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榆尺蠖是是植物生长中最常见到的一种害虫,其主要以植物的幼芽和幼叶为食物,对植物的正常生长有着严重的影响。一旦在植物中发现榆尺蠖,轻则导致植物发育矮小,重则会直接造成植物的死亡。针对这一情况,下文作者对榆尺蠖生物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说明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榆尺蠖;生物学特征;防治措施
一、榆尺蠖的定义
榆尺蠖又名春尺蠖,是鳞翅目尺蛾科生物的一种,这种害虫在我国存在范围较广,且不受区域的限制,其外形近似于毛毛虫,但身体多刺,对杨树、柳树以及果树等的威胁较为严重。这种害虫在春季时会进行幼虫的孵化,其在生长过程中,大多都是以植物的幼芽为食,长得稍大一些后,其会以植物的叶片为食物,继续生长和繁殖,严重时其会将整株植物的叶片全部啃食干净,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植株的死亡。在2000年左右,通榆县就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榆尺蠖灾害,使得该区内大面积的黄榆林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现象。而为了有效的降低该虫害的影响,就要对榆尺蠖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和掌握,从而有针对性的利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将虫害的威胁进行控制,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
二、榆尺蠖的形态特征
1.成虫。榆尺蠖通体为灰褐色。其中雌性成虫的身体长9到16毫米,无翅,触角呈丝状,且在其背部会有着密密麻麻的黑刺成排排列,刺尖相对比较圆滑顿挫,臀板凸起并附有黑刺;而雄性的成虫正常情况下要比雌性的身体长1到2公分,如果在翅展状态下,其身体的长度可到近30毫米左右,其触角呈羽状。雄性成虫的前翅是灰褐色或者黑褐色的,有三条褐色的波状横纹。
2.卵。虫卵的长度不足1毫米,成椭圆形,其颜色会随着不同时期而有所改变,在初期时是灰绿色,之后逐渐的过度到黄褐色,在孵化之前会变成黑紫色,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同时在虫卵上会看到比较整齐的刻纹。
3.幼虫。比较老熟的幼虫其身体长度可达到20到40毫米左右,且在其生长的过程中,身体的颜色会由黄绿色逐渐的变成灰褐色,在幼虫腹部的两侧会长出一个类似于瘤状的凸起,腹线多为白色、气门是淡黄色。幼虫在爬行觅食过程中,是以弓字形前进的,觅食时,后脚会努力的抓住树叶,利用千足和口进行活动。
4.蛹。蛹的长度相差较大,8毫米到20毫米的都有,其通体成棕褐色,臀棘呈刺状,还会存在两个分叉。
三、榆尺蠖的生活习性
榆尺蠖在每个区域内每年都会繁殖一次,其蛹会埋在土层里,次年三月随着地表温度不断的升高,其成虫将会开始羽化出土,一般情况下,雄性的成虫会比雌性成虫造出土一两天,且夜间出土的数量要明显的高于白天的数量。通过实际的观察可以看出,榆尺蠖成虫出土的时间大多会持续20天左右,尤其是在三月中旬这段时间内,其出土的数量最多。这些刚刚出土的成虫,白天并不会有很多的动作,基本上就是在枯叶或者杂草中静伏,而其中比较成熟的成虫还会选择在开裂的树皮缝或者干裂的树枝中隐藏。
在出土后的一个星期内,榆尺蠖便开始产卵,不过其产卵的时间也不会在白天,大多都是在黄昏时刻。通常情况下,雌性榆尺蠖的一次产卵的数量可以达到百粒不等,呈块状排列分布,初期卵的颜色为淡黄色,之后逐渐的会变成乳白色、灰褐色,在孵化之前会变成天蓝色。其产卵时间可达半个月之久。笔者通过对榆尺蠖产卵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得知,如果外界的温度达到6摄氏度左右,那么雌性成虫的产卵时间为3月中旬的三天内,其产卵量在总产卵量的六成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其产卵时间将会不断的被延长。
榆尺蠖的虫卵其孵化的时间大多是在每年的三月底或者4月中旬左右,孵化的时间大约为10天。其孵化率也会随着当年气候的变化而有着一定的改变。在孵化过程中,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干瘪状的虫卵,则表示里面的虫体已经死亡,无法进行有效的孵化。
对于孵化出来的幼虫,其会自行爬到树枝的小枝顶部进行幼芽的取食,由于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其自身的耐饥能力比较薄弱,如果2天内还未有充足的食物补给,将很难维持其生命。榆尺蠖的幼虫成长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长时间大多都在一星期左右。初期阶段的幼虫其食量并不大,而随着不断的长大,相应的食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5龄左右的榆尺蠖是危害最为严重的阶段,这个时间内,其食量剧增,对植物的影響最大。
榆尺蠖的幼虫在树上觅食时,一旦受到惊吓,会吐丝下垂,利用风力的作用不断的飘向另一棵树内继续觅食。该种害虫在进入夏季后,老熟幼虫就会回归到土层中,直到来年的春季再出来。此外,幼虫在入土之前,还会分泌一种液体,使周围的土层硬化,从而形成一个坚固的结构,方便自己的掩埋。根据实际的观察数据显示,蛹在土层内通常会围绕植物周边进行分布,其深度可以达到30厘米左右,且在其越冬的时间内,其死亡率相对较低。
四、榆尺蠖危害的防治措施
1.提升林间抚育的力度。在榆尺蠖越冬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械抚育的方式,将深埋在土层中的蛹暴露到土层上,利用低温或者干燥的环境使榆尺蠖死亡,从而有效的缓解次年其对植物的危害。
2.黑光诱杀。该种方式实在4月上旬期间内,在林间悬挂黑光灯,对成虫进行诱杀,降低成虫的成活几率。
3.束草诱杀。该方式也是在4月上旬阶段中,主要是在根部树干位置缠绕草绳,将成虫引诱出来进行潜伏产卵,之后再将草绳解下焚烧,达到灭虫的效果。
4.阻隔捕杀。其主要是利用塑料薄膜支撑起长短相同的宽长条,之后将其缠绕在树干的周围做成裙子状,从而有效的阻隔成虫上树产卵,之后再人为对树下的成虫进行捕杀。
5.无公害化学防治。顾名思义,其是通过化学药物的喷洒来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其在喷洒过程中,如果遇到榆尺蠖的初发期,则要加大化学药剂的药量,以减少病虫害对植物的威胁。
五、结语
榆尺蠖对于植物生长的危害较为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重点关注的虫害问题之一。在治理过程中,要对虫害的生物习性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1]苗凤才.榆尺蠖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14(5).
关键词:榆尺蠖;生物学特征;防治措施
一、榆尺蠖的定义
榆尺蠖又名春尺蠖,是鳞翅目尺蛾科生物的一种,这种害虫在我国存在范围较广,且不受区域的限制,其外形近似于毛毛虫,但身体多刺,对杨树、柳树以及果树等的威胁较为严重。这种害虫在春季时会进行幼虫的孵化,其在生长过程中,大多都是以植物的幼芽为食,长得稍大一些后,其会以植物的叶片为食物,继续生长和繁殖,严重时其会将整株植物的叶片全部啃食干净,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植株的死亡。在2000年左右,通榆县就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榆尺蠖灾害,使得该区内大面积的黄榆林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现象。而为了有效的降低该虫害的影响,就要对榆尺蠖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和掌握,从而有针对性的利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将虫害的威胁进行控制,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
二、榆尺蠖的形态特征
1.成虫。榆尺蠖通体为灰褐色。其中雌性成虫的身体长9到16毫米,无翅,触角呈丝状,且在其背部会有着密密麻麻的黑刺成排排列,刺尖相对比较圆滑顿挫,臀板凸起并附有黑刺;而雄性的成虫正常情况下要比雌性的身体长1到2公分,如果在翅展状态下,其身体的长度可到近30毫米左右,其触角呈羽状。雄性成虫的前翅是灰褐色或者黑褐色的,有三条褐色的波状横纹。
2.卵。虫卵的长度不足1毫米,成椭圆形,其颜色会随着不同时期而有所改变,在初期时是灰绿色,之后逐渐的过度到黄褐色,在孵化之前会变成黑紫色,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同时在虫卵上会看到比较整齐的刻纹。
3.幼虫。比较老熟的幼虫其身体长度可达到20到40毫米左右,且在其生长的过程中,身体的颜色会由黄绿色逐渐的变成灰褐色,在幼虫腹部的两侧会长出一个类似于瘤状的凸起,腹线多为白色、气门是淡黄色。幼虫在爬行觅食过程中,是以弓字形前进的,觅食时,后脚会努力的抓住树叶,利用千足和口进行活动。
4.蛹。蛹的长度相差较大,8毫米到20毫米的都有,其通体成棕褐色,臀棘呈刺状,还会存在两个分叉。
三、榆尺蠖的生活习性
榆尺蠖在每个区域内每年都会繁殖一次,其蛹会埋在土层里,次年三月随着地表温度不断的升高,其成虫将会开始羽化出土,一般情况下,雄性的成虫会比雌性成虫造出土一两天,且夜间出土的数量要明显的高于白天的数量。通过实际的观察可以看出,榆尺蠖成虫出土的时间大多会持续20天左右,尤其是在三月中旬这段时间内,其出土的数量最多。这些刚刚出土的成虫,白天并不会有很多的动作,基本上就是在枯叶或者杂草中静伏,而其中比较成熟的成虫还会选择在开裂的树皮缝或者干裂的树枝中隐藏。
在出土后的一个星期内,榆尺蠖便开始产卵,不过其产卵的时间也不会在白天,大多都是在黄昏时刻。通常情况下,雌性榆尺蠖的一次产卵的数量可以达到百粒不等,呈块状排列分布,初期卵的颜色为淡黄色,之后逐渐的会变成乳白色、灰褐色,在孵化之前会变成天蓝色。其产卵时间可达半个月之久。笔者通过对榆尺蠖产卵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得知,如果外界的温度达到6摄氏度左右,那么雌性成虫的产卵时间为3月中旬的三天内,其产卵量在总产卵量的六成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其产卵时间将会不断的被延长。
榆尺蠖的虫卵其孵化的时间大多是在每年的三月底或者4月中旬左右,孵化的时间大约为10天。其孵化率也会随着当年气候的变化而有着一定的改变。在孵化过程中,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干瘪状的虫卵,则表示里面的虫体已经死亡,无法进行有效的孵化。
对于孵化出来的幼虫,其会自行爬到树枝的小枝顶部进行幼芽的取食,由于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其自身的耐饥能力比较薄弱,如果2天内还未有充足的食物补给,将很难维持其生命。榆尺蠖的幼虫成长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长时间大多都在一星期左右。初期阶段的幼虫其食量并不大,而随着不断的长大,相应的食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5龄左右的榆尺蠖是危害最为严重的阶段,这个时间内,其食量剧增,对植物的影響最大。
榆尺蠖的幼虫在树上觅食时,一旦受到惊吓,会吐丝下垂,利用风力的作用不断的飘向另一棵树内继续觅食。该种害虫在进入夏季后,老熟幼虫就会回归到土层中,直到来年的春季再出来。此外,幼虫在入土之前,还会分泌一种液体,使周围的土层硬化,从而形成一个坚固的结构,方便自己的掩埋。根据实际的观察数据显示,蛹在土层内通常会围绕植物周边进行分布,其深度可以达到30厘米左右,且在其越冬的时间内,其死亡率相对较低。
四、榆尺蠖危害的防治措施
1.提升林间抚育的力度。在榆尺蠖越冬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械抚育的方式,将深埋在土层中的蛹暴露到土层上,利用低温或者干燥的环境使榆尺蠖死亡,从而有效的缓解次年其对植物的危害。
2.黑光诱杀。该种方式实在4月上旬期间内,在林间悬挂黑光灯,对成虫进行诱杀,降低成虫的成活几率。
3.束草诱杀。该方式也是在4月上旬阶段中,主要是在根部树干位置缠绕草绳,将成虫引诱出来进行潜伏产卵,之后再将草绳解下焚烧,达到灭虫的效果。
4.阻隔捕杀。其主要是利用塑料薄膜支撑起长短相同的宽长条,之后将其缠绕在树干的周围做成裙子状,从而有效的阻隔成虫上树产卵,之后再人为对树下的成虫进行捕杀。
5.无公害化学防治。顾名思义,其是通过化学药物的喷洒来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其在喷洒过程中,如果遇到榆尺蠖的初发期,则要加大化学药剂的药量,以减少病虫害对植物的威胁。
五、结语
榆尺蠖对于植物生长的危害较为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重点关注的虫害问题之一。在治理过程中,要对虫害的生物习性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1]苗凤才.榆尺蠖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