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着力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a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初想】
  《钱学森》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人风采”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名人的爱国之情,学生从字里行间能够真切感受到文中人物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指出:“语文直觉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多样的,是以‘悟’为核心的。其形态和特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五悟:领悟、顿悟、感悟、觉悟、醒悟。直觉思维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思维向语言转化。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都与直觉密切相关,其实质也是一种‘言意共生’的行为过程。”本文的情感目标——“从字里行间真切感受赤子深情”,就是一种“悟”的过程。
  鉴于此,笔者设计了“读其言,品真心”“观其行,悟真情”两大教学活动。通过第一个活动,品味人物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思维互动,感悟强烈的爱国之情;通过第二个活动,观察人物行动,体会回国决心,进行思维碰撞,感悟赤子之心。
  【设计思路】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起源于问题情景。”也就是说,思维与客观事物密不可分,离开了问题情景,思维便成了无源之水。问题情景为思维提供了进行间接和概括反映的着力点。
  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创设哪些问题情景,让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在问题情景中自然流露呢?让学生能在问题的“直觉”之中感悟中心呢?对此,笔者准备从两大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品悟情感。
  第一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钱学森说的话。读一读,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从他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抓住钱学森的两句话,让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主人公进行对话,由“言”到“意”,使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激发。
  第二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并以此问题为中心,追问:对于这样一个人,美国会怎样把他留下来呢?再补充钱学森的回国之路,让学生直观其行,感悟其情。
  两大问题统领整个课堂,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找到了情感的迸发点,找到了思维的着力点,进而品言、观行、悟情。
  【教学设计】
  一、揭题引入
  二、品读语言,感悟爱国情怀
  (出示活动一内容)
  活动一:读其言,品真心
  1.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钱学森说的话。读一读,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从他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小组活动:
  (1)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2)反复品读,将感受融入其中。
  1.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到小组倾听、指导,参加讨论,侧重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全班交流。
  出示句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抓住此句中的关键语句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朗读来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同唱。
  出示句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从“日夜盼望”“终于”“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等,再结合留学生的话,可以看出只要祖国需要,钱学森愿意放弃一切,为祖国建设出力。
  无论在哪儿,钱学森都心系祖国,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我们再来品读他的肺腑之言,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从“应当”二字你又读出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板书既具有共性又能为中心服务的回答。)引读: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
  过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炎黃子孙的真情流露。
  但是,想要回国就这么简单吗?钱学森的回国之旅又经历了什么?
  三、看回国之旅,体会爱国情深
  (出示活动而二内容)
  活动二:观其行,悟真情
  1.自由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
  2.小组交流:美国政府不让钱学森回国的原因。
  1.小组自由活动。
  2.全班交流。
  (1)过渡: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呢?
  出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从一个“绝”字中可以看出钱学森想要回国的事根本没有可商量的余地,是坚决不可能的。
  补充:一位美国作家也曾经说:“以钱学森所掌握的国防高科技,岂止抵五个师的兵力,他简直是可以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由此可见钱学森的价值所在。
  (2)答疑解惑。
  重点疑问:钱学森是怎样行走在漫漫回国之路上的呢?
  学生发挥想象,尽情发言。
  相机补充有关钱学森艰难回国之路的资料。
  总结:历经五年的时间,钱学森终于回来了。他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观看成就,追忆钱学森
  1.观看有关钱学森成就的视频。
  2.过渡:看了这些,我们的耳畔仿佛又回响起钱学森那朴实无华的话。再读钱学森所说的两句话。
  3.图片解说:然而,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06分,这位用他的一生为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离开了他奉献了一生的航天事业,离开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
  (1)练习写话:此刻,我们多想对钱爷爷说——
  (2)全班交流。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钱学森!让我们把这个名字铭记心间——钱学森!
  播放“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视频。
  【教后反思】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有以下两个观点:一是强调教师应站在引发思维的主导位置上。在整个思维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思维的排头兵,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手中的指明灯,使学生的思维有既定的路径走向。个性思维是这条主干上的分支。二是学生在参与问题的解答上依然享有主动权,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思维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跳跃。结合观点,设计《钱学森》一文的教学时,笔者用两个大问题引领整个课堂,为学生思维提供着力点,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既定的方面发展——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答,抓住重点词句去诠释问题,从而品读出其情感所在。有了问题
  这个着力点,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也不会偏离
  方向。
  教学效果不错,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探寻中得到了发展。在其中一个问题“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解答中,有的学生从美国政府蛮横的角度作解答,有的学生从钱学森的价值方面作解答,更有学生从当时的时局等方面做深入探讨,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语文能力也得以提高。
  我们应以冉正宝的观点作为自己反思课堂教学的依据。拓展学生思维角度的关键在于从问题入手,但又要跳出问题本身,跳出一般经验,让学生打开思维,与生活相拥,与社会相融,与时代相知,把问题想宽、想深,真正让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着力点。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摘要] 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原型是成就伟大文艺作品的先决条件。李安《少年π的奇幻漂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首先在于它暗合着“诺亚方舟”和“成年礼”的神话原型。而近年来中国电影艺术的得失,也莫不与编导能否找到与故事契合的神话原型密切相关。  [关键词] 《少年π》 伟大作品 神话原型 中国电影  从“父亲三部曲”(《喜宴》、《推手》、《饮食男女》)到《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
摘要: 学生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处在此项工作的第一线上,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责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集体的核心,在学校领导和课任老师的配合下,负责全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担当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与经验,从信心、爱心和谈心三个方面,对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进行了解读与思考。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爱心信心谈心    “爱满天下,改造社会
近年来,小学阅读教学领域进行着一项重大的变革,那就是大力推进儿童阅读,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实现课外阅读课内教的全新突破。那么,如何进行全新突破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立足教材特点,找准课外阅读课内教的教学价值点  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之前,教师首先要立足所教年段教材特点,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入手,确立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紧密联系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价值点。然后从这一价值点出发选择相关
1  那年姐才14岁,初中刚毕业,长得黝黑削瘦,一头枯发,乱蓬蓬的,杂草般蔫在头顶,远远望去,活脱脱一个食不果腹的野伢子。  妈每日皆嘱咐姐早点儿回家,那阵儿村口常刮大风,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妈担心姐哪天回来晚了,会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刮落山坳去了。  彼时姐正在野人寨学做裁缝。  野人寨离村六里,是个依山傍水,与世无争,有着三二十间门店的百年老镇。  姐的师父姓周,四十多岁,身材瘦长,手艺娴熟。
初见吴淼峰老师是在2017年“千课万人”首届“越语文”论坛上。那是在绍兴上虞,白马湖畔。一直觉得绍兴应该是千千万万语文教师的精神故乡,不仅仅因为鲁迅,因为沈园,更因为白马湖,因为春晖之光。上世纪20年代,在上虞这片土地上,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李叔同、朱光潜等一大批知识分子聚在春晖中学,造就了现代语文教育的高峰,也成为现代语文人永远的乡愁。朱光潜曾这样描述他们在白马湖畔的情形——  我们
曾经去云南,在客栈门前瞧见一棵一叶不挂、枯老挺拔的树。第一次知晓,那叫木棉树。当时我高三刚毕业,印象最深的是,物理学科有这样一个理论:物体的运动要看它的动力和抵抗力,动力越大,运动就会越来越快,如若抵抗力大于动力,运动就会停止。我想,人亦如是。  可是,朱光潜先生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抵抗力所屈服。”  赶时候,用力地长!  从加入研训班的第一天起,披荆斩棘的道路就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教材解读】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朗读本文,不能不为这些人美好的心灵而感动。本文语言简朴,
“永玺,我出书了!”老丁在电话里嘿嘿笑着说。我立马就想象出老丁在电话那头眯着小眼睛咧开厚嘴唇憨厚得意的样子。  当年我和老丁都在乡镇文化站工作,都是文学发烧友,有空闲我们就凑一块侃文学。老丁话不多,但开口就立论怪奇。那时他已写了一部长篇两部中篇和不少短篇小说。稿子用一个印花蓝粗布包袱皮包着,沉甸甸地背在身上。颠颠地跑邮局这里那里地邮稿子,然后再颠颠地收这里那里退回的稿子。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却永不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筹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8年实验室论证建设计划,1989年实验室开始建设,1990年实验室经中科院批准边建设边开放,1991年12月实验室通过验收,并于1992年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以“基于有机小分子的化学生物学”为研究方向。集成利用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结构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发
摘 要: 作为讲述人类起源的一则悠长寓言,《裂缝》讲述了男人和女人从诞生日起,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与斗争,最后却走向了和谐共生。本文试图从男人、女人、自然三者关系来阐释莱辛一生的追求——和谐共生思想这个主题。多丽丝·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这部新作中倡导人们要善待自然,正确处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裂缝》 分裂 整合 和谐共生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