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贵州农旅融合发展在区域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态势,要从不均衡走向均衡,需要根据各地“地脉、文脉”的差异性,对农旅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定好位。贵州农旅融合在空间上主要由5个融合区构成,即:以铜仁为中心的黔东“山地旅游+生态林业”融合发展区;以兴义、毕节为中心的“黔西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山地牧业融合发展区;以都匀、凯里为中心的黔南特色旅游+经果林业融合发展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红色旅游+特色林业融合发展区;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黔中“精品旅游+都市农业”融合发展区。
关键词:农旅融合;空间定位;乡村旅游;山地旅游;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43-03
贵州农旅融合发展在区域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态势,要从不均衡走向均衡,需要根据各地“地脉、文脉”的差异性,对农旅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定好位。贵州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可根据区域功能差异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位,每个区位选取1—2个核心区,以此为中心构建农旅融合辐射圈,充分发挥中心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圈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产生叠加效应,形成特有的区位“差序格局”,进而构建农旅融合全域式发展“一盘棋”。需要说明的是,5个融合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而是根据各融合区的大类特点进行的概念式划分。具体而言,贵州农旅融合的“棋局”主要由以下五大融合区构成。
一、以铜仁为中心的黔东“山地旅游+生态林业”融合发展区
铜仁素有“黔东明珠”之称,位于该融合发展区的梵净山是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之一,该区发展山地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 493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梵净山是贵州最独特的一个地标,享有“黔东灵山”“生态王国”的美誉,原始洪荒是其最重要的景观特征,山顶云雾缭绕,山涧溪流潺潺,四周层峦叠嶂,森林是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覆盖率达95%,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显著,仅森林树种就多达406种,包含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树种,还有灵芝、猴头等真菌资源及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这里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山地旅游与保护生态林业“双赢”的天然优势。
铜仁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优质粮油、生态畜牧、茶叶、蔬菜、林特等产业基础较好[1]。思南、德江、沿河、印江、松桃、江口发展1 000亩以上生态茶园休闲农业带,有着“中国油茶之乡”美称的玉屏发展成茶花泉油茶观光景区,延伸至国家级风景区九龙洞的十里锦江无公害蔬菜农事休闲区,以及特种林木、山野菜、百合、娃娃鱼、竹鼠、獭兔等梵净山特种种养殖业,堪称农旅融合的典范。
二、以兴义、毕节为中心的黔西“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山地牧业融合发展区
以兴义为中心的黔西南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温暖湿润,柔风习习,属于地球上宜居的生态宝地。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石灰岩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背景下溶蚀充分,使之成为西南岩溶最完整的集中连片区之一。这里有2万座山峰组成的万峰林,有世界上唯一的断裂地缝大峡谷——马岭河大峡谷,有“天下奇峰”——双乳峰,山地、丘陵、峡谷、溶洞、瀑布、温泉、河湖汇集此地,铺就了一幅自然生态的奇美画卷。2013年,纳灰村荣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4年,万峰林油菜花、顶效镇桃花、泥凼梯田被纳入农业部发布的108项“中国美丽田园”名单中。由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神奇壮丽的喀斯特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丰富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具有国家甚至世界意义的复合型生态美。以“生态美”作为核心理念,可以把黔西南州的整体旅游形象再定位为:中国最美的生态旅游地[2]。
黔西南复杂而丰富的地域环境赋予了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使州内众多特色农产品呈现出“易地而竭、隔界不长”的现象,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较小、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布局[3]。目前已形成了優质粮食、草地畜牧、经济作物、中药材等农业支柱产业,利用低热河谷、缓坡温凉、高山冷凉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带。黔西南州大部分农业旅游资源临近风景名胜区,或者位于主要交通干线附近,自身区位优势也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可达性[4],这也为农旅融合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
以毕节为中心的黔西地区占据了贵州省“生态草场”的绝对优势,这里有威宁勺甫万亩人工草场、威宁凉水沟牧场、威宁百草坪草场等,其中尤以百草坪草场最大。因此,黔西既可发展成为贵州省大型畜牧养殖场,又可作为生态型农牧观光旅游地,从而充分发挥该地农旅融合“一举多得”效应。一方面,可以使人们不必到北方就能欣赏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体验牧民的生活,参与草原赛事和游乐项目;另一方面,可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肉牛肉羊及肉、奶制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开拓当地农民致富之路。
黔西地区可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叠加起来使之产生聚合效应,使农旅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以都匀、凯里为中心的黔南“特色旅游+经果林业”融合发展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有着与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其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共同构成黔南农旅融合发展区,其突出的旅游特色为民俗游、文化游。以都匀为中心的黔南州和以凯里为中心的黔东南州都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揽胜,呈现“山水与村落共融、自然与人文共存的资源分布特征”[5]。因此,自然风光与农事民俗交相辉映构成黔南农旅融合的一大特色。
位于黔南州荔波县的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域,也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1%。全区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集山、水、瀑、洞、林、石于一体,堪称生态奇观,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不仅如此,该区还是布依、水、瑶等少数民族的原住地,保留着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原生态气息,是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融集地。黔东南州形成了北部以镇远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与舞阳河喀斯特峰耸峡谷山水风光旅游区;中部以西江为核心的环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与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南部以肇兴为核心的原生态侗族文化与月亮山梯田景观旅游区[5],“北”“中”“南”三条旅游带均是按照“人文+自然”模式加以构建的,凸显了人文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特色。 在黔南农旅融合区,可根据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盛产的农特产品开创各类观光园,如:黔东南州的从江、榕江、丹寨县出产香猪,可建设香猪观光饲养场;黔南州以都匀毛尖驰名中外,可着力打造4A级茶园景区;该融合区经济作物和水果种类较多,麻类、甘蔗、蓝莓在全省占比数一数二,也可建设相应的观光园。在黔南州贵定县盘江镇音寨村,每年3月,山脚下万亩金黄的油菜花和山上连绵不绝的雪白李花竞相绽放,构成独具特色的“金海雪山”美景。到了6月中旬,进入酥李采摘季,游人又可体验采摘收获的乐趣。山上的茶博园采用茶果套种、林茶间种的形式,这样不同季节可进行观赏、体验、采摘等不同的活动,避免出现较长的旅游空档期,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功用发挥到极致,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红色旅游+特色林业”融合发展区
作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的遵义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革命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毛主席故居、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因此该地区发展农旅融合应充分利用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可走两条路径,即“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
所谓“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是指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整合起来,开发设计农旅融合产品。赤水市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丹霞地貌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风景区。赤水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海拔从1 700多米急剧下降至200多米,谷深坡陡,沟壑纵横,红色砂岩经亿万年风蚀水蚀,形成孤峰、奇岩、怪石,铸就了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2010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特殊的地理气候使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侏罗纪残存植物——“桫椤”得以存活生长,而且是全世界桫椤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因此也建立起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被称为“中国侏罗纪公园”。此融合区保持着完好的原始森林公园,也是全省野生动植物最集中和珍稀物种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享有“中国竹子之乡”盛誉的赤水,有着占地百万亩的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竹子的利用价值极高,从饮食来说,竹笋美味营养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当地人用竹笋制成各式美味佳肴;从生产生活来说,竹子可制成各种竹席、竹筷、竹篓等生活用具;从交通工具来说,竹子可制成竹滑竿、竹筏;从艺术品位来说,竹可制竹笛、各种竹制工艺品。可见,竹子已成为黔北农旅融合的一道金字招牌和亮丽的风景线。此外,该融合区也是瀑布成群的地方,3米宽以上的瀑布多达4 000多条,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群分布区。
赤水既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又是革命胜地,这里是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途径之地,也是“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在赤水建有风溪口赤水纪念地、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保存了长征文化的本原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人们在沉醉自然美景的同时,又慨叹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红军精神自然而然激发起人们的革命情怀,转化为昂扬奋进的斗志,起到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位于桐梓县的娄山关旅游风景区为黔北咽喉,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战争年代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娄山关峰峦叠嶂,峭壁千仞,奇险与秀丽兼具,可开发观赏游和体验游的复合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欣赏娄山关奇峻风景的同时,扮演红军的角色,模拟野战,激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壮志。
黔北素有“丹霞之冠”“杪椤王国”“竹子之乡”“千瀑世界”“长征旧址”“红色圣地”之称,将这些旅游资源进行不同的组合,可开发出农旅融合的各式各类特色产品。
所谓“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是指将乡村的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既能让游客参观革命旧址,回顾红色经典,了解当年革命志士的战斗生活状况,又能观赏乡村风景,参与并感受农家生产生活,从而获得丰富的思想、情感、战斗生活体验。黔北有相当数量的村庄可以开展此类红色旅游,如位于遵义播州区枫香镇的苟坝村是当年红军会议会址,与苟坝村相邻的花茂村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的融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就是要强调精神文化的传承性和战斗生活的体验性,通过让游客参观红色革命旧址、吃红军饭、穿红军装、唱红军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作等方式,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互渗透,在黔北地区广泛开展,自然会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农旅融合新形势。
五、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黔中“精品旅游+都市农业”融合发展区
黔中经济区,确切地说,本文所指的是以贵阳和安顺为中心的黔中核心经济区,其旅游产业处于贵州省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地带,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6],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古境探幽、文化遗址、红色经典、原味生态等汇聚于此,加之经济、区位、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使之呈现出多元化、多形式的旅游发展格局,特别是贵阳和安顺既是经济中心城市,又是风景名胜汇集之地。近两年蒸蒸日上的贵安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可充分发挥这三个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整合,以黄果树、龙宫、青岩古镇、天河潭等5A或4A级景区为核心将周围星罗棋布的都市农业景点聚合起来,开创出黔中精品旅游+都市农业融合发展之路。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将贵阳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贵阳市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为战略导向,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广泛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贵阳有天河潭、南江大峡谷、青岩古镇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乌当区花画小镇、阿里杨梅、下坝樱桃,有所辖清镇市推出的主题鲜明的“乡愁贵州、四季贵州、时光贵州、茶马古道”四大景点,有开阳县打造的两乡十余村寨“十里画廊”乡村景点,有修文县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等等,构成了贵阳市农旅融合的重要资源要素,使“精品旅游+都市农业”不断走向成熟。
安顺素有“瀑布之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的美称,凭借其“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含氧度、风速度、海拔高度、辐射度”这七“度”地理气候优势,获得了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称号。这里有世界闻名的“贵州名片”——黄果树大瀑布、有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龙宫”等国家5A级景区,有位于紫云县风光旖旎的格凸河国家4A级景区,还有云峰屯堡文化景观,使安顺具备开展精品旅游的极佳条件。安顺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深度开发都市农业旅游项目,目前建设有“山里江南休闲旅游度假区”、浪塘村、龙海村等乡村旅游项目、还有位于黄果树景区的“天下第一龙”油菜花海等,“精品旅游+都市农业”頗具规模。 贵安新区是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级新区,承载着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態文明示范区三大战略定位。自成立以来,以“生态搭骨架、城乡辅筋骨、风景出神采”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品牌,目前建设有云漫湖国际休闲度假区、贵安万亩樱花园、车田村、布依平寨、小河湾村、贵奥农旅产业园等景点,成为黔中农旅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何颖.铜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思考[J].知行铜仁,2015,(5):13.
[2] 吴信值.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黔西南州的旅游形象再定位[J]中国集体经济,2015,(9):2.
[3] 詹孝慈,朱守立.黔西南州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2,(5):169.
[4] 罗昆燕.黔西南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11.
[5] 张远卿.加快黔东南州精品旅游景区深度开发的方法与路径[J].理论与当代,2012,(3):32.
[6] 宋立,杨丽雪.论黔中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3,(1):127.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Guizhou
LIANG Ying
(Facul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shows obvious regionally unbalanced situ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to move from imbalance to balance,it’s needed to be spatially orientated.The integration of Guizhou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is mainly composed of 5 fusion zones in space,namely,mountain tourism + ecological fore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eastern Guizhou with Tongren city as the center.Eco-tourism+eco-agriculture and mountain animal husband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western Guizhou with Xingyi and Bijie cities as the centers.Characteristic tourism + fruit and fore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southern Guizhou with Duyun and Kaili cities as the centers.Red tourism + characteristic fore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northern Guizhou with Zunyi city as center.High-quality tourism and urban agricultur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central Guizhou with Guiyang and Anshun cities as centers.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spatial orientation;rural tourism;mountain tourism;ecotourism[责任编辑 辰 敏]
关键词:农旅融合;空间定位;乡村旅游;山地旅游;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43-03
贵州农旅融合发展在区域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态势,要从不均衡走向均衡,需要根据各地“地脉、文脉”的差异性,对农旅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定好位。贵州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可根据区域功能差异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位,每个区位选取1—2个核心区,以此为中心构建农旅融合辐射圈,充分发挥中心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圈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产生叠加效应,形成特有的区位“差序格局”,进而构建农旅融合全域式发展“一盘棋”。需要说明的是,5个融合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而是根据各融合区的大类特点进行的概念式划分。具体而言,贵州农旅融合的“棋局”主要由以下五大融合区构成。
一、以铜仁为中心的黔东“山地旅游+生态林业”融合发展区
铜仁素有“黔东明珠”之称,位于该融合发展区的梵净山是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之一,该区发展山地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 493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梵净山是贵州最独特的一个地标,享有“黔东灵山”“生态王国”的美誉,原始洪荒是其最重要的景观特征,山顶云雾缭绕,山涧溪流潺潺,四周层峦叠嶂,森林是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覆盖率达95%,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显著,仅森林树种就多达406种,包含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树种,还有灵芝、猴头等真菌资源及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这里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山地旅游与保护生态林业“双赢”的天然优势。
铜仁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优质粮油、生态畜牧、茶叶、蔬菜、林特等产业基础较好[1]。思南、德江、沿河、印江、松桃、江口发展1 000亩以上生态茶园休闲农业带,有着“中国油茶之乡”美称的玉屏发展成茶花泉油茶观光景区,延伸至国家级风景区九龙洞的十里锦江无公害蔬菜农事休闲区,以及特种林木、山野菜、百合、娃娃鱼、竹鼠、獭兔等梵净山特种种养殖业,堪称农旅融合的典范。
二、以兴义、毕节为中心的黔西“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山地牧业融合发展区
以兴义为中心的黔西南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温暖湿润,柔风习习,属于地球上宜居的生态宝地。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石灰岩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背景下溶蚀充分,使之成为西南岩溶最完整的集中连片区之一。这里有2万座山峰组成的万峰林,有世界上唯一的断裂地缝大峡谷——马岭河大峡谷,有“天下奇峰”——双乳峰,山地、丘陵、峡谷、溶洞、瀑布、温泉、河湖汇集此地,铺就了一幅自然生态的奇美画卷。2013年,纳灰村荣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4年,万峰林油菜花、顶效镇桃花、泥凼梯田被纳入农业部发布的108项“中国美丽田园”名单中。由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神奇壮丽的喀斯特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丰富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具有国家甚至世界意义的复合型生态美。以“生态美”作为核心理念,可以把黔西南州的整体旅游形象再定位为:中国最美的生态旅游地[2]。
黔西南复杂而丰富的地域环境赋予了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使州内众多特色农产品呈现出“易地而竭、隔界不长”的现象,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较小、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布局[3]。目前已形成了優质粮食、草地畜牧、经济作物、中药材等农业支柱产业,利用低热河谷、缓坡温凉、高山冷凉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带。黔西南州大部分农业旅游资源临近风景名胜区,或者位于主要交通干线附近,自身区位优势也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可达性[4],这也为农旅融合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
以毕节为中心的黔西地区占据了贵州省“生态草场”的绝对优势,这里有威宁勺甫万亩人工草场、威宁凉水沟牧场、威宁百草坪草场等,其中尤以百草坪草场最大。因此,黔西既可发展成为贵州省大型畜牧养殖场,又可作为生态型农牧观光旅游地,从而充分发挥该地农旅融合“一举多得”效应。一方面,可以使人们不必到北方就能欣赏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体验牧民的生活,参与草原赛事和游乐项目;另一方面,可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肉牛肉羊及肉、奶制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开拓当地农民致富之路。
黔西地区可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叠加起来使之产生聚合效应,使农旅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以都匀、凯里为中心的黔南“特色旅游+经果林业”融合发展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有着与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其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共同构成黔南农旅融合发展区,其突出的旅游特色为民俗游、文化游。以都匀为中心的黔南州和以凯里为中心的黔东南州都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揽胜,呈现“山水与村落共融、自然与人文共存的资源分布特征”[5]。因此,自然风光与农事民俗交相辉映构成黔南农旅融合的一大特色。
位于黔南州荔波县的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域,也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1%。全区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集山、水、瀑、洞、林、石于一体,堪称生态奇观,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不仅如此,该区还是布依、水、瑶等少数民族的原住地,保留着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原生态气息,是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融集地。黔东南州形成了北部以镇远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与舞阳河喀斯特峰耸峡谷山水风光旅游区;中部以西江为核心的环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与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南部以肇兴为核心的原生态侗族文化与月亮山梯田景观旅游区[5],“北”“中”“南”三条旅游带均是按照“人文+自然”模式加以构建的,凸显了人文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特色。 在黔南农旅融合区,可根据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盛产的农特产品开创各类观光园,如:黔东南州的从江、榕江、丹寨县出产香猪,可建设香猪观光饲养场;黔南州以都匀毛尖驰名中外,可着力打造4A级茶园景区;该融合区经济作物和水果种类较多,麻类、甘蔗、蓝莓在全省占比数一数二,也可建设相应的观光园。在黔南州贵定县盘江镇音寨村,每年3月,山脚下万亩金黄的油菜花和山上连绵不绝的雪白李花竞相绽放,构成独具特色的“金海雪山”美景。到了6月中旬,进入酥李采摘季,游人又可体验采摘收获的乐趣。山上的茶博园采用茶果套种、林茶间种的形式,这样不同季节可进行观赏、体验、采摘等不同的活动,避免出现较长的旅游空档期,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功用发挥到极致,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红色旅游+特色林业”融合发展区
作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的遵义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革命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毛主席故居、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因此该地区发展农旅融合应充分利用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可走两条路径,即“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
所谓“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是指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整合起来,开发设计农旅融合产品。赤水市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丹霞地貌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风景区。赤水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海拔从1 700多米急剧下降至200多米,谷深坡陡,沟壑纵横,红色砂岩经亿万年风蚀水蚀,形成孤峰、奇岩、怪石,铸就了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2010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特殊的地理气候使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侏罗纪残存植物——“桫椤”得以存活生长,而且是全世界桫椤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因此也建立起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被称为“中国侏罗纪公园”。此融合区保持着完好的原始森林公园,也是全省野生动植物最集中和珍稀物种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享有“中国竹子之乡”盛誉的赤水,有着占地百万亩的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竹子的利用价值极高,从饮食来说,竹笋美味营养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当地人用竹笋制成各式美味佳肴;从生产生活来说,竹子可制成各种竹席、竹筷、竹篓等生活用具;从交通工具来说,竹子可制成竹滑竿、竹筏;从艺术品位来说,竹可制竹笛、各种竹制工艺品。可见,竹子已成为黔北农旅融合的一道金字招牌和亮丽的风景线。此外,该融合区也是瀑布成群的地方,3米宽以上的瀑布多达4 000多条,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群分布区。
赤水既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又是革命胜地,这里是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途径之地,也是“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在赤水建有风溪口赤水纪念地、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保存了长征文化的本原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人们在沉醉自然美景的同时,又慨叹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红军精神自然而然激发起人们的革命情怀,转化为昂扬奋进的斗志,起到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位于桐梓县的娄山关旅游风景区为黔北咽喉,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战争年代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娄山关峰峦叠嶂,峭壁千仞,奇险与秀丽兼具,可开发观赏游和体验游的复合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欣赏娄山关奇峻风景的同时,扮演红军的角色,模拟野战,激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壮志。
黔北素有“丹霞之冠”“杪椤王国”“竹子之乡”“千瀑世界”“长征旧址”“红色圣地”之称,将这些旅游资源进行不同的组合,可开发出农旅融合的各式各类特色产品。
所谓“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是指将乡村的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既能让游客参观革命旧址,回顾红色经典,了解当年革命志士的战斗生活状况,又能观赏乡村风景,参与并感受农家生产生活,从而获得丰富的思想、情感、战斗生活体验。黔北有相当数量的村庄可以开展此类红色旅游,如位于遵义播州区枫香镇的苟坝村是当年红军会议会址,与苟坝村相邻的花茂村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的融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就是要强调精神文化的传承性和战斗生活的体验性,通过让游客参观红色革命旧址、吃红军饭、穿红军装、唱红军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作等方式,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互渗透,在黔北地区广泛开展,自然会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农旅融合新形势。
五、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黔中“精品旅游+都市农业”融合发展区
黔中经济区,确切地说,本文所指的是以贵阳和安顺为中心的黔中核心经济区,其旅游产业处于贵州省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地带,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6],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古境探幽、文化遗址、红色经典、原味生态等汇聚于此,加之经济、区位、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使之呈现出多元化、多形式的旅游发展格局,特别是贵阳和安顺既是经济中心城市,又是风景名胜汇集之地。近两年蒸蒸日上的贵安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可充分发挥这三个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整合,以黄果树、龙宫、青岩古镇、天河潭等5A或4A级景区为核心将周围星罗棋布的都市农业景点聚合起来,开创出黔中精品旅游+都市农业融合发展之路。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将贵阳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贵阳市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为战略导向,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广泛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贵阳有天河潭、南江大峡谷、青岩古镇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乌当区花画小镇、阿里杨梅、下坝樱桃,有所辖清镇市推出的主题鲜明的“乡愁贵州、四季贵州、时光贵州、茶马古道”四大景点,有开阳县打造的两乡十余村寨“十里画廊”乡村景点,有修文县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等等,构成了贵阳市农旅融合的重要资源要素,使“精品旅游+都市农业”不断走向成熟。
安顺素有“瀑布之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的美称,凭借其“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含氧度、风速度、海拔高度、辐射度”这七“度”地理气候优势,获得了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称号。这里有世界闻名的“贵州名片”——黄果树大瀑布、有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龙宫”等国家5A级景区,有位于紫云县风光旖旎的格凸河国家4A级景区,还有云峰屯堡文化景观,使安顺具备开展精品旅游的极佳条件。安顺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深度开发都市农业旅游项目,目前建设有“山里江南休闲旅游度假区”、浪塘村、龙海村等乡村旅游项目、还有位于黄果树景区的“天下第一龙”油菜花海等,“精品旅游+都市农业”頗具规模。 贵安新区是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级新区,承载着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態文明示范区三大战略定位。自成立以来,以“生态搭骨架、城乡辅筋骨、风景出神采”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品牌,目前建设有云漫湖国际休闲度假区、贵安万亩樱花园、车田村、布依平寨、小河湾村、贵奥农旅产业园等景点,成为黔中农旅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何颖.铜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思考[J].知行铜仁,2015,(5):13.
[2] 吴信值.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黔西南州的旅游形象再定位[J]中国集体经济,2015,(9):2.
[3] 詹孝慈,朱守立.黔西南州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2,(5):169.
[4] 罗昆燕.黔西南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11.
[5] 张远卿.加快黔东南州精品旅游景区深度开发的方法与路径[J].理论与当代,2012,(3):32.
[6] 宋立,杨丽雪.论黔中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3,(1):127.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Guizhou
LIANG Ying
(Facul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shows obvious regionally unbalanced situ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to move from imbalance to balance,it’s needed to be spatially orientated.The integration of Guizhou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is mainly composed of 5 fusion zones in space,namely,mountain tourism + ecological fore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eastern Guizhou with Tongren city as the center.Eco-tourism+eco-agriculture and mountain animal husband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western Guizhou with Xingyi and Bijie cities as the centers.Characteristic tourism + fruit and fore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southern Guizhou with Duyun and Kaili cities as the centers.Red tourism + characteristic fore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northern Guizhou with Zunyi city as center.High-quality tourism and urban agricultur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in central Guizhou with Guiyang and Anshun cities as centers.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spatial orientation;rural tourism;mountain tourism;ecotourism[责任编辑 辰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