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强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和谐四川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为四川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就是要通过发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深化省情认识坚持发展富民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在西部率先突破1万亿元,成为西部12省(市、区)经济总量率先跨入万亿元的省份,从而标志着我省进入了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新阶段。其中,财政收支三年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年均增长均在10%左右,表明政府的钱袋子、百姓的钱袋子都增加了,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这些都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正如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分析的那样,我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最根本的不发达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力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而较之于全国尤其是发达地区,四川发展“不足”与“水平不高”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四川省情“三个最大”令人深思。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仅列第20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列第23位,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发展阶段滞后,我们一定要清醒地面对发展形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当年全国水平,这就要求我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同时,也要求我们坚持共建共享,着力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顺应民心民意以“高地”促繁荣
正是基于对省情和发展环境的再思考、再认识,正是基于对民心民意的顺应和把握,省委审时度势,提出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并且通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改善民生。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发展的定位,也是富民的定位。这一定位是把握发展新要求作出的定位,也是满足人民新期待作出的定位。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既要看总量的扩大,更要看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也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要有产业发展的意识,要依靠产业支撑。政府有了产业,才有税收,有了税收,才有行政能力,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对百姓而言,有了产业,才有岗位,有了就业,才有收入。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强则城镇强,城镇强则百姓富。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目前我省把产业培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正在抓紧制订“7+3”产业发展规划,对支持的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也在进行规划。产业发展要依托城镇,各地产业布点也将靠近城镇,从而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繁荣支撑经济繁荣。
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强调,坚持发展富民,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这就意味着今后五年,省委中心工作都会以富民惠民为重要抓手,推动经济发展与造福百姓相统一。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政府将着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使发展成果体现在财力不断增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上,使发展的过程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过程。
为此,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惠民行动,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将着力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的问题,努力使全川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昭示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鼓舞人心。肩负重任,真情为民。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顺应人民新期待,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愿景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为四川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就是要通过发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深化省情认识坚持发展富民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在西部率先突破1万亿元,成为西部12省(市、区)经济总量率先跨入万亿元的省份,从而标志着我省进入了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新阶段。其中,财政收支三年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年均增长均在10%左右,表明政府的钱袋子、百姓的钱袋子都增加了,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这些都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正如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分析的那样,我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最根本的不发达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力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而较之于全国尤其是发达地区,四川发展“不足”与“水平不高”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四川省情“三个最大”令人深思。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仅列第20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列第23位,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发展阶段滞后,我们一定要清醒地面对发展形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当年全国水平,这就要求我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同时,也要求我们坚持共建共享,着力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顺应民心民意以“高地”促繁荣
正是基于对省情和发展环境的再思考、再认识,正是基于对民心民意的顺应和把握,省委审时度势,提出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并且通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改善民生。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发展的定位,也是富民的定位。这一定位是把握发展新要求作出的定位,也是满足人民新期待作出的定位。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既要看总量的扩大,更要看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也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要有产业发展的意识,要依靠产业支撑。政府有了产业,才有税收,有了税收,才有行政能力,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对百姓而言,有了产业,才有岗位,有了就业,才有收入。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强则城镇强,城镇强则百姓富。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目前我省把产业培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正在抓紧制订“7+3”产业发展规划,对支持的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也在进行规划。产业发展要依托城镇,各地产业布点也将靠近城镇,从而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繁荣支撑经济繁荣。
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强调,坚持发展富民,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这就意味着今后五年,省委中心工作都会以富民惠民为重要抓手,推动经济发展与造福百姓相统一。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政府将着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使发展成果体现在财力不断增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上,使发展的过程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过程。
为此,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惠民行动,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将着力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的问题,努力使全川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昭示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鼓舞人心。肩负重任,真情为民。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顺应人民新期待,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愿景一定能够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