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便宜的旅行
记得如花在报馆刊登启事,遇见万梓良,就一直跟着他,搭上电车,摇晃中回家,似乎是电车在鼓动凄美故事,塘西韵事。梅艳芳凄美的表情和电车仿佛是同个时代的产物,而后现代的鬼故事,当然得发生于地铁站。可记得《幽灵人间》?
张爱玲也喜欢电车,又或许她喜欢的是电车的那种封闭的“时间和空间。”《封锁》里描写电车的声音和空间很冰冷: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一个虚线,切断了时间和空间。
曾在香港大学念书的张爱玲,或许也曾经搭过电车回家。电车声是她的安眠药,“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风彻夜吹着常青树,还有一点电车的韵味。长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驰着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泊泊流入下意识里去。”
不知道她喜欢的是香港的电车,还是怀念上海。正如她的《倾城之恋》,写的是香港,想的是上海。
香港的电车,很有张爱玲小说的感觉,虽然周围已物换星移,但是电车还保留着老旧的样子,而那老旧却一点也不过时,在这个人人都怀上怀旧感冒的时代,更显得时髦。
过去一直没狠下心去西贡,或许是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还有时间,现在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进西贡,或许是因为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像眷念着凡间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贪婪地看最后几眼。
我们去的地方叫大浪西湾。和港人谈起,不少人都有关于那地方的回忆,总是那N年前中学时代的远游,走得好辛苦,第一次发现原来城市也有那么美丽的沙滩,沙细水清,山涧河道冰凉,群山围绕着小小海湾,阳光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一些发烫的回忆 ,一些年轻的爱情正在发芽成长,但自那次之后,港人都忙着为事业拼命,往外跑,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美,抬头只见外国月亮,反正自己的城市永远会亮着那盏温暖的灯,等旅人回家,因此不会再看它一眼。
在大浪湾,我想起那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三个夏天》。电影在大屿山的大澳拍摄,通过小妹妹的眼睛来看三个夏天间,一段年轻感情的变动和大屿山的变迁。 电影中的“哭位”在剧终。当妹妹(陈少霞)离开大屿山到香港念大学,离开了又回来大屿山的哥哥(梁朝伟)为妹妹送行。两兄妹一直没说什么话,直到巴士开动,慢慢离开,哥哥才追上巴士,对妹妹说:只要你回头看,家就在你身面。而巴士就这样无情开走,渐行渐远。成长本来是义无反顾的,一场只能自己出发自己遭遇的旅行。
我永远记得那句话:只要你回头,家就在你身面。
这个星期,我决定去大屿山。
旺角卡门
在早认识旺角是王家卫的《旺角卡门》,片中刘德华的角色绝对就是旺角人LOOK,所以到今天最能代表旺角的港星中,不少人都推选刘德华,特别是他早期演出的一些小混混角色,他们经常出没于旺角的衡街窄巷中,如蟑螂一样蛰伏,等待升华或继续堕落,生命力特强。
旺角是我最喜欢的香港角落,如果玩到深夜忘记回家,到了旺角,一定有通宵巴士或小巴通往各处,还有泥蜢的士,类似我们过去施行的share a cab,不合法却是的士司机自发形成的系统,由旺角回到青衣也只须要17港币,坐满四人就发车。有时候和朋友在尖东的酒吧喝了酒,肚子饿了,我们也会下旺角吃点鱼蛋粉的,那是凌晨三点,旺角还没有睡觉的打算,街上满满是人,我喜欢他们各怀鬼胎的表情。
旺角当然也是逛街的好地方,它的空间是多种层次的。一般游客只会挑选重要的大街走,比如女人街、西洋菜街等,然而真正精彩的却是每栋大楼内的世界,某座一直记不得名字的大楼同时售卖进口的大陆杂志和色情光碟……埋来睇,埋来拣,不买都入来睇下……四楼有四仔,四仔在四楼……旺角人的招徕语都那么悦耳。说到色情,旺角的红灯区集中于钵兰街一带,香港文字以活泼见称,也反应在这些色情的招徕中,我们喜欢的巴黎咖啡座,就在这个区内,在旺角,没有什么组合是不可能的,不用大惊小怪。
研究香港的专家曾经说过香港是建立在消失上的城市,这个城市不断转动不断变化也不断消失,而旺角的小贩更是印证了这说法,这些小贩打游击战,不断改变策略,早排流行韩国鱿鱼丝时,街上到处都能闻到烧烤鱿鱼的香味,但是我最喜欢的许留山,它的芒果捞香甜的味道还是不变。
二楼阅读风景
香港这个城市没便宜的空间,临街小铺都是服装店、电器店、餐馆等,次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书,都得往二、三楼迁移,让买书人多爬几步路,楼梯间都成了广告栏,形成特殊的阅读风景。
除了一些大型连锁书店,比如商务、三联,香港人买书其实都喜欢到二楼书店,因二楼书店打的是常年有折扣的“抵”牌。至少8折。除了打折,如果购买超过100港元的书,西洋菜街的乐文书店还会送你一张10元的购书券。二楼书店多集中于热闹的购物街,比如铜锣湾的骆克道,旺角的西洋菜街等,都有不少的二楼书店。
初期的二楼书店多是书生办店,为了容许一些较边缘另类的文史哲书种,但又负担不起昂贵的临街租金。
上楼只为求存。
或许重庆大厦式的后现代,混杂支离破碎多元的生活片段成了王家卫电影语言的养料。
“森林”取代“大厦”,拼凑了大厦里的各色人种,龙蛇混杂杂乱无章却有章的生态环境,大家自生自灭,明争暗斗,适者生存。在森林里总有很多秘密,很多看似不相干却紧紧相扣的事情在发生着。
发生是我喜欢的城市动词,而它真正属于重庆大厦。
长洲的一天
朋友说,不如去长洲。
对于玩,总是义不容辞的,爽快答应。晚上10点半入岛,大街小巷游人如织,灯火通明,街头小贩买素食,明天是佛诞,又是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这期间全镇茹素,连岛上的麦当劳也入乡随俗,推出特别的素食汉堡包。如果明年今日,你在香港,不要错过它。
长洲是香港的后花园之一,“非典”那阵,太平清醮当天就来了两万个香港人,整个小岛有一种嘉年华的气氛,没有太多人戴口罩,生活似乎已经回到正常。
长洲有漂亮的沙滩,有一些奇石,但我更喜欢长洲的小岛feel,如果我们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岛,我会考虑移民到那里。日渐凋零的乌敏岛本来应该也是这样的地方,但近年来的发展,已迁出不少原住民:把每一个人搬到组屋去,在一样的建筑物里过着所谓现代的生活。我不知道我们保证的一种幸福生活能带领我们去哪里?我们或许只会因此变得一样,连同面对越来越困难的时局的头脑?
早上醒来,阳光凶猛,是那种岛上应该要有的阳光。我们住在中学宿舍,宿舍刚好住着陈果导演的摄制队,《细路祥》里的阿芬已经长得亭亭玉立,陈果的下一部电影会不会和长洲有关?我们绕岛一游,经过沙滩,看见满头白发的硬朗的黎根,在岛上经营一间风帆出租店。黎根是奥运金牌得主李丽珊的叔叔,麦唛就曾经到长洲拜师,要向他学抢包山,而太平清醮其实就叫包山节,已经禁止的抢包山活动,因为曾经发生过包山倒塌的不愉快事件,现在约4楼高的包山依旧矗立在北帝庙外,不会再有人对它争先恐后。
太平清醮最受欢迎的是飘色游行,有舞狮、舞兽、花车游行。每年的飘色游行主题都和当时民众关心的时事有关,今年不少小童扮演成医生、清理员及讽刺梁锦松的造型。病毒阴霾逐渐散去,港人又恢复了他们一贯的幽默和搞笑。
记得如花在报馆刊登启事,遇见万梓良,就一直跟着他,搭上电车,摇晃中回家,似乎是电车在鼓动凄美故事,塘西韵事。梅艳芳凄美的表情和电车仿佛是同个时代的产物,而后现代的鬼故事,当然得发生于地铁站。可记得《幽灵人间》?
张爱玲也喜欢电车,又或许她喜欢的是电车的那种封闭的“时间和空间。”《封锁》里描写电车的声音和空间很冰冷: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一个虚线,切断了时间和空间。
曾在香港大学念书的张爱玲,或许也曾经搭过电车回家。电车声是她的安眠药,“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风彻夜吹着常青树,还有一点电车的韵味。长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驰着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泊泊流入下意识里去。”
不知道她喜欢的是香港的电车,还是怀念上海。正如她的《倾城之恋》,写的是香港,想的是上海。
香港的电车,很有张爱玲小说的感觉,虽然周围已物换星移,但是电车还保留着老旧的样子,而那老旧却一点也不过时,在这个人人都怀上怀旧感冒的时代,更显得时髦。
过去一直没狠下心去西贡,或许是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还有时间,现在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进西贡,或许是因为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像眷念着凡间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贪婪地看最后几眼。
我们去的地方叫大浪西湾。和港人谈起,不少人都有关于那地方的回忆,总是那N年前中学时代的远游,走得好辛苦,第一次发现原来城市也有那么美丽的沙滩,沙细水清,山涧河道冰凉,群山围绕着小小海湾,阳光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一些发烫的回忆 ,一些年轻的爱情正在发芽成长,但自那次之后,港人都忙着为事业拼命,往外跑,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美,抬头只见外国月亮,反正自己的城市永远会亮着那盏温暖的灯,等旅人回家,因此不会再看它一眼。
在大浪湾,我想起那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三个夏天》。电影在大屿山的大澳拍摄,通过小妹妹的眼睛来看三个夏天间,一段年轻感情的变动和大屿山的变迁。 电影中的“哭位”在剧终。当妹妹(陈少霞)离开大屿山到香港念大学,离开了又回来大屿山的哥哥(梁朝伟)为妹妹送行。两兄妹一直没说什么话,直到巴士开动,慢慢离开,哥哥才追上巴士,对妹妹说:只要你回头看,家就在你身面。而巴士就这样无情开走,渐行渐远。成长本来是义无反顾的,一场只能自己出发自己遭遇的旅行。
我永远记得那句话:只要你回头,家就在你身面。
这个星期,我决定去大屿山。
旺角卡门
在早认识旺角是王家卫的《旺角卡门》,片中刘德华的角色绝对就是旺角人LOOK,所以到今天最能代表旺角的港星中,不少人都推选刘德华,特别是他早期演出的一些小混混角色,他们经常出没于旺角的衡街窄巷中,如蟑螂一样蛰伏,等待升华或继续堕落,生命力特强。
旺角是我最喜欢的香港角落,如果玩到深夜忘记回家,到了旺角,一定有通宵巴士或小巴通往各处,还有泥蜢的士,类似我们过去施行的share a cab,不合法却是的士司机自发形成的系统,由旺角回到青衣也只须要17港币,坐满四人就发车。有时候和朋友在尖东的酒吧喝了酒,肚子饿了,我们也会下旺角吃点鱼蛋粉的,那是凌晨三点,旺角还没有睡觉的打算,街上满满是人,我喜欢他们各怀鬼胎的表情。
旺角当然也是逛街的好地方,它的空间是多种层次的。一般游客只会挑选重要的大街走,比如女人街、西洋菜街等,然而真正精彩的却是每栋大楼内的世界,某座一直记不得名字的大楼同时售卖进口的大陆杂志和色情光碟……埋来睇,埋来拣,不买都入来睇下……四楼有四仔,四仔在四楼……旺角人的招徕语都那么悦耳。说到色情,旺角的红灯区集中于钵兰街一带,香港文字以活泼见称,也反应在这些色情的招徕中,我们喜欢的巴黎咖啡座,就在这个区内,在旺角,没有什么组合是不可能的,不用大惊小怪。
研究香港的专家曾经说过香港是建立在消失上的城市,这个城市不断转动不断变化也不断消失,而旺角的小贩更是印证了这说法,这些小贩打游击战,不断改变策略,早排流行韩国鱿鱼丝时,街上到处都能闻到烧烤鱿鱼的香味,但是我最喜欢的许留山,它的芒果捞香甜的味道还是不变。
二楼阅读风景
香港这个城市没便宜的空间,临街小铺都是服装店、电器店、餐馆等,次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书,都得往二、三楼迁移,让买书人多爬几步路,楼梯间都成了广告栏,形成特殊的阅读风景。
除了一些大型连锁书店,比如商务、三联,香港人买书其实都喜欢到二楼书店,因二楼书店打的是常年有折扣的“抵”牌。至少8折。除了打折,如果购买超过100港元的书,西洋菜街的乐文书店还会送你一张10元的购书券。二楼书店多集中于热闹的购物街,比如铜锣湾的骆克道,旺角的西洋菜街等,都有不少的二楼书店。
初期的二楼书店多是书生办店,为了容许一些较边缘另类的文史哲书种,但又负担不起昂贵的临街租金。
上楼只为求存。
或许重庆大厦式的后现代,混杂支离破碎多元的生活片段成了王家卫电影语言的养料。
“森林”取代“大厦”,拼凑了大厦里的各色人种,龙蛇混杂杂乱无章却有章的生态环境,大家自生自灭,明争暗斗,适者生存。在森林里总有很多秘密,很多看似不相干却紧紧相扣的事情在发生着。
发生是我喜欢的城市动词,而它真正属于重庆大厦。
长洲的一天
朋友说,不如去长洲。
对于玩,总是义不容辞的,爽快答应。晚上10点半入岛,大街小巷游人如织,灯火通明,街头小贩买素食,明天是佛诞,又是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这期间全镇茹素,连岛上的麦当劳也入乡随俗,推出特别的素食汉堡包。如果明年今日,你在香港,不要错过它。
长洲是香港的后花园之一,“非典”那阵,太平清醮当天就来了两万个香港人,整个小岛有一种嘉年华的气氛,没有太多人戴口罩,生活似乎已经回到正常。
长洲有漂亮的沙滩,有一些奇石,但我更喜欢长洲的小岛feel,如果我们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岛,我会考虑移民到那里。日渐凋零的乌敏岛本来应该也是这样的地方,但近年来的发展,已迁出不少原住民:把每一个人搬到组屋去,在一样的建筑物里过着所谓现代的生活。我不知道我们保证的一种幸福生活能带领我们去哪里?我们或许只会因此变得一样,连同面对越来越困难的时局的头脑?
早上醒来,阳光凶猛,是那种岛上应该要有的阳光。我们住在中学宿舍,宿舍刚好住着陈果导演的摄制队,《细路祥》里的阿芬已经长得亭亭玉立,陈果的下一部电影会不会和长洲有关?我们绕岛一游,经过沙滩,看见满头白发的硬朗的黎根,在岛上经营一间风帆出租店。黎根是奥运金牌得主李丽珊的叔叔,麦唛就曾经到长洲拜师,要向他学抢包山,而太平清醮其实就叫包山节,已经禁止的抢包山活动,因为曾经发生过包山倒塌的不愉快事件,现在约4楼高的包山依旧矗立在北帝庙外,不会再有人对它争先恐后。
太平清醮最受欢迎的是飘色游行,有舞狮、舞兽、花车游行。每年的飘色游行主题都和当时民众关心的时事有关,今年不少小童扮演成医生、清理员及讽刺梁锦松的造型。病毒阴霾逐渐散去,港人又恢复了他们一贯的幽默和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