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否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人物形象的思想灵魂能否明晰地而不是模糊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的语言是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装载我们的思想的车辆”。
成功作品的成功典型,其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了的,它一定是“这个”人物的思想的特定外壳,特定“车辆”。这个特定的车辆,驰骋于作品的天地、驰骋于文艺的花苑,决不会跟任何其他的“车辆”撞车。
作为一个艺术巨匠,鲁迅笔下的人物(哪怕是一个极其次要的人物)的语言(哪怕是极其简短的一言半句)可以说无不是高度个性化了的。让我们来看看《阿Q正传》中的不同人物如何骂人吧:
赵太爷是未庄以“老一辈”、“上等人”自命的土老财,当阿Q声称自己也姓赵时,他骂道:“阿Q,你这浑小子……”骂声中散发着这个地主的霸气、老气和土气。
秀才的骂法则不同:“忘八蛋”!“你反了……”这个在科举的阶梯上开始爬上去了的年轻地主,俨然以官场人物自居了,骂人也是一种治人者的“官样骂法”。
身块大、有力气的王胡骂阿Q说:“癞皮狗,你骂谁?”“你骨头痒了么?”这显然是不把对方放在话下,自信随时都有资格去敲那“痒了”的骨头的有力者的骂法。
“记着吧,妈妈的……”,“妈妈的,记着吧……”这是自知力量上“旗鼓相当”的小D和阿Q对骂。
“这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这样骂。何以遁入空门的出家人竟然骂起“断子绝孙”来?这无非因为她是“尘念未绝”的“小”尼姑。正当青春年少就被禁入庙宇,古佛青灯的凄寂生活,使其预感到老来绝后的孤独和可怕,当阿Q戏弄她时,她又羞又气又无法抵抗,于是,平时认为最毒的诅咒就这样脱口而出了。
这些骂,骂出了何等鲜明的个性!在这里,人物的思想各有“车辆”,岂但决不会“撞车”,而且也是决不能“换车”的。鲁迅选择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无比深刻地揭示了丰富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充分揭示了“阿Q精神”的普遍性、危害性,揭示了它的可笑和可悲。
言为心声。个性化语言是个性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心灵的门扉,是人物精神世界的亮相。《祝福》中的祥林嫂反复念叨“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反映出这个被封建制度吞噬着的劳动妇女的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么鲜明的个性特征啊!这五个字里蕴藏着无限的潜台词,它使我们清楚地窥见祥林嫂对黄连般生活的咀嚼和回味,对一连串沉重打击的痛楚和泣诉,对失却唯一精神寄托的失望和空虚。人们更会从这五个字里体会到:祥林嫂的傻,哪里傻在不知道狼会吃人呢,倒是傻在她看不清造成她无限痛楚、无边苦难的正是鲁四老爷们这批恶狼!你真傻呵,祥林嫂!——这才是作品通过祥林嫂的语言所要揭示的而且成功地揭示了的她的个性的基本特征。鲁四老爷的语言则往往表现为“话到嘴边留半边”的欲言又止,他几番吞吞吐吐重复着的“然而”、“可恶”几个字,充分传达出道学家维护礼教的顽固,贪婪地主对失却榨取对象的惋惜,伪善者对丧失大家门第“体面”的恼怒,这是表面矜持寡言、实质恶毒在心的“这个”地主的特定语言。仅仅这几个字,就把他嚼骨无声、喝血敛迹的肮脏、狠毒的内心世界暴露得淋漓尽致。
当然,个性只是个性化语言的出发点,并不是它的最终归宿。“意能遣词”,语言总是受着“意”支配的,人物的语言的个性化的意义,必须体现在深刻的表现主题上。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没有多少长篇大论。可是也有例外的,《离婚》中的爱姑就是一例。这个农村少妇算得上是“能说会道”了,讲起话来大有侃侃陈词、口若悬河之概。她的滔滔不绝的语言表现了勇悍、泼辣、干练的性格。但是就是这么个能说会道,不甘示弱的人物,在七大人“来兮……”一声怪吼、“呃秋”一个喷嚏面前,也立刻“噤若寒蝉”,很快自甘服输。可见,这里的个性连同它的语言完全是服膺于主题表现的。尽管泼辣大胆如爱姑,在沉重的封建势力面前,也无能为力。如果不推翻整个社会制度,任何个人的反抗都是微弱的,都只能归于失败。
鲁迅笔下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令人叹为观止。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就是语言运用的全局,人物的一言半语,也往往能牵动全局。可以说鲁迅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范例。
蔡奋琪,教师,现居甘肃清水。
成功作品的成功典型,其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了的,它一定是“这个”人物的思想的特定外壳,特定“车辆”。这个特定的车辆,驰骋于作品的天地、驰骋于文艺的花苑,决不会跟任何其他的“车辆”撞车。
作为一个艺术巨匠,鲁迅笔下的人物(哪怕是一个极其次要的人物)的语言(哪怕是极其简短的一言半句)可以说无不是高度个性化了的。让我们来看看《阿Q正传》中的不同人物如何骂人吧:
赵太爷是未庄以“老一辈”、“上等人”自命的土老财,当阿Q声称自己也姓赵时,他骂道:“阿Q,你这浑小子……”骂声中散发着这个地主的霸气、老气和土气。
秀才的骂法则不同:“忘八蛋”!“你反了……”这个在科举的阶梯上开始爬上去了的年轻地主,俨然以官场人物自居了,骂人也是一种治人者的“官样骂法”。
身块大、有力气的王胡骂阿Q说:“癞皮狗,你骂谁?”“你骨头痒了么?”这显然是不把对方放在话下,自信随时都有资格去敲那“痒了”的骨头的有力者的骂法。
“记着吧,妈妈的……”,“妈妈的,记着吧……”这是自知力量上“旗鼓相当”的小D和阿Q对骂。
“这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这样骂。何以遁入空门的出家人竟然骂起“断子绝孙”来?这无非因为她是“尘念未绝”的“小”尼姑。正当青春年少就被禁入庙宇,古佛青灯的凄寂生活,使其预感到老来绝后的孤独和可怕,当阿Q戏弄她时,她又羞又气又无法抵抗,于是,平时认为最毒的诅咒就这样脱口而出了。
这些骂,骂出了何等鲜明的个性!在这里,人物的思想各有“车辆”,岂但决不会“撞车”,而且也是决不能“换车”的。鲁迅选择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无比深刻地揭示了丰富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充分揭示了“阿Q精神”的普遍性、危害性,揭示了它的可笑和可悲。
言为心声。个性化语言是个性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心灵的门扉,是人物精神世界的亮相。《祝福》中的祥林嫂反复念叨“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反映出这个被封建制度吞噬着的劳动妇女的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么鲜明的个性特征啊!这五个字里蕴藏着无限的潜台词,它使我们清楚地窥见祥林嫂对黄连般生活的咀嚼和回味,对一连串沉重打击的痛楚和泣诉,对失却唯一精神寄托的失望和空虚。人们更会从这五个字里体会到:祥林嫂的傻,哪里傻在不知道狼会吃人呢,倒是傻在她看不清造成她无限痛楚、无边苦难的正是鲁四老爷们这批恶狼!你真傻呵,祥林嫂!——这才是作品通过祥林嫂的语言所要揭示的而且成功地揭示了的她的个性的基本特征。鲁四老爷的语言则往往表现为“话到嘴边留半边”的欲言又止,他几番吞吞吐吐重复着的“然而”、“可恶”几个字,充分传达出道学家维护礼教的顽固,贪婪地主对失却榨取对象的惋惜,伪善者对丧失大家门第“体面”的恼怒,这是表面矜持寡言、实质恶毒在心的“这个”地主的特定语言。仅仅这几个字,就把他嚼骨无声、喝血敛迹的肮脏、狠毒的内心世界暴露得淋漓尽致。
当然,个性只是个性化语言的出发点,并不是它的最终归宿。“意能遣词”,语言总是受着“意”支配的,人物的语言的个性化的意义,必须体现在深刻的表现主题上。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没有多少长篇大论。可是也有例外的,《离婚》中的爱姑就是一例。这个农村少妇算得上是“能说会道”了,讲起话来大有侃侃陈词、口若悬河之概。她的滔滔不绝的语言表现了勇悍、泼辣、干练的性格。但是就是这么个能说会道,不甘示弱的人物,在七大人“来兮……”一声怪吼、“呃秋”一个喷嚏面前,也立刻“噤若寒蝉”,很快自甘服输。可见,这里的个性连同它的语言完全是服膺于主题表现的。尽管泼辣大胆如爱姑,在沉重的封建势力面前,也无能为力。如果不推翻整个社会制度,任何个人的反抗都是微弱的,都只能归于失败。
鲁迅笔下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令人叹为观止。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就是语言运用的全局,人物的一言半语,也往往能牵动全局。可以说鲁迅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范例。
蔡奋琪,教师,现居甘肃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