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阿坝草原上长大的藏族汉子,天生会的是骑马,能的是登山,但他今天所担负的使命,却是在船艇之上,率领着一支公安边防警察队伍,和老缅泰三国的执法力量一起巡弋湄公河,保障湄公河国际航运的安全。
他叫三郎·旺尔甲,是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的支队长。采访前,有不止一位熟悉他的人和记者笑谈:“记者同志,你看见他的名字,有没有联想到《水浒》里的‘拼命三郎’?三郎·旺尔甲支队长,就是个‘拼命三郎’!”
30年前,这名普通的藏族农家少年如愿穿上戎装,成为一名戍守云南边陲的公安边防战士。几十个寒来暑往,他从普通一兵提干成为警官,又从基层调任机关,再从机关下到支队,如今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的主官。他一步一个台阶,担子一点点加重,但从来不负众望。他说,没点“拼命三郎”的劲头,我也走不到今天。
赴任水上支队,他还不会游泳
藏族、湄公河、“拼命三郎”,这三个不搭的词汇,每一个却都别具魅力。这三者如果结合在一起,若谁都不由得会充满好奇。
2013年12月26日下午,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戎装警官。几天前,他刚从关累港码头下船,结束了为期四天三夜的中老缅泰四国第十七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开口交谈,他的普通话有些生硬,更透出了藏族汉子那种淳朴、彪悍和硬朗。
一年多前,三郎·旺尔甲接到上级命令,从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怒江支队调任水上支队任支队长。2012年11月31日,他赶赴水上支队报到。次日,他就着手开展第七次湄公河四国联合巡逻执法的各项工作。12月3日,巡逻执法编队鸣笛起航。
“当初组织找我谈话的时候,我首先是感到使命光荣,但同时承受的压力也很大。”三郎·旺尔甲告诉记者。
彼时,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组建刚好差不多一年。
三郎·旺尔甲说:“水上支队非常特殊,首先中央高度重视,临危组建又承担重大使命;其次被全球关注;同时,类似的四国执法合作没有先例,涉及政治和外交,敏感度高;再者,湄公河巡逻执法危险性高。还有,我在草原长大,骑马登山很在行,但对船艇业务很陌生。你说,压力能不大吗?”
湄公河是一条有名的国际航运水道,但同时,它又是“金三角”地区大大小小武装贩毒集团大肆贩运毒品的重要通道,水道上涉枪涉毒犯罪活动猖獗。
2011年10月5日,震惊中外的湄公河“10·5”惨案发生,13名中国船员惨遭杀害,湄公河“黄金水道”也被迫关闭,地区安全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当年10月31日,在中方倡导下,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正式建立。随后,中国成立国务院、公安部、云南省公安厅三级协调机制,由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为主设立水上支队;缅甸成立了水警局并在“金三角”设立了水警支队;泰国成立了跨部门的湄公河预防和打击犯罪行动协调中心;老挝在湄公河沿岸设立了多个执勤点和执法联络点。当年12月10日,四国开展了首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
四国联合巡逻执法,这个开创性的举措,一时被全球关注,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相邻国家开展多边执法安全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范本。对于中国公安机关来说,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是史无前例的任务,意义特别重大、使命非常光荣、任务尤其艰巨。高层明确要求,这支队伍需要政治过硬、执法精湛、战斗力强,具有世界水平和国际风范。
2011年12月10日,水上支队正式组建。组建过程中,20天完成了人员集结,28天完成了整个部队的指挥系统,30天完成了五艘执法船的改造,38天完成临时营房建设,50天完成组建首航。此后不到一年,三郎·旺尔甲告别怒江畔大山里的营房,来到水上支队担任主官,其压力可想而知。他说:“我甚至连游泳都得现学。”大笑。“但组织培养多年,今天组织有需要,我唯有服从命令,并尽快承担起使命。”
“拼命三郎”,就是做到极致
众所周知,湄公河上涉枪涉毒犯罪猖獗,境外非法武装活动高发。从2007到2011年,湄公河上针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发生了35起,造成15人死亡,3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巨大。
如今开展水上巡逻执法,就等于去断犯罪活动的财路。就在2013年的3月19日,中老联合在湄公河上破获一起特大毒品案,缴获毒品579.7公斤,价值超过人民币5亿元,抓获贩毒犯罪嫌疑人5名。“这些犯罪集团随时可能对我们实施报复行动。”
同时,行船湄公河也是艰苦和危险的。急流、弯道、暗礁、浅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人防不胜防。河道最窄的地方只有14米,而船艇就有7米多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礁。
所谓巡逻执法,绝不仅仅是走一趟,展示警威。还包括查缉、走访、演练、岸际警戒、水陆联动、联谊交流等等。任务非常繁重,但各种存在的风险不会因为任务重而降低。“有些风险能预见,可控;而更多的风险不可预见不可控。所以每次巡逻执法之前,我们反复开会,力争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训练。”
还有,水上支队的官兵由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为主并选调沿海兄弟总队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人员组成。很多人一当兵就在舰艇上,还有一些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舰艇,文化理念不同,甚至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也还没有明确统一。如何凝聚这支队伍,统一规范,这对三郎·旺尔甲的领导和指挥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水上支队不论官兵,都要和外方接触合作。外事无小事,细节之中有政治,细节当中有形象。水上联合巡逻执法除了要保障队伍的绝对安全,还要创新思维,在尊重对方主权完整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完善大家都能认同的合作机制。而这些,根本没有经验可循。“要开创的东西也有很多,比如和外方建立情报交流机制,还有文化联谊的机制。”
三郎·旺尔甲说:“不久前在湄公河的一个码头上,由我们主导,和老缅泰的执法人员搞了一场足球赛,大家都很开心,也加强了交流、增进了感情。这些活动看似简单,其实因为各国的法律都有限制,协调起来,建立机制,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尽管很难,但又很必要。” 每次四国联合巡逻执法,都是重大的军事行动,都需要研究问题想出对策,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和自满。三郎·旺尔甲担任支队长一年多里,水上支队高密度进行了12次湄公河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没有出现任何差池,也得到了合作各方和国际的高度评价。
这不是偶然。身为“拼命三郎”的三郎·旺尔甲,总是尽可能把工作做到极致。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湄公河上有许多大坝,昼夜水位落差很大,自己就考虑到如果只靠缆绳固定船只,恐怕危险性很大。于是,他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果然,有天晚上湄公河涨水,好几艘民船都被冲到了下游,而巡逻船艇则妥善应对,安然无恙。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危险的充分预判,是三郎·旺尔甲早已养成的习惯。当年他一到怒江支队,就考虑到当地气候反常,常常大雪封山,就命令各单位装备车辆防滑设备。结果,当年冬天就派上了用场,一场暴雪,整个怒江的车辆都趴窝了,只有公安边防的车辆能够开动,为物资保障到位,抢修抢救立下了大功。
“10·5”案后,许多中国船长曾卖掉船只准备另谋生路。随着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勤务的持续成功开展,中国在湄公河上经商的130余艘货船已全面恢复营运,老方投入运营船只已达200余艘。湄公河国际航运全面恢复,已超过往年同期水平,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大幅提升。“黄金水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每个平台,都是进步的舞台
藏族汉子三郎·旺尔甲,老家在四川阿坝半山区的一个村子,父母都是藏族农民。
他记得很清楚,1984年10月,他穿上了梦寐已久的军装,打上背包,离开草原,来到云南德宏,在一个叫做盏西乡的地方正式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对于才十六七岁的藏族青年三郎·旺尔甲来说,三年战士,那是一段激情燃烧而又充满了新奇的岁月。那段时间应该很苦,但三郎·旺尔甲并不觉得。“苦?是苦,但我不觉得。”他说,当时单位刚刚组建,甚至营房都没有,连营部都是借用的。单位距离县城有90多公里,路还经常因为塌方而不通。但没有寂寞,只有年轻的激情。练习器械练习单双杠,他能练到双手磨泡出血;练倒功,他双肘摔肿到老粗还不觉得。总之,能来部队当兵,就是最大光荣。他身体底子本来就不错,又给自己不断加码,各项素质很快出类拔萃。
后来,他从战士成为班长。再后来,他被选送到军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他被提干,担任排长。在这期间,他多次执行上级下达的搜捕任务,在深山密林中和持枪的犯罪分子对峙。
入伍五年,也就是提干二年之后,三郎·旺尔甲才第一次探家。因为,从云南边陲到家乡内地,单程起码要五天的时间,部队任务很重,他不想耽误。那时候,在密林中搜捕持枪罪犯是常事,家里也很担心。想家的时候,怕家人担心的时候,他就写封信、发个电报,给家里聊聊工作,报个平安。
回忆起第一次探家,三郎·旺尔甲记忆犹新,每个细节,他都描述得就像刚刚发生一样。
“回家前,我提前发了电报回去,没想到电报还没有我走得快,我都到家了电报还没到。”他说,自己辗转几天到阿坝,已经是大年三十,所有通往县里的班车已经停发。没办法,他只能在大街上游荡。巧的是,他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远房亲戚,这个亲戚把他拉到家里,给下了碗汤面条,然后就开始打电话打听车。最后,邮政局有车正要往三郎·旺尔甲老家方向,就赶紧安排他上邮车。
下了车继续步行,好不容易走回家里,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原来,当地的风俗,是一到过年,全村人就聚到一起喝酒。
等到父母赶回来,看到远行五年的孩子,都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他们说,老早就看到山下走过来一个人,还想着是哪儿的生意人连春节都不过了,还在外面奔波,没想到就是回家的三郎·旺尔甲。
30年里,从战士到班长到排长,到副队长,到支队和总队机关,再到支队担任主官,三郎·旺尔甲回忆起来,没有过惭愧。他说:“我非常感激组织的培养,时刻珍惜自己的现在。有作为才有地位,我把每一个身处的平台,都当成磨练自己和进步的舞台。这些年里,我从来没有因为工作不得力,而被哪一级领导批评过。”能做到这些,并不是因为三郎·旺尔甲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工作从来尽心尽力。
在三郎·旺尔甲身上,藏族汉子的淳朴至今不变。在公安边防部队30年,他和所有同事相处融洽。因为业务好,因为能吃苦,因为总是身先士卒,因此一向有号召力。多年前在基层的时候,有时候执行战斗任务,遇到有新兵紧张,三郎·旺尔甲就把新兵带在自己身边,说“别怕,我和你在一起”。
这些年里,三郎·旺尔甲没有休过几个假。几年前,他曾援藏历时11个月,无差错圆满完成任务。回来后,他对吃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到了西藏,你才知道什么才叫艰苦。“我在西藏的收获,不仅是完成了任务,更重要地是受到了教育,知道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艰苦。”
在云南结束采访,记者回到北京不久,偶然打开电视,从新闻上得知,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又开始了中老缅泰四国第十八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新闻一闪而过,记者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一只矫健的雄鹰,从草原起飞,振翅飞上云端,然后一路俯视大地,展翅翱翔。最后,草原雄鹰盘旋在雨林之中一条闪着金光的大河上空,守护这条“黄金水道”的平安祥和。
责任编辑 骆瀚
他叫三郎·旺尔甲,是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的支队长。采访前,有不止一位熟悉他的人和记者笑谈:“记者同志,你看见他的名字,有没有联想到《水浒》里的‘拼命三郎’?三郎·旺尔甲支队长,就是个‘拼命三郎’!”
30年前,这名普通的藏族农家少年如愿穿上戎装,成为一名戍守云南边陲的公安边防战士。几十个寒来暑往,他从普通一兵提干成为警官,又从基层调任机关,再从机关下到支队,如今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的主官。他一步一个台阶,担子一点点加重,但从来不负众望。他说,没点“拼命三郎”的劲头,我也走不到今天。
赴任水上支队,他还不会游泳
藏族、湄公河、“拼命三郎”,这三个不搭的词汇,每一个却都别具魅力。这三者如果结合在一起,若谁都不由得会充满好奇。
2013年12月26日下午,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戎装警官。几天前,他刚从关累港码头下船,结束了为期四天三夜的中老缅泰四国第十七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开口交谈,他的普通话有些生硬,更透出了藏族汉子那种淳朴、彪悍和硬朗。
一年多前,三郎·旺尔甲接到上级命令,从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怒江支队调任水上支队任支队长。2012年11月31日,他赶赴水上支队报到。次日,他就着手开展第七次湄公河四国联合巡逻执法的各项工作。12月3日,巡逻执法编队鸣笛起航。
“当初组织找我谈话的时候,我首先是感到使命光荣,但同时承受的压力也很大。”三郎·旺尔甲告诉记者。
彼时,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组建刚好差不多一年。
三郎·旺尔甲说:“水上支队非常特殊,首先中央高度重视,临危组建又承担重大使命;其次被全球关注;同时,类似的四国执法合作没有先例,涉及政治和外交,敏感度高;再者,湄公河巡逻执法危险性高。还有,我在草原长大,骑马登山很在行,但对船艇业务很陌生。你说,压力能不大吗?”
湄公河是一条有名的国际航运水道,但同时,它又是“金三角”地区大大小小武装贩毒集团大肆贩运毒品的重要通道,水道上涉枪涉毒犯罪活动猖獗。
2011年10月5日,震惊中外的湄公河“10·5”惨案发生,13名中国船员惨遭杀害,湄公河“黄金水道”也被迫关闭,地区安全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当年10月31日,在中方倡导下,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正式建立。随后,中国成立国务院、公安部、云南省公安厅三级协调机制,由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为主设立水上支队;缅甸成立了水警局并在“金三角”设立了水警支队;泰国成立了跨部门的湄公河预防和打击犯罪行动协调中心;老挝在湄公河沿岸设立了多个执勤点和执法联络点。当年12月10日,四国开展了首次联合巡逻执法行动。
四国联合巡逻执法,这个开创性的举措,一时被全球关注,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相邻国家开展多边执法安全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范本。对于中国公安机关来说,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是史无前例的任务,意义特别重大、使命非常光荣、任务尤其艰巨。高层明确要求,这支队伍需要政治过硬、执法精湛、战斗力强,具有世界水平和国际风范。
2011年12月10日,水上支队正式组建。组建过程中,20天完成了人员集结,28天完成了整个部队的指挥系统,30天完成了五艘执法船的改造,38天完成临时营房建设,50天完成组建首航。此后不到一年,三郎·旺尔甲告别怒江畔大山里的营房,来到水上支队担任主官,其压力可想而知。他说:“我甚至连游泳都得现学。”大笑。“但组织培养多年,今天组织有需要,我唯有服从命令,并尽快承担起使命。”
“拼命三郎”,就是做到极致
众所周知,湄公河上涉枪涉毒犯罪猖獗,境外非法武装活动高发。从2007到2011年,湄公河上针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发生了35起,造成15人死亡,3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巨大。
如今开展水上巡逻执法,就等于去断犯罪活动的财路。就在2013年的3月19日,中老联合在湄公河上破获一起特大毒品案,缴获毒品579.7公斤,价值超过人民币5亿元,抓获贩毒犯罪嫌疑人5名。“这些犯罪集团随时可能对我们实施报复行动。”
同时,行船湄公河也是艰苦和危险的。急流、弯道、暗礁、浅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人防不胜防。河道最窄的地方只有14米,而船艇就有7米多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礁。
所谓巡逻执法,绝不仅仅是走一趟,展示警威。还包括查缉、走访、演练、岸际警戒、水陆联动、联谊交流等等。任务非常繁重,但各种存在的风险不会因为任务重而降低。“有些风险能预见,可控;而更多的风险不可预见不可控。所以每次巡逻执法之前,我们反复开会,力争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训练。”
还有,水上支队的官兵由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为主并选调沿海兄弟总队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人员组成。很多人一当兵就在舰艇上,还有一些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舰艇,文化理念不同,甚至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也还没有明确统一。如何凝聚这支队伍,统一规范,这对三郎·旺尔甲的领导和指挥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水上支队不论官兵,都要和外方接触合作。外事无小事,细节之中有政治,细节当中有形象。水上联合巡逻执法除了要保障队伍的绝对安全,还要创新思维,在尊重对方主权完整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完善大家都能认同的合作机制。而这些,根本没有经验可循。“要开创的东西也有很多,比如和外方建立情报交流机制,还有文化联谊的机制。”
三郎·旺尔甲说:“不久前在湄公河的一个码头上,由我们主导,和老缅泰的执法人员搞了一场足球赛,大家都很开心,也加强了交流、增进了感情。这些活动看似简单,其实因为各国的法律都有限制,协调起来,建立机制,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尽管很难,但又很必要。” 每次四国联合巡逻执法,都是重大的军事行动,都需要研究问题想出对策,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和自满。三郎·旺尔甲担任支队长一年多里,水上支队高密度进行了12次湄公河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没有出现任何差池,也得到了合作各方和国际的高度评价。
这不是偶然。身为“拼命三郎”的三郎·旺尔甲,总是尽可能把工作做到极致。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湄公河上有许多大坝,昼夜水位落差很大,自己就考虑到如果只靠缆绳固定船只,恐怕危险性很大。于是,他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果然,有天晚上湄公河涨水,好几艘民船都被冲到了下游,而巡逻船艇则妥善应对,安然无恙。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危险的充分预判,是三郎·旺尔甲早已养成的习惯。当年他一到怒江支队,就考虑到当地气候反常,常常大雪封山,就命令各单位装备车辆防滑设备。结果,当年冬天就派上了用场,一场暴雪,整个怒江的车辆都趴窝了,只有公安边防的车辆能够开动,为物资保障到位,抢修抢救立下了大功。
“10·5”案后,许多中国船长曾卖掉船只准备另谋生路。随着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勤务的持续成功开展,中国在湄公河上经商的130余艘货船已全面恢复营运,老方投入运营船只已达200余艘。湄公河国际航运全面恢复,已超过往年同期水平,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大幅提升。“黄金水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每个平台,都是进步的舞台
藏族汉子三郎·旺尔甲,老家在四川阿坝半山区的一个村子,父母都是藏族农民。
他记得很清楚,1984年10月,他穿上了梦寐已久的军装,打上背包,离开草原,来到云南德宏,在一个叫做盏西乡的地方正式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对于才十六七岁的藏族青年三郎·旺尔甲来说,三年战士,那是一段激情燃烧而又充满了新奇的岁月。那段时间应该很苦,但三郎·旺尔甲并不觉得。“苦?是苦,但我不觉得。”他说,当时单位刚刚组建,甚至营房都没有,连营部都是借用的。单位距离县城有90多公里,路还经常因为塌方而不通。但没有寂寞,只有年轻的激情。练习器械练习单双杠,他能练到双手磨泡出血;练倒功,他双肘摔肿到老粗还不觉得。总之,能来部队当兵,就是最大光荣。他身体底子本来就不错,又给自己不断加码,各项素质很快出类拔萃。
后来,他从战士成为班长。再后来,他被选送到军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他被提干,担任排长。在这期间,他多次执行上级下达的搜捕任务,在深山密林中和持枪的犯罪分子对峙。
入伍五年,也就是提干二年之后,三郎·旺尔甲才第一次探家。因为,从云南边陲到家乡内地,单程起码要五天的时间,部队任务很重,他不想耽误。那时候,在密林中搜捕持枪罪犯是常事,家里也很担心。想家的时候,怕家人担心的时候,他就写封信、发个电报,给家里聊聊工作,报个平安。
回忆起第一次探家,三郎·旺尔甲记忆犹新,每个细节,他都描述得就像刚刚发生一样。
“回家前,我提前发了电报回去,没想到电报还没有我走得快,我都到家了电报还没到。”他说,自己辗转几天到阿坝,已经是大年三十,所有通往县里的班车已经停发。没办法,他只能在大街上游荡。巧的是,他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远房亲戚,这个亲戚把他拉到家里,给下了碗汤面条,然后就开始打电话打听车。最后,邮政局有车正要往三郎·旺尔甲老家方向,就赶紧安排他上邮车。
下了车继续步行,好不容易走回家里,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原来,当地的风俗,是一到过年,全村人就聚到一起喝酒。
等到父母赶回来,看到远行五年的孩子,都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他们说,老早就看到山下走过来一个人,还想着是哪儿的生意人连春节都不过了,还在外面奔波,没想到就是回家的三郎·旺尔甲。
30年里,从战士到班长到排长,到副队长,到支队和总队机关,再到支队担任主官,三郎·旺尔甲回忆起来,没有过惭愧。他说:“我非常感激组织的培养,时刻珍惜自己的现在。有作为才有地位,我把每一个身处的平台,都当成磨练自己和进步的舞台。这些年里,我从来没有因为工作不得力,而被哪一级领导批评过。”能做到这些,并不是因为三郎·旺尔甲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工作从来尽心尽力。
在三郎·旺尔甲身上,藏族汉子的淳朴至今不变。在公安边防部队30年,他和所有同事相处融洽。因为业务好,因为能吃苦,因为总是身先士卒,因此一向有号召力。多年前在基层的时候,有时候执行战斗任务,遇到有新兵紧张,三郎·旺尔甲就把新兵带在自己身边,说“别怕,我和你在一起”。
这些年里,三郎·旺尔甲没有休过几个假。几年前,他曾援藏历时11个月,无差错圆满完成任务。回来后,他对吃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到了西藏,你才知道什么才叫艰苦。“我在西藏的收获,不仅是完成了任务,更重要地是受到了教育,知道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艰苦。”
在云南结束采访,记者回到北京不久,偶然打开电视,从新闻上得知,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又开始了中老缅泰四国第十八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新闻一闪而过,记者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一只矫健的雄鹰,从草原起飞,振翅飞上云端,然后一路俯视大地,展翅翱翔。最后,草原雄鹰盘旋在雨林之中一条闪着金光的大河上空,守护这条“黄金水道”的平安祥和。
责任编辑 骆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