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虽然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还不长.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任务型教学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概念;原则;具体运用
数学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到了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难度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不少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有较大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不能仍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当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多选用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设定一些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和重要性入手,对这一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借鉴,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任务型教学法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进入21世纪后,这种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我国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任务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动力.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任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展开的.其次,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参与实践、合作学习等来完成任务、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最后,任务型教学方法强调“做中学”,给学生提供很多实践机会和发挥空间,使学生既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
从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任务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途径,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并借助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务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规律等,通过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将教学目标融入各个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了教师设定的任务,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不同,任务型教学法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层次性,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任务的引领下,逐步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进而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任务型教学法能转变学生以往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教师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上,会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在任务学习中的表现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动力、更有热情,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是设计学习任务,教师要确保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提高任务的完成质量,才能发挥任务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要想设计恰当、合理的学习任务,数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保证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可以完成的.其次,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热情,教师可以把教学总目标划分为多个小目标,结合这些小目标来细分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具有层次性的学习任务的引领下逐步深入地探究知识.最后,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在数量上应合理、恰当,任务太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探究困难,任务太少达不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三角形,再让他们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后剪下来,与自己做好的三角形进行对比,并讨论自己的发现.其次,教师以学生的讨论为基础,让他们思考和探究“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或者“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最后,在学生的探究和交流有了一定的发现后,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讨论出的结论画图,看看最后制作出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这就是图形的再验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第一次画图是体会什么是全等,讨论交流的任务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再次画图是反证过程,最后的图形判定是应用过程.这些学习任务层层递进,使学生的学習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概念;原则;具体运用
数学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到了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难度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不少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有较大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不能仍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当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多选用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设定一些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和重要性入手,对这一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借鉴,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任务型教学法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进入21世纪后,这种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我国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任务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动力.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任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展开的.其次,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参与实践、合作学习等来完成任务、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最后,任务型教学方法强调“做中学”,给学生提供很多实践机会和发挥空间,使学生既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
从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任务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途径,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并借助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务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规律等,通过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将教学目标融入各个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了教师设定的任务,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不同,任务型教学法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层次性,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在任务的引领下,逐步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进而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任务型教学法能转变学生以往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教师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上,会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在任务学习中的表现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动力、更有热情,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是设计学习任务,教师要确保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提高任务的完成质量,才能发挥任务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要想设计恰当、合理的学习任务,数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保证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可以完成的.其次,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热情,教师可以把教学总目标划分为多个小目标,结合这些小目标来细分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具有层次性的学习任务的引领下逐步深入地探究知识.最后,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在数量上应合理、恰当,任务太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探究困难,任务太少达不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三角形,再让他们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后剪下来,与自己做好的三角形进行对比,并讨论自己的发现.其次,教师以学生的讨论为基础,让他们思考和探究“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或者“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最后,在学生的探究和交流有了一定的发现后,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讨论出的结论画图,看看最后制作出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这就是图形的再验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第一次画图是体会什么是全等,讨论交流的任务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再次画图是反证过程,最后的图形判定是应用过程.这些学习任务层层递进,使学生的学習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