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本是理念,无模式。生本就是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要求“简单、根本、开放”。我在教学中从这一理念出发,设计每一节课。对待生本需要不断的思考,在反思中前行,汲取经验教训,改进方法,反思及时,改进到位,這样的生本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生本 尊重规律 学生认知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5-02
对于生本,我有这样的认识,生本并不是新生事物,它不新奇。生本早已有之,无非是以前没有这样的名称或叫法。各位老师回想一下,凡是你自己觉得上得非常舒服、顺畅的课,除了您备得精,讲得好,绝对缺少不了因素,就是学生的动,学生乐于去动,主动去学,积极发言,密切配合,这些都体现着生本的理念。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何读多遍就能懂,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读的数量的多,而是读的过程中的不断的自主思考,才能达到 “其义自见”,这里不同样充盈着生本的理念吗?
所以生本的理念说到底就是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学应从孩子的认知出发,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生本的功效在于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而不是培养学习的工具。
粗浅的认识生本后,我将课堂上的一点尝试也拿出来聊聊。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在我将鉴赏诗歌的理论框架这个抓手交给学生后,我就有意识训练他们自主用理论去鉴赏诗歌,具体如下:
我以往对诗歌讲授,在起始年级,往往是按部就班的遇到一个知识点讲一个知识点,到了高年级再将曾经学的零散知识点综合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从零到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经历两轮高三的我在今年起始年级大胆地改变了这一教学思路,来一个由整到零。学生对诗歌不陌生,但对高中诗歌的学习要求恐怕还是陌生的,依据高考要求,我先给学生一个高中诗歌考查要求的理论框架,让学生先要有一个学习方向,不至于盲目学习。
将诗歌鉴赏的理论结合初中学过的诗歌讲授给学生后,接下来进入到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的学习,学习过程如下:
一、熟读这首词,自主解决生字词,找出易写错的字词,根据自身情况,识记还未掌握的词义。并写在笔记本或前置探究卷上。
二、反复诵读本词,说说你读完这首词后,你的感受?(并说出有这样感受的原因)依据自身感受,再结合讲授的理论知识,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歌,我们自己可以设置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怎样规范回答。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从抒发的情感上谈感受,从写景上谈感受,有的可能从语言上谈,从人物形象上谈等等。
教师指导:在学生有了自己感受后,要求在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各自感受,并说出有这样感受的原因。交流的环节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听他们的交流,可倾听、可提示、可追问。
可能一:如果学生从情感角度谈感受——胸襟豪迈、积极乐观、昂扬向上,虽写秋景并不悲秋——那就让学生带着他们所说的情感来诵读展示。(找2—3个学生按这样的感受去诵读。)
教师可追问:
(1)《汉书·艺文志》中说诗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家说说毛泽东为什么写这首词呢?此问题自然过渡到时代背景。接下来便是写作背景的介绍。
(2)学生了解了背景,又是从情感方面谈,接着教师可以问:根据我们学的诗歌鉴赏理论,大家在这方面可以设置怎样的问题呢?
预设: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本环节要指导学生答题要规范完整)
明确:答:这首词抒发了……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手法,通过描写……景象,表达了……
可能二:感受是强烈的画面感或感觉有很美的景色。学生是从写景方面谈。此时教师可以问:根据诗歌鉴赏理论,在这方面可以设置怎样的问题呢?
预设:词的上片或下片写了什么景或描绘了一幅生么样的画面?如何写景的?(本环节要指导学生答题要规范完整)
明确:答:作者通过描写……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最好是四字词语)的……图。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视角的转变等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了……的画面。
可能三:感受用词的精当或词的节奏、韵律。学生这是从诗歌鉴赏理论中的语言来谈。可设置怎样的问题呢?
预设: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可能四:感受到抒情主人公伟大,这是从诗歌鉴赏理论中的人物形象角度谈,可设置怎样问题?
预设: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用自己的话,也可用词中的语言)
明确: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如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可能五:……(学生只要敢去谈感受就好,不束缚不限制,只要围绕文本说出感受我们都可以按上述办法进行讲述。)
三、查找毛泽东诗词,通过他的诗词深入认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有着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同学间交流心得,然后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毛泽东》,不少于300字。(可作为作业)
这样的改变,既让学生自己有话说,又能够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论设置问题,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会逐步消除学生鉴赏诗歌的畏难心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答题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回过头来,大家可以分析我的三个问题,都是学生在参与,而且是学生能参与,设置的问题简单根本开放,学生回答起来却发现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不断的引领自己逐步深入,让学生根据理论自己学会如何设置问题,怎样规范答题。这恰恰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
最后我要说,生本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改革,只有自己想要去做,才会有信心,有动力。还没有理解生本的同仁,生本不是拿来戏谑的字眼,也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已接受生本的同仁,生本也不是教育中包治百病的良药,不是有了生本的理念就有了一切。我们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行,不断汲取实践中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方法,反思要及时,改进要到位,不怕阻力,排除压力,更要有信念,有信心,这样的生本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路漫漫,吾辈乐求索,要想做好生本,我认为改变思想是关键,贯彻理念是根本,大胆实践是正道,不断反思是动力。为了让学生受到真正而有益的教育,我愿意不断与各位老师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荆志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4]《重构高效课堂》陈立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关键词】生本 尊重规律 学生认知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5-02
对于生本,我有这样的认识,生本并不是新生事物,它不新奇。生本早已有之,无非是以前没有这样的名称或叫法。各位老师回想一下,凡是你自己觉得上得非常舒服、顺畅的课,除了您备得精,讲得好,绝对缺少不了因素,就是学生的动,学生乐于去动,主动去学,积极发言,密切配合,这些都体现着生本的理念。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何读多遍就能懂,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读的数量的多,而是读的过程中的不断的自主思考,才能达到 “其义自见”,这里不同样充盈着生本的理念吗?
所以生本的理念说到底就是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学应从孩子的认知出发,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生本的功效在于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而不是培养学习的工具。
粗浅的认识生本后,我将课堂上的一点尝试也拿出来聊聊。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在我将鉴赏诗歌的理论框架这个抓手交给学生后,我就有意识训练他们自主用理论去鉴赏诗歌,具体如下:
我以往对诗歌讲授,在起始年级,往往是按部就班的遇到一个知识点讲一个知识点,到了高年级再将曾经学的零散知识点综合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从零到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经历两轮高三的我在今年起始年级大胆地改变了这一教学思路,来一个由整到零。学生对诗歌不陌生,但对高中诗歌的学习要求恐怕还是陌生的,依据高考要求,我先给学生一个高中诗歌考查要求的理论框架,让学生先要有一个学习方向,不至于盲目学习。
将诗歌鉴赏的理论结合初中学过的诗歌讲授给学生后,接下来进入到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的学习,学习过程如下:
一、熟读这首词,自主解决生字词,找出易写错的字词,根据自身情况,识记还未掌握的词义。并写在笔记本或前置探究卷上。
二、反复诵读本词,说说你读完这首词后,你的感受?(并说出有这样感受的原因)依据自身感受,再结合讲授的理论知识,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歌,我们自己可以设置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怎样规范回答。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从抒发的情感上谈感受,从写景上谈感受,有的可能从语言上谈,从人物形象上谈等等。
教师指导:在学生有了自己感受后,要求在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各自感受,并说出有这样感受的原因。交流的环节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听他们的交流,可倾听、可提示、可追问。
可能一:如果学生从情感角度谈感受——胸襟豪迈、积极乐观、昂扬向上,虽写秋景并不悲秋——那就让学生带着他们所说的情感来诵读展示。(找2—3个学生按这样的感受去诵读。)
教师可追问:
(1)《汉书·艺文志》中说诗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家说说毛泽东为什么写这首词呢?此问题自然过渡到时代背景。接下来便是写作背景的介绍。
(2)学生了解了背景,又是从情感方面谈,接着教师可以问:根据我们学的诗歌鉴赏理论,大家在这方面可以设置怎样的问题呢?
预设: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本环节要指导学生答题要规范完整)
明确:答:这首词抒发了……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手法,通过描写……景象,表达了……
可能二:感受是强烈的画面感或感觉有很美的景色。学生是从写景方面谈。此时教师可以问:根据诗歌鉴赏理论,在这方面可以设置怎样的问题呢?
预设:词的上片或下片写了什么景或描绘了一幅生么样的画面?如何写景的?(本环节要指导学生答题要规范完整)
明确:答:作者通过描写……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最好是四字词语)的……图。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视角的转变等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了……的画面。
可能三:感受用词的精当或词的节奏、韵律。学生这是从诗歌鉴赏理论中的语言来谈。可设置怎样的问题呢?
预设: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可能四:感受到抒情主人公伟大,这是从诗歌鉴赏理论中的人物形象角度谈,可设置怎样问题?
预设: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用自己的话,也可用词中的语言)
明确: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如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可能五:……(学生只要敢去谈感受就好,不束缚不限制,只要围绕文本说出感受我们都可以按上述办法进行讲述。)
三、查找毛泽东诗词,通过他的诗词深入认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有着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同学间交流心得,然后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毛泽东》,不少于300字。(可作为作业)
这样的改变,既让学生自己有话说,又能够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论设置问题,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会逐步消除学生鉴赏诗歌的畏难心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答题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回过头来,大家可以分析我的三个问题,都是学生在参与,而且是学生能参与,设置的问题简单根本开放,学生回答起来却发现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不断的引领自己逐步深入,让学生根据理论自己学会如何设置问题,怎样规范答题。这恰恰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
最后我要说,生本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改革,只有自己想要去做,才会有信心,有动力。还没有理解生本的同仁,生本不是拿来戏谑的字眼,也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已接受生本的同仁,生本也不是教育中包治百病的良药,不是有了生本的理念就有了一切。我们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行,不断汲取实践中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方法,反思要及时,改进要到位,不怕阻力,排除压力,更要有信念,有信心,这样的生本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路漫漫,吾辈乐求索,要想做好生本,我认为改变思想是关键,贯彻理念是根本,大胆实践是正道,不断反思是动力。为了让学生受到真正而有益的教育,我愿意不断与各位老师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荆志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4]《重构高效课堂》陈立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