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新一代农民。为此,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必须始终抓在手上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县域经济;职教中心;劳动力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有资料表明: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地区,一定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反过来说,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对于一个县来讲,人才不仅是指那些手持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大量的农村高素质劳动者,或者是有一计之长的人。一批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县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尽管他们从业的方式不同,经济效益也有所差别,但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是相同的,他们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新一代农民。为此,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必须始终抓在手上的紧迫任务。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1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的急需。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回顾康平的发展历程,劳动力素质低下是我们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县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主要有三种去向,一是升入重点高中或其他域外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5-30%左右;二是进入职教中心求学;三是回乡参加生产或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高中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县品牌,每年考取上级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在8个县区中名列前茅,但每年回到我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到对应学年考取数的10%。在进入职高的毕业生中,除部分学生能够升入高等院校外,其余学生将在掌握新的技能后就业,成为创业致富的一支生力军。而回乡参加生产或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0%。这部分人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速度。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不能不承认,培养更多的“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人才”,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2发展职业教育是发展三个产业,落实“一主三化”方针的需要。尽管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目前,传统的耕种方式在我县农业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农民对新科技、新项目的推广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仍在固执地延续着几百年前“牛拉犁耕”的原始方式。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成为第一产业发展的必需。因此,在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方面,“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理当毫无质疑的冲在前面。
当前,省市县提出了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主三化”方针。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康平作为农业县份要走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路子,用二产来优化一产、拉动三产,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掌握熟练技术的产业工人,而我们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如果只会“土里刨食”、只能“坐井观天”,则根本无法满足工业立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因此更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1.3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当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传统农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无论是“离土不离乡”地在本地就地转移,还是从农村撤出,到域外打工,都需要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关技术。这部分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都亟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在相关部门制定了各种劳务输出服务制度、联系了用工岗位之后,真正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效果的就在于劳动力是否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有没有掌握行业所需的技术。
二、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适应性
首先应该看到,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职教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从1992年成立职业中专到1999年成立职教中心再到今天,职教中心经历了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农科专业到具有几大骨干专业的办学规模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近几年软硬件建设均上了一个台阶,为我县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农村成人培训已形成网络。目前,全县有农村成人学校15所、成人教育分校180所,每年可培训农民2万人,其中郝官、西关和柳树三个乡镇的成人学校已达市级办学标准。几年来,在开展科技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重点推广了棚菜生产、淡水养鱼、黄牛和小尾寒羊等新项目、新技术,做到了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就培训什么样的技术。
2.3民间力量办培训补充了职教资源。我县个人开办的计算机、艺术等培训班教学设备齐全,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固定资产已达400万元,现已培训各类学员600余名,深受社会欢迎。
在职教中心骨干示范作用的带动下,现在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教育和民间职业教育全面铺开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一个新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农民的培训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的不适应性:
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一方面部分乡村干部忽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以致于领导责任、工作措施和资金投入等都不能及时到位,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农民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受“优秀学生升学、中等学生就业、差生回家搞创业”等片面认识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村子弟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实用技术,而是为了考上大学、跳出农村。社会也认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孩子没有发展前途。
二是成人学校的软、硬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其一:硬件设施薄弱。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的成人学校大部分规模小、家底薄,基本没有实验基地和器材,培训工作仍处在“教室+椅子+粉笔”的低层次状态,体现不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同时,部分村级农民技术学校更是有名无实,有的已是杂草杂草丛生,俨然瘫痪。其二: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师资专业不对口。职业技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动手实践能力强,然而事实上,一些成人学校的教师往往来自中小学,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师资学历和职称也相对较低。由于专业不对口,经常出现这边花高价请专家授课,那边成教老师却无所事事的怪现象。
此外,职教中心也存在着没有实验基地、没有纯专业教师和专业技师等问题。
三是义务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受应试热的影响,社会对义务教育的评价只有“升学率”一把尺子,因此基础教育考什么学校就集中精力教什么,初中阶段开设的“劳技课”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初中生毕业后回乡务农,因无一技之长,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办学形式单一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要有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又要有民间的自发组织,互补其短,这样才能收到实效。而我县目前依靠社会力量开办的职教机构只有“欣欣职业技术学校”等几所,民间职教力量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三、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将大量的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是县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职教中心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火车头,要千方百计加快职教中心的发展。应把职教中心放到同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位置,除做好“加强硬件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基础性工作外,还要切实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3.1.1按“需求”设定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首先,要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搞好“订单教学”。学校要同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等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并能够深入到用人单位,掌握当前市场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此制定与专业技能相符合的教学科目;其次,应建设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以此形成专业优势;再次,应放眼未来的市场需求,做好“超前培训”,即指定专门人员了解市场及行业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动态,经过统计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才的需求趋势,以此来调整专业设置。比如养蚕业在我县的东升乡已经兴起,因此可以针对这种趋势,组织相关乡镇的农民开展养蚕培训,这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养蚕的技术问题,而且对于将来蚕丝产业在当地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拉动。
3.1.2拓宽办学途径。要敢于放开、搞活办学形式。比如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多种联合办学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学校教学资源,而且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渠道。同时,培训形式要灵活,可根据不同的行业及市场的需求开设长、短班型,增设“短、平、快”的专业。
3.1.3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首先应做好已经接受培训的劳动者,尤其是有着较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储备,与他们保持联系,当某一市场需要时,能够信手拈来、快速提供;其次对师资进行储备。当前的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不一定在什么时候,某种行业、某种专业的人员就会成为急需,而我县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弥补此类不足,应对全县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域外的师资力量建档立库,做到“心中有数”,当某种师资成为急需时,能够做到有备无患。
3.1.4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设备、土地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并多渠道筹集经费,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管理的局面。
3.2农村成人学校是科技和职业培训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发展。要达到“有教师、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设备、有学员”的“六有”标准,在乡村户之间构建起培训辐射网络。一是尽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搞好教学。要按照教学对象分层次、教学内容按需求的原则,把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培训作为重点,坚持成、职、普三教沟通,农、科、教三点结合。三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补充新鲜血液。推行教师资格制度,使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充实到农村职业教育队伍中来,采取多层次聘任。通过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想结合的办法,聘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员到农村职业学校任教,打造一支包括农艺师、畜牧师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应深化初中义务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初级职教步伐。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尤其要有长远眼光,打破单一的升学教学模式,做好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培训。在开好劳技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情况,明确分类指导目标,做好分段培训安排,使之掌握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必要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进果园、下车间,边干边学,提高操作能力,为他们毕业后能够游刃有余地投身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应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全社会要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尤其是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工作来抓,形成“领导抓、抓领导、上下齐抓”的局面。要认真履行责任,努力为职业教育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真正形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同时,要促进就业观念转变,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回访、现身说教等形式,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是就业,进城打工、到私营企业工作也是就业,自谋职业、到农村创业同样更是就业。
重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提供优惠政策,扩大现有社会职教的办学规模与水平,发挥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特点,争取与县职教中心等公办职教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职业教育;县域经济;职教中心;劳动力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有资料表明: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地区,一定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反过来说,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对于一个县来讲,人才不仅是指那些手持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大量的农村高素质劳动者,或者是有一计之长的人。一批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县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尽管他们从业的方式不同,经济效益也有所差别,但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是相同的,他们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新一代农民。为此,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必须始终抓在手上的紧迫任务。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1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的急需。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回顾康平的发展历程,劳动力素质低下是我们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县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主要有三种去向,一是升入重点高中或其他域外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5-30%左右;二是进入职教中心求学;三是回乡参加生产或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高中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县品牌,每年考取上级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在8个县区中名列前茅,但每年回到我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到对应学年考取数的10%。在进入职高的毕业生中,除部分学生能够升入高等院校外,其余学生将在掌握新的技能后就业,成为创业致富的一支生力军。而回乡参加生产或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0%。这部分人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速度。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不能不承认,培养更多的“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人才”,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2发展职业教育是发展三个产业,落实“一主三化”方针的需要。尽管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目前,传统的耕种方式在我县农业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农民对新科技、新项目的推广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仍在固执地延续着几百年前“牛拉犁耕”的原始方式。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成为第一产业发展的必需。因此,在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方面,“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理当毫无质疑的冲在前面。
当前,省市县提出了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主三化”方针。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康平作为农业县份要走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路子,用二产来优化一产、拉动三产,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掌握熟练技术的产业工人,而我们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如果只会“土里刨食”、只能“坐井观天”,则根本无法满足工业立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因此更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1.3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当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传统农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无论是“离土不离乡”地在本地就地转移,还是从农村撤出,到域外打工,都需要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关技术。这部分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都亟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在相关部门制定了各种劳务输出服务制度、联系了用工岗位之后,真正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效果的就在于劳动力是否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有没有掌握行业所需的技术。
二、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适应性
首先应该看到,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职教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从1992年成立职业中专到1999年成立职教中心再到今天,职教中心经历了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农科专业到具有几大骨干专业的办学规模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近几年软硬件建设均上了一个台阶,为我县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农村成人培训已形成网络。目前,全县有农村成人学校15所、成人教育分校180所,每年可培训农民2万人,其中郝官、西关和柳树三个乡镇的成人学校已达市级办学标准。几年来,在开展科技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重点推广了棚菜生产、淡水养鱼、黄牛和小尾寒羊等新项目、新技术,做到了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就培训什么样的技术。
2.3民间力量办培训补充了职教资源。我县个人开办的计算机、艺术等培训班教学设备齐全,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固定资产已达400万元,现已培训各类学员600余名,深受社会欢迎。
在职教中心骨干示范作用的带动下,现在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教育和民间职业教育全面铺开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一个新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农民的培训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的不适应性:
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一方面部分乡村干部忽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以致于领导责任、工作措施和资金投入等都不能及时到位,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农民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受“优秀学生升学、中等学生就业、差生回家搞创业”等片面认识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村子弟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实用技术,而是为了考上大学、跳出农村。社会也认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孩子没有发展前途。
二是成人学校的软、硬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其一:硬件设施薄弱。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的成人学校大部分规模小、家底薄,基本没有实验基地和器材,培训工作仍处在“教室+椅子+粉笔”的低层次状态,体现不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同时,部分村级农民技术学校更是有名无实,有的已是杂草杂草丛生,俨然瘫痪。其二: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师资专业不对口。职业技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动手实践能力强,然而事实上,一些成人学校的教师往往来自中小学,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师资学历和职称也相对较低。由于专业不对口,经常出现这边花高价请专家授课,那边成教老师却无所事事的怪现象。
此外,职教中心也存在着没有实验基地、没有纯专业教师和专业技师等问题。
三是义务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受应试热的影响,社会对义务教育的评价只有“升学率”一把尺子,因此基础教育考什么学校就集中精力教什么,初中阶段开设的“劳技课”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初中生毕业后回乡务农,因无一技之长,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办学形式单一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要有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又要有民间的自发组织,互补其短,这样才能收到实效。而我县目前依靠社会力量开办的职教机构只有“欣欣职业技术学校”等几所,民间职教力量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三、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将大量的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是县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职教中心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火车头,要千方百计加快职教中心的发展。应把职教中心放到同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位置,除做好“加强硬件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基础性工作外,还要切实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3.1.1按“需求”设定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首先,要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搞好“订单教学”。学校要同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等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并能够深入到用人单位,掌握当前市场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此制定与专业技能相符合的教学科目;其次,应建设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以此形成专业优势;再次,应放眼未来的市场需求,做好“超前培训”,即指定专门人员了解市场及行业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动态,经过统计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才的需求趋势,以此来调整专业设置。比如养蚕业在我县的东升乡已经兴起,因此可以针对这种趋势,组织相关乡镇的农民开展养蚕培训,这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养蚕的技术问题,而且对于将来蚕丝产业在当地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拉动。
3.1.2拓宽办学途径。要敢于放开、搞活办学形式。比如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多种联合办学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学校教学资源,而且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渠道。同时,培训形式要灵活,可根据不同的行业及市场的需求开设长、短班型,增设“短、平、快”的专业。
3.1.3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首先应做好已经接受培训的劳动者,尤其是有着较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储备,与他们保持联系,当某一市场需要时,能够信手拈来、快速提供;其次对师资进行储备。当前的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不一定在什么时候,某种行业、某种专业的人员就会成为急需,而我县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弥补此类不足,应对全县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域外的师资力量建档立库,做到“心中有数”,当某种师资成为急需时,能够做到有备无患。
3.1.4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设备、土地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并多渠道筹集经费,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管理的局面。
3.2农村成人学校是科技和职业培训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发展。要达到“有教师、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设备、有学员”的“六有”标准,在乡村户之间构建起培训辐射网络。一是尽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搞好教学。要按照教学对象分层次、教学内容按需求的原则,把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培训作为重点,坚持成、职、普三教沟通,农、科、教三点结合。三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补充新鲜血液。推行教师资格制度,使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充实到农村职业教育队伍中来,采取多层次聘任。通过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想结合的办法,聘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员到农村职业学校任教,打造一支包括农艺师、畜牧师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应深化初中义务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初级职教步伐。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尤其要有长远眼光,打破单一的升学教学模式,做好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培训。在开好劳技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情况,明确分类指导目标,做好分段培训安排,使之掌握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必要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进果园、下车间,边干边学,提高操作能力,为他们毕业后能够游刃有余地投身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应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全社会要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尤其是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工作来抓,形成“领导抓、抓领导、上下齐抓”的局面。要认真履行责任,努力为职业教育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真正形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同时,要促进就业观念转变,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回访、现身说教等形式,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是就业,进城打工、到私营企业工作也是就业,自谋职业、到农村创业同样更是就业。
重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提供优惠政策,扩大现有社会职教的办学规模与水平,发挥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特点,争取与县职教中心等公办职教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