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在课堂教学中,美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从艺术角度来说,它必须实现“教学美”,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做到“教学美”,如何体现美育美?下面笔者从“美读”“美讲”“美赏”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美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学好教材,读懂教材是第一步,读懂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怎么读?主要有默读和朗读两种方式,默读是用心去体会,是一种静的读。而只有朗读,才能体现语言的大美。比如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教师如果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一定会从色、声、味等方面给学生呈现出一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花木争荣、万紫千红的春景,会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受到春花的可爱、春天的热闹。教师的激情范读,能让学生感受情感美、音韵美,使课文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浸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由于受方言土语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口语往往不规范,不精炼,甚至出现污言秽语。课本中的范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学生通过教师“美读”的指导,通过诵、读、背,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美的语言便脱口而出,错误的和“丑”的语言便得到了改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潜思体味,领会精义,贯通脉络,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文章的风采。比如,泛读散文,读出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泛读诗歌,读出诗句的节奏感,给学生音乐美的享受;泛读小说,在有张有弛的语调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泛读戏剧,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堂教学的美读,不仅是教师一人的范读,也可以师生合读、男女生合读,方式多样才能体现朗读之美。
二、美讲
教师要运用普通话教学,体现教学语言的美。多年来,我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废词赘语消失了,一些不规范的方言土语也大大减少。采用普通话教学,并非只是解决音调问题,它还应包括规范的词汇和语法。同时,可使教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好的修辞效果。语言是教师上课”的主要工具,教师如果讲起课来罗嗦重复、颠来倒去,或者干瘪无味、断断续续,怎么能吸引和打动学生,更不要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讲话讲课,优美动听,富于艺术感染力和雄辩的说服力,体现了美育的直觉性,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语言美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教师的口中,可以纠正发音,丰富词汇,锤炼自己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说起话来自然字正腔圆,写起文章也就容易符合语法规范,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表现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感受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甚至意境。教师要善于用形象说话,让课文内容立起来,动起来。讲到水,仿佛水声入耳;讲到花,好像有香气扑鼻,特别是那些情态可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能从课本中走出来。如讲《项羽本纪》,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两千年前,仿佛看到一个豪气、侠气、义气、骨气的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听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互相厮杀的悲壮号角,看到两位忠心爱国、大智大勇的文臣武将大步向他们走来。
教师要领学生“入境”,让学生领悟意蕴美。所谓“意境”,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物的高度统一。作者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熔铸在所描写的对象中,使内容更有深度和新意,更具感染力。教师应在讲解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心理上感同身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得到陶冶。
三、美赏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评价、鉴赏文本中的美。比如《雨霖铃》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赏析这首词,就从《雨霖铃》描绘的一幅极富美感的绘画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场景的设置中体会画面的美感,这样才能进一步发现词中的情感美与意蕴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读”“美講”与“美赏”使语文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富有美感。教师可借此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和谐的美感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终通过语文教学的“三美”追求,真正达到语文的大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221400)
一、美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学好教材,读懂教材是第一步,读懂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怎么读?主要有默读和朗读两种方式,默读是用心去体会,是一种静的读。而只有朗读,才能体现语言的大美。比如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教师如果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一定会从色、声、味等方面给学生呈现出一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花木争荣、万紫千红的春景,会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受到春花的可爱、春天的热闹。教师的激情范读,能让学生感受情感美、音韵美,使课文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浸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由于受方言土语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口语往往不规范,不精炼,甚至出现污言秽语。课本中的范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学生通过教师“美读”的指导,通过诵、读、背,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美的语言便脱口而出,错误的和“丑”的语言便得到了改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潜思体味,领会精义,贯通脉络,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文章的风采。比如,泛读散文,读出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泛读诗歌,读出诗句的节奏感,给学生音乐美的享受;泛读小说,在有张有弛的语调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泛读戏剧,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堂教学的美读,不仅是教师一人的范读,也可以师生合读、男女生合读,方式多样才能体现朗读之美。
二、美讲
教师要运用普通话教学,体现教学语言的美。多年来,我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废词赘语消失了,一些不规范的方言土语也大大减少。采用普通话教学,并非只是解决音调问题,它还应包括规范的词汇和语法。同时,可使教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好的修辞效果。语言是教师上课”的主要工具,教师如果讲起课来罗嗦重复、颠来倒去,或者干瘪无味、断断续续,怎么能吸引和打动学生,更不要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讲话讲课,优美动听,富于艺术感染力和雄辩的说服力,体现了美育的直觉性,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语言美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教师的口中,可以纠正发音,丰富词汇,锤炼自己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说起话来自然字正腔圆,写起文章也就容易符合语法规范,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表现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感受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甚至意境。教师要善于用形象说话,让课文内容立起来,动起来。讲到水,仿佛水声入耳;讲到花,好像有香气扑鼻,特别是那些情态可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能从课本中走出来。如讲《项羽本纪》,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两千年前,仿佛看到一个豪气、侠气、义气、骨气的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听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互相厮杀的悲壮号角,看到两位忠心爱国、大智大勇的文臣武将大步向他们走来。
教师要领学生“入境”,让学生领悟意蕴美。所谓“意境”,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物的高度统一。作者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熔铸在所描写的对象中,使内容更有深度和新意,更具感染力。教师应在讲解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心理上感同身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得到陶冶。
三、美赏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评价、鉴赏文本中的美。比如《雨霖铃》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赏析这首词,就从《雨霖铃》描绘的一幅极富美感的绘画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场景的设置中体会画面的美感,这样才能进一步发现词中的情感美与意蕴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读”“美講”与“美赏”使语文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富有美感。教师可借此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和谐的美感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终通过语文教学的“三美”追求,真正达到语文的大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