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的兴起与发展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一直起着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分类,并提出了高校学生社团所体现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拓展功能,并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隐性德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类;隐性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82-02
2005年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1]文件肯定了高校学生社团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高校德育实效性和教育手段多样化的重视和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指向了“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通过社会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各种环境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受教育者的非规定性的信息影响活动”。[2]与显性德育不同,隐性德育并不规定教育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指标体系,而是潜移默化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视受教育者感受到德育的内容、精神、文化,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格。“隐性德育”的内容涵盖了显性德育课程之外的大部分能够影响并触动受教育者的因素,如社会现象、公共活动、人际交往、学校环境、家庭氛围、大众传媒等诸多方面。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隐性德育”的功能。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及特点
随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学术型、服务型、兴趣型、交际型四类:
(1)学术型 。类学生社团基本以学术研究、共享为主,活动的主要方式包括组织读书会、举办各类竞赛、培训,组织讲座等。此类社团的成员较少,但是人员构成相对稳定。(2)服务型。此类学生社团以开展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支边支教、针对各类活动招募志愿者、为灾区或贫困地区募集物资等。此类社团大都组织体系严密,注重团员之间的代际传承。(3)兴趣型。此类学生社团在学校社团构成里占据较大的比例,形式多样,如音乐、美术、影视、摄影、体育、动漫、话剧等,能够吸引大批同学加入,但是会员更新速度快,组织体系大都不够严密,较为松散。(4)交际型。此类社团以开展人际交往活动为主,主要组织形式包括聚会、联谊等。交际型社团没有具象的组织架构,活动开展以联络感情、信息交换为主。
综合以上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不难看出高校学生社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1.自组织性
高校学生社团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为主要形式,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并对社团发展做出自主规划。部分学生社团配备有指导老师,但是指导老师基本上以辅助为主,并不干预学生的自主活动。
2.实践性
区别于课堂教学,高校学生社团以开展实践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各类活动实践了解、体验并构建社团文化,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塑造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品格。
3.动态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代际流动较为明显,其构成人员一般会随着学届的更改而变化。人事管理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一般情况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形式都以高年级同学指导低年级学生为主,也正因为年龄相当,同学们之间更容易形成和谐的亚文化圈,并将这种文化延续下去。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德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主要表现在:
1.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4]高校学生社团同样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社团的性质、发展方向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对社团精神的感知、培育,社团成员能够形成与其一致的积极向上的品格,并能够在实际社团工作中不断强化这种精神。
2.凝聚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集结而形成的团体,因此成员之间比与社团外成员更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也是同辈群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无形影响的体现。社团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意识,增进团员的归属感,提升责任感。
3.激励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激励功能只要体现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和不同社团之间,这不仅是社团成员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整个社团提升质量、壮大发展的需求。不同的活动、竞赛之间开展竞争,会使优秀社团和学生脱颖而出,从而在高校形成向上的良性发展氛围,激励学生挖掘潜能、激发创新意识。
4.拓展功能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基础和关键。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大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同样,高校学生社团平等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社团活动中得以排解调适,从而塑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全的人格和多方面的素质。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隐性德育功能的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的稳定、完善和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也就潜在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影响,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完善并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是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前提。每个社团都应该从自身性质、规模出发,以激励社员全面发展为导向,制定出适合本社团发展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内部人事更替制度。另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组织制度、社团活动规则等。在开展社团活动时,更要注重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社团的组织机制和活动机制。
2.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土壤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由学生自主建设的,因此在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要让社团持续发展壮大,特别是对于新建立的社团而言,必须要重视提升社团影响力,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因此,高校必须在鼓励社团自主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条件支持。例如经得、场地、学习资料、活动支持等;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术型社团或与需要与外部社会接触的外联型社团,需要学习提供有关教师参与活动进行指导。
3.高校应重视特色社团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体现和反映时代文化与需求,在与社会的主导价值保持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建立多元化的社团文化和校园文化。“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建设高校社团阵地,有利于形成先进的社团理念、社团价值观和社团精神,有助于社团文化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从而能更好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5]这样一来,才能将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化到大学生的头脑和行为之中,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赖于一批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出色的领导能力的社团干部,这些学生干部大都对自己所在的社团抱有相当浓厚的感情,并能够付出相当精力在社团活动和发展上。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选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不同社团干部之间的交流与联络,使他们互相学习,取得提高和进步,以此来促进社团和个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0321_14553.htm,2005-01-18.
[2]周秀雄.试论隐性德育及德育课程改革[J].肇庆学院学报,2004,25(08):94-96.
[3]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30-32.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
[5]姜海.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社团建设[J].党政建设,2010(04):29-30.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类;隐性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82-02
2005年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1]文件肯定了高校学生社团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高校德育实效性和教育手段多样化的重视和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指向了“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通过社会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各种环境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受教育者的非规定性的信息影响活动”。[2]与显性德育不同,隐性德育并不规定教育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指标体系,而是潜移默化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视受教育者感受到德育的内容、精神、文化,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格。“隐性德育”的内容涵盖了显性德育课程之外的大部分能够影响并触动受教育者的因素,如社会现象、公共活动、人际交往、学校环境、家庭氛围、大众传媒等诸多方面。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隐性德育”的功能。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及特点
随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学术型、服务型、兴趣型、交际型四类:
(1)学术型 。类学生社团基本以学术研究、共享为主,活动的主要方式包括组织读书会、举办各类竞赛、培训,组织讲座等。此类社团的成员较少,但是人员构成相对稳定。(2)服务型。此类学生社团以开展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支边支教、针对各类活动招募志愿者、为灾区或贫困地区募集物资等。此类社团大都组织体系严密,注重团员之间的代际传承。(3)兴趣型。此类学生社团在学校社团构成里占据较大的比例,形式多样,如音乐、美术、影视、摄影、体育、动漫、话剧等,能够吸引大批同学加入,但是会员更新速度快,组织体系大都不够严密,较为松散。(4)交际型。此类社团以开展人际交往活动为主,主要组织形式包括聚会、联谊等。交际型社团没有具象的组织架构,活动开展以联络感情、信息交换为主。
综合以上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不难看出高校学生社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1.自组织性
高校学生社团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为主要形式,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并对社团发展做出自主规划。部分学生社团配备有指导老师,但是指导老师基本上以辅助为主,并不干预学生的自主活动。
2.实践性
区别于课堂教学,高校学生社团以开展实践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各类活动实践了解、体验并构建社团文化,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塑造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品格。
3.动态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代际流动较为明显,其构成人员一般会随着学届的更改而变化。人事管理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一般情况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形式都以高年级同学指导低年级学生为主,也正因为年龄相当,同学们之间更容易形成和谐的亚文化圈,并将这种文化延续下去。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德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主要表现在:
1.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4]高校学生社团同样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社团的性质、发展方向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对社团精神的感知、培育,社团成员能够形成与其一致的积极向上的品格,并能够在实际社团工作中不断强化这种精神。
2.凝聚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集结而形成的团体,因此成员之间比与社团外成员更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也是同辈群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无形影响的体现。社团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意识,增进团员的归属感,提升责任感。
3.激励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激励功能只要体现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和不同社团之间,这不仅是社团成员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整个社团提升质量、壮大发展的需求。不同的活动、竞赛之间开展竞争,会使优秀社团和学生脱颖而出,从而在高校形成向上的良性发展氛围,激励学生挖掘潜能、激发创新意识。
4.拓展功能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基础和关键。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大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同样,高校学生社团平等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社团活动中得以排解调适,从而塑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全的人格和多方面的素质。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隐性德育功能的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的稳定、完善和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也就潜在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影响,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完善并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是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前提。每个社团都应该从自身性质、规模出发,以激励社员全面发展为导向,制定出适合本社团发展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内部人事更替制度。另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组织制度、社团活动规则等。在开展社团活动时,更要注重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社团的组织机制和活动机制。
2.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土壤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由学生自主建设的,因此在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要让社团持续发展壮大,特别是对于新建立的社团而言,必须要重视提升社团影响力,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因此,高校必须在鼓励社团自主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条件支持。例如经得、场地、学习资料、活动支持等;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术型社团或与需要与外部社会接触的外联型社团,需要学习提供有关教师参与活动进行指导。
3.高校应重视特色社团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体现和反映时代文化与需求,在与社会的主导价值保持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建立多元化的社团文化和校园文化。“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建设高校社团阵地,有利于形成先进的社团理念、社团价值观和社团精神,有助于社团文化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从而能更好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5]这样一来,才能将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化到大学生的头脑和行为之中,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赖于一批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出色的领导能力的社团干部,这些学生干部大都对自己所在的社团抱有相当浓厚的感情,并能够付出相当精力在社团活动和发展上。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选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不同社团干部之间的交流与联络,使他们互相学习,取得提高和进步,以此来促进社团和个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0321_14553.htm,2005-01-18.
[2]周秀雄.试论隐性德育及德育课程改革[J].肇庆学院学报,2004,25(08):94-96.
[3]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30-32.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
[5]姜海.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社团建设[J].党政建设,2010(0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