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费得尔》和《榆树下的欲望》论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的变迁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是古典主义文学盛行的时代,政治上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不可避免的渗透到了文学领域,古典主义文学推崇三一律,推崇理性,拥护王权。拉辛创作的《费得尔》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
  戏剧的女主人公费得尔爱上了自己的继子依包利特,在这个理性至上的社会,作者描写的费得尔是存留一丝理性的,她的内心一直在进行激烈的矛盾冲突,认为乱伦是羞耻的,她对乳母厄诺娜说“只要不讲出这内心的耻辱我情愿死去”,但是一直压抑的欲望在得知丈夫去世后爆发了出来,她向依包利特表明心迹,却最终造成依包利特死于非命,她自己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感情冲动的牺牲品。她无法忍受如此罪孽深重的自己,在向国王吐露实情之后选择了自杀,费得尔的死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费得尔一度把爱神作为自己无法控制欲望的托词,企图摆脱乱伦的罪名。在这部戏剧中,悲剧的成因是费得尔无法抑制的不当情欲导致悲惨结局,拉辛用反面规劝的方式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抨击情欲的罪恶。
  反观奥尼尔在1924年首映的戏剧《榆树下的欲望》,同样是乱伦的悲剧其悲剧的成因就有许多不同之处。
  《榆树下的欲望》的女主人公爱碧同样爱上了自己的继子伊本,欲望是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但与费得尔不同的是,爱碧的欲望是物欲和情欲的结合,伊本和爱碧在一起是双向的,是欲望和利益的切合点,爱碧和伊本并不认为乱伦是罪恶的,羞耻的行为,他们认为乱伦是是本性,是普遍且必然的,当伊本一开始拒绝爱碧的求爱时,爱碧对伊本说:“你不能够这样,这是违背自然本性的。”,可见在爱碧眼中自己的伊本的结合是天经地义的,性欲望是第一性的 。剧中金钱欲望也贯穿全剧,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占有农庄,占有黄金,老父亲贪婪自私,将儿子视为自己能够继续占有财产的工具,儿子们仇视父亲,每个人都想占有农场将父亲取而代之,妻子爱碧也是为了钱嫁给了老凯勃特,并为了得到继承权与伊本乱伦生下儿子,都是对物欲的贪念。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成因是性欲与物欲的双重结合,在欲望的支配下产生了非理性行为,是欲望贪念,人性的扭曲造成的结果,同时也可以反思人性扭曲背后的社会现实。
  二十世纪致力于悲剧创作,奥尼尔认为“戏剧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一出悲剧。”所谓悲剧就是把社会的所有阴暗面放大、剥光、“真实”的呈献给世人,为了强调性欲望,二十世纪的文学不断地把人丑化、矮化、动物化,把人定位成动物,动物间何来伦理道德,因此人的乱伦也是正常的。
  二十世纪流行悲观主义文学思潮,流行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非理性主义哲学与传统西方理性传统不同,认为人由欲望构成。现代心理学强调本我,认为人的本我即性本能,弗洛伊德的学说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认为“本我”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按照“唯乐主义”活动的,是人一出生就固有的本能,是原始的,人的性欲、性冲动都是一种本能,无需抑制也无法抑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欲望成了理所应当的事。
  二十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逐渐取代了西方理性传统,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科学理性反对宗教蒙昧,崇尚理性,而非理性主义哲学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做一个无序的,不可理解的,荒诞的世界。叔本华最先开始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建立了意志主义思想体系,而尼采更是将叔本华的理论升华,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意志,是一种贪得无厌的欲望和创造本能,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重新建立起一套价值评价标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风靡使人们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变迁,奥尼尔正是利用《榆树下的欲望》一文将当时认为的人的欲望,社会的弊端毫不保留的揭示出来,而当时这种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到了整个社会氛围,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笼罩着一层阴霾。
  同时,二十世纪又是满目疮痍的一个世纪,世界大战给人们的生活埋上了阴影。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物质的富足使资本主义金钱万能的观念应运而生,冲破了理性、道德的围栏,社会黑暗、腐败、堕落,人们丧失了传统的道德信仰,成为金钱的奴隶。在《榆树的欲望》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疏离,人性的欲望使一家人相互怨恨,父子相残,邻里之间更是冷眼旁观,奥尼尔将二十世纪的流行思想“人是欲望构成的”完整透彻的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二十世纪之前,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一改之前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否定现世生活的禁欲主义,要求自由平等,天賦人权,不再压制人的本性,到二十世纪更是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掀起女权主义运动,社会由禁欲向纵欲转变,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更是将人的本性与性欲挂钩,人们衡量世界的道德标准便开始瓦解。
  这两部作品都是描写乱伦的悲剧,由理性至上到尊崇本性,由乱伦是羞耻的到乱伦是本性,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文化在十七到二十世纪间发生了重大变迁,二十世纪文学的“比烂”使二十世纪人性的扭曲,道德价值观的瓦解被清晰地刻画下来。
其他文献
摘要: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团队竞赛的初次探索,探求学生主体性对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尝试,将被动接受内化为主动出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凝聚于团队之中。  关键词:团队竞赛 角色转换 学生主体 自信心  一、缘起始于班情  学生进入八年级,班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形成并在数次的团体活动(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同伴的认同感,集体的归属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成长中伴随着危机。在群体共性中,个性的力量在增强
期刊
有人曾经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最终结局还是不好,是否需要从一开始就放弃努力。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了海子的一首诗: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年轻人,其实不应该总是焦虑时光,而是应当懂得去播种希望,三四月播下的种子、五六月翻过的土壤,七八月会看到果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春华秋实,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人需要用有一种魅力,从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短视频以较低的拍摄门槛、新颖的拍摄视角、趣味性的内容以及快餐式的社交体验,在网络社交时代迅速获得了公众的青睐。 但是,相關短视频产业也存在平台同质化、内容质量欠佳、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就产业形式发展而言,短视频产业只有广纳改进意见并进行自我深度分析,从而迅速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提供更多优质的内容与更好的体验,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科学的价值导向。而电视媒体作为最常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肩负着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新时代之下,电视媒体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值得当前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言:  一个健全的社会,理应有科学的价值观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传播,直至被民众广泛接受,是一个相当艰
期刊
摘要:80年代以来,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发端,“重写文学史”一波波地走向了高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曾经不被关注甚至是被排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秩序之外的沈从文成为了新的神话,占据了现代文学史的高峰。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与赞扬重新确立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将夏志清对沈从文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来探讨沈从文及其小说的风格特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概念与专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分析,提出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状况,研究分析未来专业发展及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艺术与科技 专业形成 业界流程  从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的到上海世博会,从各地不断兴建的博物馆到各地城市规划馆、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在新世纪背景F涌现出了世界会展经济热潮,我国高校也加快了展览展示专业办学速度。2004年国家教育部新增专业目
期刊
落尽梨花月又西,一别如斯。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总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说着再见,不断地接受着离别的脚步声。生活可能真的不想我们想象中那么好,可是也没有那样糟,人总会在失去之后学会珍惜,在不断地探索的路上开始蜕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世界的这座舞台,很玄妙,有的人登上舞台,演完了一曲,可还有的人连光影都不曾关顾。众生皆苦,没有谁是真的强大到可以拥抱整个世界,笑得开怀、哭得坦率,不必让表
期刊
展翅逐梦,欣喜发现日渐丰满的羽翼竟已是我课堂下那一双双快乐求知的眼睛,在每一次指引雏鹰展翅的试飞里,我欣然听见理想扣击天堂的回响。从教十六载,青春铺陈、爱为注脚,恣意享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愉悦。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努力坚持16年,始终以满腔热血将勤劳和智慧融入三尺讲台,倾注爱去托起孩子们更美好的明天。寒暑十六载辛勤耕耘,满园桃李、尽吐芬芳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
期刊
青島街景系列一
期刊
摘要:在听觉视觉等为大众所知的感官体验之外,在心理学上还有一种心理体验———联觉。联觉对于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联觉就没有艺术。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研究,联觉现象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对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联觉才显得伟大。  关键词:联觉;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鉴赏  我们经常在艺术实践生活中遇到一种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