改名李勣)得了急病,医生的药方上写着“须灰可疗”四个字。唐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世勣和药。把李世勣感动得“顿首出血泣谢”。唐太宗说:我这样做,是为国家,不是为你个人,何谢之有!儒家有一个观念,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对父母负责,必须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不得损伤之。唐太宗作为一位君主,为了给李世勣治病(疗效如何是另外一回事),能够剪下自己的胡须,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难得的。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攻打高丽的战争中,大将李思摩中了弩矢,唐太宗亲自为他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
  宰相房玄龄病危时,唐太宗派人将其接到宫中治疗。病情稍稍稳定,唐太宗则喜形于色;病情加剧,则深深忧虑。房玄龄临终时,唐太宗“握手与诀,悲不自胜”。
  唐太宗以上这些举动,显然不是“作秀”。因为“作秀”是做表面文章,唐太宗却是怀着一腔真诚做这些事的;“作秀”是偶一为之,唐太宗却是经常这样做的。
  
  以真诚之心纳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他是一位很清醒的君主,接受了强大、富庶的隋帝国一朝覆亡的深刻教训,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以及施政中的过失,能够自觉地听取臣下的批评意见。
  唐太宗认识到,“人苦不自知其过”,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过错是不容易的;作为国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自己,尤其困难。他说:“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禄位。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国君处在怀有各种企图的人的包围之中,他们用种种手段来影响、迷惑国君。国君稍一懈怠,在哪一方面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就很危险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才经常地、自觉地要求大臣们面对面地、直截了当地向他提意见。
  唐太宗不但自己纳谏,还教育太子纳谏。他对太子因“材”施教,见到什么,就以什么为教材,对太子进行教育。见太子乘船,就对他说《孔子家语》中的一段话:“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太子在树下休息,就对他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这两句话出自《尚书·说命(上)》。“后”在此处作“君主”讲。全文的意思是:锯木头靠墨线才能直,国君靠听取臣下的谏言才能圣明。他希望把纳谏作为李唐王朝的一个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唐太宗听取大臣们的批评意见是很恳切的。他经常要求大臣们对他的过失“明言之”,“直言无隐”。有一次,唐太宗又要群臣向他提意见,长孙无忌等人说,皇上没有过失。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批评他们说:我问你们,我有何过错,你们却对我阿谀奉承。我想当面列举你们各位的长处和短处,让你们改掉说奉承话的毛病。接着唐太宗说出了在场的每一位大臣的优缺点。
  唐太宗也有听不进尖锐的批评意见的时候。有一次,河南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皇上修洛阳宫,劳民;收地租,厚敛;民俗好高髻,都是受了宫中的影响。唐太宗很生气,对房玄龄等人说道:皇甫德参希望国家不役使一人,不收一斗租,宫人都不留头发。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满意?魏征谏道:汉文帝时贾谊上书说,“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言语不激烈,不能打动国君。所谓狂人之言,圣人择焉,愿皇上裁察。听了魏征的一番话,唐太宗怒气全消。他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不再对皇甫德参的上书愤愤不平。还赏给魏征24匹绢。过了几天,魏征又提意见,说皇上近来不喜直言,虽然接受了,但是有点勉强,不如以往闻过则喜。唐太宗表示虚心接受,加大了对魏征的赏赐。
  只有唐太宗这样清醒有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国君,才能容忍魏征这样的敢言直谏的大臣。正因为能容得下魏征这样的忠直之士,唐太宗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多的几位“明君”中的佼佼者,真正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尚书》中的两句话:“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其他文献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传统的静力学、材料力学、机构、机械传动、通用零部件、液(气)压传动等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广而杂。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因此笔者以数控等专业为试点,进行了《机械基础》职业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作为典型的“专业基础课”,我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模式既要考虑到其基础性,也要尽可能地与职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英语在高校特别是在应用型高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精选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大学英语教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所作的《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以下简称《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首倡,书中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能,即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是不同教育和培训体系下的产物,如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不断丰富形式、完善机制,逐步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贯通,将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资格标准统一起来,实行双证融通,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动手能
深圳的经验仅仅是“重点转向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值得广州借鉴吗?还是深圳当年以“试验”的名义向地方让渡了中央的部分职权,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拥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