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解题的奥妙,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强化,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一题多解;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学生能力与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一题多解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力,一题多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可以让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更上一层楼,还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深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此一来,既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方式进行研究。
一、注重问题引导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习惯于用一种方法进行解题,并且在题目解出来之后,没有回头思考的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认为解题已经结束的时候,可以运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索其他解題方法。为此,教师应当在问题设计上进行深入研究,即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需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例如:在进行“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时,对于如何确定集合中的元素这一问题,因为教材中提到了列举法,所以很多学生的第一回答都是列举法,并且有些学生在回答过后,觉得这个问题已经结束,可以继续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此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即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个问题很好地将学生拉了回来。并且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我特意告诉学生其实其他方法他们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只要用心想,应该就能想到。在问题和我的语言的鼓励下,学生的思考积极起来,学习效果非常好。所以,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再次提醒学生对题目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意在强化学生的一题多解意识。
二、强化内容扩展
在高中数学中,内容扩展对一题多解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就需要注重内容扩展。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同时还需要学习一些扩展内容,不仅是为了一题多解,还是为了提升素养。所以,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内容扩展。并且,内容扩展的程度应当符合高中生的阶段特点。
例如:在进行“函数的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扩展学习。具体来说,学习了几种函数之后,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下意识地思考如何运用函数进行解题,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之后,很容易忽略其他的解题方式。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几道不止一种解题方式的例题,并且在学生用函数模型解答之后,提醒学生思考其他解题方法。由于知识范围的限制,学生能想到的方法是有限的。因此在解题计算上,我给学生简单地扩展了几种计算技巧,能学到这些巧妙的方法学生会觉得欣喜。这样的扩展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解题方法,还能深化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
三、优化方法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方法总结有助于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发展,并且方法总结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一直学习新知识,而不需要停下来进行总结思考。也就是说,对于数学学习与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而言,方法总结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总结,并不断优化方法总结,让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运用自如。
例如:在数学中,方法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一类题,比如:对于不等式3<|2x-3|<5,可以用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解,即当2x-3≥0时,不等式可化为3<2x-3<5,3<x<4;当2x-3<0时,不等式可化为3<-2x+3<5,-1<x<0。所以,解集为{x|-1<x<0或3<x<4}。也可以化为不等式组求解,原不等式等价于|2x-3|>3且|2x-3|<5,继而得出3<x<4或-1<x<0,解集为{x|-1<x<0或3<x<4}。还可以利用等价命题法求解,即将原不等式等价于3<2x-3<5或-5<2x-3<-3即可求解。此外,还可以用绝对值的结合意义求解。学生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也是在对这些方法进行熟悉,熟练掌握之后,学生在面对不等式问题时会更加游刃有余。所以,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总结,并且提升学生对方法总结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高效的知识学习应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一题多解正好有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并提升学生的一题多解意识。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之处,进而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为之后的深入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陈艳.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J].名师在线,2018(30):56-57.
[2]刘顺利.探索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63.
关键词:高中数学;一题多解;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学生能力与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一题多解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力,一题多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可以让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更上一层楼,还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深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此一来,既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方式进行研究。
一、注重问题引导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习惯于用一种方法进行解题,并且在题目解出来之后,没有回头思考的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认为解题已经结束的时候,可以运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索其他解題方法。为此,教师应当在问题设计上进行深入研究,即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需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例如:在进行“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时,对于如何确定集合中的元素这一问题,因为教材中提到了列举法,所以很多学生的第一回答都是列举法,并且有些学生在回答过后,觉得这个问题已经结束,可以继续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此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即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个问题很好地将学生拉了回来。并且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我特意告诉学生其实其他方法他们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只要用心想,应该就能想到。在问题和我的语言的鼓励下,学生的思考积极起来,学习效果非常好。所以,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再次提醒学生对题目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意在强化学生的一题多解意识。
二、强化内容扩展
在高中数学中,内容扩展对一题多解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就需要注重内容扩展。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教材中的内容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同时还需要学习一些扩展内容,不仅是为了一题多解,还是为了提升素养。所以,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内容扩展。并且,内容扩展的程度应当符合高中生的阶段特点。
例如:在进行“函数的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扩展学习。具体来说,学习了几种函数之后,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下意识地思考如何运用函数进行解题,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之后,很容易忽略其他的解题方式。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几道不止一种解题方式的例题,并且在学生用函数模型解答之后,提醒学生思考其他解题方法。由于知识范围的限制,学生能想到的方法是有限的。因此在解题计算上,我给学生简单地扩展了几种计算技巧,能学到这些巧妙的方法学生会觉得欣喜。这样的扩展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解题方法,还能深化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
三、优化方法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方法总结有助于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发展,并且方法总结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一直学习新知识,而不需要停下来进行总结思考。也就是说,对于数学学习与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而言,方法总结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总结,并不断优化方法总结,让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运用自如。
例如:在数学中,方法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一类题,比如:对于不等式3<|2x-3|<5,可以用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解,即当2x-3≥0时,不等式可化为3<2x-3<5,3<x<4;当2x-3<0时,不等式可化为3<-2x+3<5,-1<x<0。所以,解集为{x|-1<x<0或3<x<4}。也可以化为不等式组求解,原不等式等价于|2x-3|>3且|2x-3|<5,继而得出3<x<4或-1<x<0,解集为{x|-1<x<0或3<x<4}。还可以利用等价命题法求解,即将原不等式等价于3<2x-3<5或-5<2x-3<-3即可求解。此外,还可以用绝对值的结合意义求解。学生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也是在对这些方法进行熟悉,熟练掌握之后,学生在面对不等式问题时会更加游刃有余。所以,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总结,并且提升学生对方法总结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高效的知识学习应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一题多解正好有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并提升学生的一题多解意识。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之处,进而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为之后的深入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陈艳.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J].名师在线,2018(30):56-57.
[2]刘顺利.探索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