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植物生存的土壤条件也随之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污染越来越重,对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与养护方法进行探讨,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绿化植物的配置、应用本土植物、加強管护等方面内容,以提高园林绿化的效果。
关键词 园林绿化植物;种植;养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6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绿化休憩场所,因此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的环境是园林绿化发展的目标[1]。近年来,园林绿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园林景观的层次性明显、密度较高,一般均由乔木、灌木、花卉、草搭配而成,观赏性更佳[1]。而在园林绿化的实际中,很多绿化的设计和施工合理性不够,使得不少园林植物长势不佳,不能充分发挥出园林植物的生态、景观等多重功效。因此,为了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必要对园林植物的种植和养护进行研究。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对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方法进行分析。
1 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对绿化地块上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土壤进行适当改良,再进行绿化[1]。二是对地块进行平整。土壤中若有建筑垃圾,则会造成土壤碱化,不利于植物生根,进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在整理地块的同时要做好普探工作,将其中含有的瓦块、水泥块、石块等清理干净。三是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在进行园林植物的种植之前,需要先提前2周左右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施入45%~55%甲基托布津粉剂、多菌灵粉剂拌土(药剂∶土=1∶1 000),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或者用45%~55%辛硫磷拌土(药剂∶土=1∶100),可对土壤中的害虫起到较好的杀灭效果。
2 注意绿化植物配置
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的效果,在绿化时要注意配置多种植被,如乔木、灌木、草、花等,不仅可以使景观体现出立体化、多层次的效果,还可以起到吸附灰尘、隔绝噪音、提高居民舒适感等作用[2]。一是在配置各类植物时,要确保主次分明,以1种或者2种植物为主,不可将所有植物平均分配,要错落有致、疏密有间。二是在配置植物时,要注意一年四季的变化。在绿地中的每个区域,至少要能够将一个季节的植物突显出来,再适当配置一些其他季节的植物作为点缀,避免景色过于单调,一些重点地区要求一年四季均要有景色。三是配合建筑物协调搭配园林植物。在配置植物时,要根据周围建筑的特点,综合选择搭配。在高大、宏伟的建筑物附近,可搭配种植树冠很开阔、枝干粗壮的植物树种,且不可离建筑物太近,要在稍微远一点的位置种植;在精美、小巧的建筑物周围,可选择配植一些叶片小、枝干细的植物。为了提高透视的效果,可适当栽植一些灌木、花卉类的低矮植物,避免单调。水池、河流两边绿化时植物不可过密,宜疏。
3 应用本土植物
目前,我國在园林绿化中对植物的多样性及观赏性的重视程度较高,大大提高了景观的效果,但是很多引入的外来植物造成了园林绿化没有特色,养护成本也大大提高。因此,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坚决制止引入过多的外来植物品种,宜选用在当地适应能力强、养护成本低、具有本土气息的乡土植物[3]。
4 加强管护
绿化中每个环节的养护工作均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三分种,七分养”,由此可见植物养护在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性。园林植物养护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肥水运筹。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影响,因此结合土壤的肥力做好施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底肥可以为植物提供整个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养分,因此可在绿化定植之前将富含腐殖质等天然有机质的肥料作为底肥施入。此外,在追肥和叶面肥的施用上,根据树种的不同,施肥的类型及用量也有所不同,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管护过程中,每次浇水时都要保证浇透,温度高的时候,适当增加浇水量和浇水次数,且浇水时间尽量避免在10:00—15:00,以防阳光过强。二是修剪。对树体进行适当整形、修剪后,不仅使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性增强,为树体的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还使树体造型更为优美。三是防病治虫。园林植物在生长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些病虫害,干扰了其正常代谢。因此,要结合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利用天敌或者其他残留期短、效果好的药剂进行防治,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保障[4]。四是除草。杂草的生长速度一般均较快,若绿化地带中萌生大量的杂草,会与园林植物争夺养分、空间,不利于苗木的生长,因此要及时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一般清除草害宜在夏季进行,并且结合除草适当松土。
5 参考文献
[1] 黄多荣.谈银川中山公园特色的辟建[C]//中国公园协会2001年论文集.北京:中国公园协会,2001.
[2] 姜晓丹.银川地区园林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5(22):136-137.
[3] 唐学亮,杨发忠,熊泽娥.银川城市园林应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范策略[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3):20-23.
[4] 高杰,李娜,张爽.浅谈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入侵及其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5):180-181.
关键词 园林绿化植物;种植;养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6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绿化休憩场所,因此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的环境是园林绿化发展的目标[1]。近年来,园林绿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园林景观的层次性明显、密度较高,一般均由乔木、灌木、花卉、草搭配而成,观赏性更佳[1]。而在园林绿化的实际中,很多绿化的设计和施工合理性不够,使得不少园林植物长势不佳,不能充分发挥出园林植物的生态、景观等多重功效。因此,为了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必要对园林植物的种植和养护进行研究。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对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方法进行分析。
1 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对绿化地块上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土壤进行适当改良,再进行绿化[1]。二是对地块进行平整。土壤中若有建筑垃圾,则会造成土壤碱化,不利于植物生根,进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在整理地块的同时要做好普探工作,将其中含有的瓦块、水泥块、石块等清理干净。三是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在进行园林植物的种植之前,需要先提前2周左右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施入45%~55%甲基托布津粉剂、多菌灵粉剂拌土(药剂∶土=1∶1 000),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或者用45%~55%辛硫磷拌土(药剂∶土=1∶100),可对土壤中的害虫起到较好的杀灭效果。
2 注意绿化植物配置
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的效果,在绿化时要注意配置多种植被,如乔木、灌木、草、花等,不仅可以使景观体现出立体化、多层次的效果,还可以起到吸附灰尘、隔绝噪音、提高居民舒适感等作用[2]。一是在配置各类植物时,要确保主次分明,以1种或者2种植物为主,不可将所有植物平均分配,要错落有致、疏密有间。二是在配置植物时,要注意一年四季的变化。在绿地中的每个区域,至少要能够将一个季节的植物突显出来,再适当配置一些其他季节的植物作为点缀,避免景色过于单调,一些重点地区要求一年四季均要有景色。三是配合建筑物协调搭配园林植物。在配置植物时,要根据周围建筑的特点,综合选择搭配。在高大、宏伟的建筑物附近,可搭配种植树冠很开阔、枝干粗壮的植物树种,且不可离建筑物太近,要在稍微远一点的位置种植;在精美、小巧的建筑物周围,可选择配植一些叶片小、枝干细的植物。为了提高透视的效果,可适当栽植一些灌木、花卉类的低矮植物,避免单调。水池、河流两边绿化时植物不可过密,宜疏。
3 应用本土植物
目前,我國在园林绿化中对植物的多样性及观赏性的重视程度较高,大大提高了景观的效果,但是很多引入的外来植物造成了园林绿化没有特色,养护成本也大大提高。因此,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坚决制止引入过多的外来植物品种,宜选用在当地适应能力强、养护成本低、具有本土气息的乡土植物[3]。
4 加强管护
绿化中每个环节的养护工作均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三分种,七分养”,由此可见植物养护在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性。园林植物养护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肥水运筹。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影响,因此结合土壤的肥力做好施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底肥可以为植物提供整个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养分,因此可在绿化定植之前将富含腐殖质等天然有机质的肥料作为底肥施入。此外,在追肥和叶面肥的施用上,根据树种的不同,施肥的类型及用量也有所不同,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管护过程中,每次浇水时都要保证浇透,温度高的时候,适当增加浇水量和浇水次数,且浇水时间尽量避免在10:00—15:00,以防阳光过强。二是修剪。对树体进行适当整形、修剪后,不仅使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性增强,为树体的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还使树体造型更为优美。三是防病治虫。园林植物在生长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些病虫害,干扰了其正常代谢。因此,要结合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利用天敌或者其他残留期短、效果好的药剂进行防治,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保障[4]。四是除草。杂草的生长速度一般均较快,若绿化地带中萌生大量的杂草,会与园林植物争夺养分、空间,不利于苗木的生长,因此要及时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一般清除草害宜在夏季进行,并且结合除草适当松土。
5 参考文献
[1] 黄多荣.谈银川中山公园特色的辟建[C]//中国公园协会2001年论文集.北京:中国公园协会,2001.
[2] 姜晓丹.银川地区园林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5(22):136-137.
[3] 唐学亮,杨发忠,熊泽娥.银川城市园林应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范策略[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3):20-23.
[4] 高杰,李娜,张爽.浅谈外来有害生物物种入侵及其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5):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