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是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但电影抑或是电视剧能让我感动的却少之又少,记忆中感人至深的好像还真没有过,但在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后,我只能说,我被感动了。除了感动,还有震撼。
影片是在法汉和拉朱寻找昔日大学好友兰彻的过程中一点点铺陈开来的。在法汉的回忆中,他与兰彻第一次在皇家工程学院相见。大学生活真正开始以后,兰彻在课堂上多次挑战老师的权威,尤其是被他们称之为“病毒”的院长在展示耗资数百万发明的太空笔时,兰彻当众发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钢笔在太空中不能使用,那为什么不用铅笔呢?”这个疑问让“病毒”愤怒不已,视兰彻为最捣乱的学生。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写自己向先生询问“怪哉”遭到呵责的事情。师者的权威在遭到学生挑战的时候,唯一喜欢做的往往是暴怒和压制,殊不知这样反而加速了自己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坍塌的速度。周围的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新奇的,满脑子的疑问也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为师者不能释惑已属缺失,用呵责来压抑甚至是泯灭这份天性,更是让自己错上加错。
我也想起了求学时的经历,有次老师让续写《孔乙己》,我在作文中让孔乙己有了个做屠户的弟弟孔丙己,因为孔乙己手头有一件他们家传下来的宝贝,孔乙己被打断腿后他前去讨要未果,一怒之下又打了孔乙己一顿,并且翻走了这件宝贝,失望至极的孔乙己就选择上吊而死。作文本发下来后,我看到老师的评语是三个词:胡编乱造、胡扯八道、胡言乱语。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给了重重的一击!我觉得也许我这样的想象不甚合理,但至少我动脑子思考了呀!但是老师依然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审视你的作文,根本没有关注作文的背后你是倾注了一腔热情的,简单地用如此冰冷的词语做了评价。
对于压力,“病毒”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师者的严厉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是让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本事的前提,那么压力就是促使学生求上进的关键,如果连一点压力都不堪忍受的话,根本谈不上大成就。
“病毒”这番关于压力的论述可以说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一切的教育都是围绕其而构筑起来的。关键是他不懂得因人而异,适时变通。有些人,面对压力能够迎难而上,让韧性和创造力得以尽显,而有些人则会变得萎靡不振,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显然乔伊就属于后一种。如果“病毒”明白了这一点,哪怕仅仅是对他说出一句赞美的话,乔伊自杀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反思我们的教育,当人们意识到“打压教育”的弊端的时候,“赏识教育”便一下子充盈到了教育的角角落落,到处都在传诵“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箴言。诚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没有原则的赏识,却只会造就任性自负的孩子。看来我们的教育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只是这个误区被一种看似富有人性化的外衣包裹着,很多人看不到其中的内核罢了。其实, 在具体的教育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要打压和赏识分别行动,有时也要结合而为,方可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成长。
影片中最感人至深的一幕是兰彻对法汉和拉朱发自肺腑的劝导。法汉是迫于家庭压力才选择了读大学,他真正的兴趣是摄影;而拉朱则因为家境贫穷对一切均表现出不自信。在兰彻的鼓励下,法汉说服了父亲同意他搞摄影,拉朱则自信满满地走向了面试官,并且成功获得职位。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兰彻所说的那句话:“做你想做的。”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这句话,应该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以灵魂的触动。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每天要面对家长和老师,面对做不完的家庭作业、上不完的课外辅导课和艺术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厌倦了学习的孩子,也看到一群又一群灵性枯萎的孩子。这些稍加留心就能一目了然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自责和反思。
如果说影片的人物是个性鲜明的,我绝无异议;如果说影片的故事情节是跌宕起伏的,我也绝无异议;如果说影片的主题是昂扬向上的,我更是绝无异议,但更让我绝无异议的是影片宣扬出来的教育思想。我甚至痴痴地相信,这部电影的每一位参与者,他们是有着明亮而光鲜的教育思想的,而这种教育思想,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栏责编 流 水)
影片是在法汉和拉朱寻找昔日大学好友兰彻的过程中一点点铺陈开来的。在法汉的回忆中,他与兰彻第一次在皇家工程学院相见。大学生活真正开始以后,兰彻在课堂上多次挑战老师的权威,尤其是被他们称之为“病毒”的院长在展示耗资数百万发明的太空笔时,兰彻当众发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钢笔在太空中不能使用,那为什么不用铅笔呢?”这个疑问让“病毒”愤怒不已,视兰彻为最捣乱的学生。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写自己向先生询问“怪哉”遭到呵责的事情。师者的权威在遭到学生挑战的时候,唯一喜欢做的往往是暴怒和压制,殊不知这样反而加速了自己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坍塌的速度。周围的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新奇的,满脑子的疑问也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为师者不能释惑已属缺失,用呵责来压抑甚至是泯灭这份天性,更是让自己错上加错。
我也想起了求学时的经历,有次老师让续写《孔乙己》,我在作文中让孔乙己有了个做屠户的弟弟孔丙己,因为孔乙己手头有一件他们家传下来的宝贝,孔乙己被打断腿后他前去讨要未果,一怒之下又打了孔乙己一顿,并且翻走了这件宝贝,失望至极的孔乙己就选择上吊而死。作文本发下来后,我看到老师的评语是三个词:胡编乱造、胡扯八道、胡言乱语。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给了重重的一击!我觉得也许我这样的想象不甚合理,但至少我动脑子思考了呀!但是老师依然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审视你的作文,根本没有关注作文的背后你是倾注了一腔热情的,简单地用如此冰冷的词语做了评价。
对于压力,“病毒”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师者的严厉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是让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本事的前提,那么压力就是促使学生求上进的关键,如果连一点压力都不堪忍受的话,根本谈不上大成就。
“病毒”这番关于压力的论述可以说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一切的教育都是围绕其而构筑起来的。关键是他不懂得因人而异,适时变通。有些人,面对压力能够迎难而上,让韧性和创造力得以尽显,而有些人则会变得萎靡不振,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显然乔伊就属于后一种。如果“病毒”明白了这一点,哪怕仅仅是对他说出一句赞美的话,乔伊自杀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反思我们的教育,当人们意识到“打压教育”的弊端的时候,“赏识教育”便一下子充盈到了教育的角角落落,到处都在传诵“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箴言。诚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没有原则的赏识,却只会造就任性自负的孩子。看来我们的教育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只是这个误区被一种看似富有人性化的外衣包裹着,很多人看不到其中的内核罢了。其实, 在具体的教育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要打压和赏识分别行动,有时也要结合而为,方可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成长。
影片中最感人至深的一幕是兰彻对法汉和拉朱发自肺腑的劝导。法汉是迫于家庭压力才选择了读大学,他真正的兴趣是摄影;而拉朱则因为家境贫穷对一切均表现出不自信。在兰彻的鼓励下,法汉说服了父亲同意他搞摄影,拉朱则自信满满地走向了面试官,并且成功获得职位。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兰彻所说的那句话:“做你想做的。”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这句话,应该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以灵魂的触动。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每天要面对家长和老师,面对做不完的家庭作业、上不完的课外辅导课和艺术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厌倦了学习的孩子,也看到一群又一群灵性枯萎的孩子。这些稍加留心就能一目了然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自责和反思。
如果说影片的人物是个性鲜明的,我绝无异议;如果说影片的故事情节是跌宕起伏的,我也绝无异议;如果说影片的主题是昂扬向上的,我更是绝无异议,但更让我绝无异议的是影片宣扬出来的教育思想。我甚至痴痴地相信,这部电影的每一位参与者,他们是有着明亮而光鲜的教育思想的,而这种教育思想,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本栏责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