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当前,城乡二元制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乡镇地区基本办学条件相对不足、城乡生源分布不均、农村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教育经费制度差异、社会观念偏差、教师管理制度不科学。应加大乡镇地区教育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财政资金管理,积极纠正社会认知偏差,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
关键词:教育管理体制;城乡二元制;教育一体化;改革
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有助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作为下一阶段教育工作重点,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医务教育巩固率需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比例需达到65%,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均需达到95%以上。为实现以上目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是关键。本次研究试分析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1.乡镇地区基本办学条件仍相对不足。办学条件既包括校舍、教学设备的硬件条件,还包括师资力量、管理制度等软件条件。自取消教育附加费后,各级政府开源节流,将本已有限的教育相关经费集中处置,向县级学校倾斜,乡镇学校经费比重、绝对值均显著下降,部分学校硬件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乡镇地区因学生数量显著下降,校舍、宿舍面积已能满足基本需要,但床铺、水暖等配套设备严重不足,教学器材等配套设施仍相对不足。此外,学校现代化建设严重滞后,校园网络、音乐器械、多媒体设备与城市差距巨大。当前,乡镇地区教师短缺情况有了显著改善,但新入职教职工较少,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更愿意向上级学校流动。
2.城乡生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学生数量严重不足,即使多次并校,仍有部分学校生源较少,学生更愿意到教学水平更高的学校,部分乡镇学校甚至出现老师比学生多的“怪”现象。虽然以上多为个例,但从整体上看,城乡生源差异较大。
3.农村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乡镇学校对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这与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整体水平偏低有关,许多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率偏低。我国在乡镇学校推进远程教育,以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短缺问题,但实际情况是远程教育空有其形,许多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为避免设备损耗、被盗,严格限制远程教育设备使用。许多学校一个学期,远程设备使用次数屈指可数,教学设备开放性差。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归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度发达的经济可为教育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城乡二元制环境下地区居民对教育的观念、教育意识、文化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决定了对其子女教育的态度,许多辍学儿童辍学与家长不支持有关。此外,城市家庭对子女教育更注重综合、全面发展,有投入意识与经济实力,自身的综合能力也足以提供更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我国城乡二元制是长时间、种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仍将长期存在。
2.教育经费制度差异。资金是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资金具有公共资源属性。但实际情况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提供,而这些资金由省市级政府管理,教育投入在城市的比重、绝对值远高于农村。我国教育经费管理权力、责任归属地方各级政府,乡镇政府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义务教育财政分配缺乏监督,管理者个人从意愿上便不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至乡镇学校,县级重点学校凭借与行政机构更密切的关系,往往可获得更充足的财政投入。
3.社会观念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绝大多数家长均希望子女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但现实情况是,家长眼中的“读书”已和“应试教育”“文凭”挂钩,升学率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许多家长宁愿将子女送至更远的学校,也不愿意其就近入学,不同学校生源质量、数量差异越来越大。发展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优秀的教师、新入职教师希望到教学硬件条件更好、薪酬更高的学校上岗是人之常情,造成基层地区教师资源流失较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
4.教师管理制度不科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来源,但该制度并不健全,教学科目设置缺乏专业性,教师整体素质仍相对较低。许多学校聘任方式不合理,易进不易出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差。各级教育机构、学校均不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困难。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城乡二元制经济基础差异决定的。应积极创新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扩大乡镇地区教育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财政资金管理,积极纠正社会认知偏差,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整体提高乡镇地区教学硬软件条件。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金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天
津大学,2010.
关键词:教育管理体制;城乡二元制;教育一体化;改革
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有助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作为下一阶段教育工作重点,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医务教育巩固率需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比例需达到65%,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均需达到95%以上。为实现以上目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是关键。本次研究试分析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1.乡镇地区基本办学条件仍相对不足。办学条件既包括校舍、教学设备的硬件条件,还包括师资力量、管理制度等软件条件。自取消教育附加费后,各级政府开源节流,将本已有限的教育相关经费集中处置,向县级学校倾斜,乡镇学校经费比重、绝对值均显著下降,部分学校硬件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乡镇地区因学生数量显著下降,校舍、宿舍面积已能满足基本需要,但床铺、水暖等配套设备严重不足,教学器材等配套设施仍相对不足。此外,学校现代化建设严重滞后,校园网络、音乐器械、多媒体设备与城市差距巨大。当前,乡镇地区教师短缺情况有了显著改善,但新入职教职工较少,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更愿意向上级学校流动。
2.城乡生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学生数量严重不足,即使多次并校,仍有部分学校生源较少,学生更愿意到教学水平更高的学校,部分乡镇学校甚至出现老师比学生多的“怪”现象。虽然以上多为个例,但从整体上看,城乡生源差异较大。
3.农村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乡镇学校对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这与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整体水平偏低有关,许多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率偏低。我国在乡镇学校推进远程教育,以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短缺问题,但实际情况是远程教育空有其形,许多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为避免设备损耗、被盗,严格限制远程教育设备使用。许多学校一个学期,远程设备使用次数屈指可数,教学设备开放性差。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归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度发达的经济可为教育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城乡二元制环境下地区居民对教育的观念、教育意识、文化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决定了对其子女教育的态度,许多辍学儿童辍学与家长不支持有关。此外,城市家庭对子女教育更注重综合、全面发展,有投入意识与经济实力,自身的综合能力也足以提供更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我国城乡二元制是长时间、种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仍将长期存在。
2.教育经费制度差异。资金是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资金具有公共资源属性。但实际情况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提供,而这些资金由省市级政府管理,教育投入在城市的比重、绝对值远高于农村。我国教育经费管理权力、责任归属地方各级政府,乡镇政府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义务教育财政分配缺乏监督,管理者个人从意愿上便不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至乡镇学校,县级重点学校凭借与行政机构更密切的关系,往往可获得更充足的财政投入。
3.社会观念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绝大多数家长均希望子女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但现实情况是,家长眼中的“读书”已和“应试教育”“文凭”挂钩,升学率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许多家长宁愿将子女送至更远的学校,也不愿意其就近入学,不同学校生源质量、数量差异越来越大。发展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优秀的教师、新入职教师希望到教学硬件条件更好、薪酬更高的学校上岗是人之常情,造成基层地区教师资源流失较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
4.教师管理制度不科学。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来源,但该制度并不健全,教学科目设置缺乏专业性,教师整体素质仍相对较低。许多学校聘任方式不合理,易进不易出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差。各级教育机构、学校均不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困难。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城乡二元制经济基础差异决定的。应积极创新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扩大乡镇地区教育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财政资金管理,积极纠正社会认知偏差,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整体提高乡镇地区教学硬软件条件。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金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天
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