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謂思维导图,通常是指用于梳理、记忆知识点的图解形式或是网状结构,它从中心节点出发,引申出各类分支信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够增加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从小学生的特征出发,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借助丰富的图式来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在这种前提下,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1.通过思维导图,明确中心思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领悟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但是由于学生思维较为发散,难以从诸多文段中寻找到中心思想。如果借助于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中心思想,分清阅读的主次轻重,在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阅读体系。
2.通过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技巧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还难以分清从何入手开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重视哪些问题。这时,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可行的阅读技巧。利用思维导图,将不同主题但结构类似的文章进行归纳整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联通。
3.通过思维导图,提高阅读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往往思维活跃,天马行空,如果阅读课上的文章过于繁琐,会导致他们丧失阅读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通过动态的思维导图就是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在阅读课堂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前预习阶段、课中学习阶段以及课后复习阶段。以下为三个阶段的具体应用:
1.思维导图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阅读课堂开始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阅读技巧,之后学生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前预习也需要在教师情境创设下,但这个过程教师不干预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而任务是针对于文章思维导图的构建,在这个前提下,学生自主地进行文章思维导图的构建,从而逐渐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比如,在二年级课文《曹冲称象》的预习中,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画出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依据先后顺序对阅读材料进行排序,这还有助于学生提高知识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之后学习的理解能力。
2.思维导图用于课文精读,加深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要在课堂中对学生预习的课文进行精读训练。而思维导图同样能够用于精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一方面,思维导图应用于课文精读,能够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比如在二年级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精读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层层深入,增加对文本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应用于课文精读,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相关的联想。比如,在二年级课文《田家四季歌》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表示四季常见的果蔬,并且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这些果蔬的颜色、味道以及形态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的意识。
3.思维导图用于课后复习,加强巩固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分为理论部分以及阅读实践部分,在阅读实践中,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复习,但是在第二堂课开课之前,教师往往会进行课前回顾,这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学生的复习效果就明显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回顾文章内容,往往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依照正常的逻辑,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说出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责任编辑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从小学生的特征出发,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借助丰富的图式来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在这种前提下,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1.通过思维导图,明确中心思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领悟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但是由于学生思维较为发散,难以从诸多文段中寻找到中心思想。如果借助于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中心思想,分清阅读的主次轻重,在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阅读体系。
2.通过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技巧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还难以分清从何入手开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重视哪些问题。这时,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可行的阅读技巧。利用思维导图,将不同主题但结构类似的文章进行归纳整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联通。
3.通过思维导图,提高阅读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往往思维活跃,天马行空,如果阅读课上的文章过于繁琐,会导致他们丧失阅读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通过动态的思维导图就是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在阅读课堂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前预习阶段、课中学习阶段以及课后复习阶段。以下为三个阶段的具体应用:
1.思维导图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阅读课堂开始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阅读技巧,之后学生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前预习也需要在教师情境创设下,但这个过程教师不干预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而任务是针对于文章思维导图的构建,在这个前提下,学生自主地进行文章思维导图的构建,从而逐渐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比如,在二年级课文《曹冲称象》的预习中,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画出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依据先后顺序对阅读材料进行排序,这还有助于学生提高知识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之后学习的理解能力。
2.思维导图用于课文精读,加深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要在课堂中对学生预习的课文进行精读训练。而思维导图同样能够用于精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一方面,思维导图应用于课文精读,能够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比如在二年级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精读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层层深入,增加对文本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应用于课文精读,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相关的联想。比如,在二年级课文《田家四季歌》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表示四季常见的果蔬,并且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这些果蔬的颜色、味道以及形态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的意识。
3.思维导图用于课后复习,加强巩固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分为理论部分以及阅读实践部分,在阅读实践中,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复习,但是在第二堂课开课之前,教师往往会进行课前回顾,这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学生的复习效果就明显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回顾文章内容,往往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依照正常的逻辑,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说出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