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社会环境和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的的变化,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党和国家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成果直接影响到国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个人所得,立足未来,使改革思路更宽广,为今后学校体育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 课程改革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56-02
国家教育部有关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进反退,反应了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原因多种多样,普通高校的一再扩招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不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们没有把握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自身的不断变化的矛盾,没能够及时、合理地调整高校体育发展战略而造成的。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想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乃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最为根本和迫切的是确立新时期普通高校正确的体育教育观,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在品质。提升高等教育品质的关键在于进行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也不例外。
一、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1.获得足够的体适能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即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能力,主要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所获得。它分为运动体能和健康体能,所针对的人群分别是运动员和普通人。健康体能包括心肺的功能、肌力、肌耐力、柔韧性和适当的体脂百分比等。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担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必须具有较佳的健康体能,才能使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拥有强健的体魄来应对未来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
2.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有益于健康。众所周知长期而有规律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全面增进健康,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抗病能力、减缓心理应激、改善心肺功能、塑造良好身体形态、保持身体活动能力等。在欧美一些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蔚然成风,各类运动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普通高校的许多大学生仍对体育锻炼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往往是一时兴起去参加体育锻炼,又总是由于各种原因半途而废,而不能持之以恒。普通高校的在此事上的组织不当要负相当大的责任。甚至学业的重负和艰辛使其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力不从心,休学辍学的现象也并非不存在。
3.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大学生闲暇时间活动方式调查”的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被调查的 798 名大学生中,他们生活基本上只有上网、聚会、逛街等。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体育锻炼时间过5h 以上者仅占 13.2%,不足 1h 者占总数的 33%,活动1~4h 占 53.8%。由此可见,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业。进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无疑是大学生们课余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而健康的活动内容。如何使大学生接受体育,需要体育,使体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所必须努力的方向。
4.增进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
多元化的現代社会,多元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加要学会“做人”。因此,在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积极倡导团队精神和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弘扬新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对团队及他人的负责意识。
二、新问题要做新尝试
1.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是课程和教法
现代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应集科学性、适用性、娱乐性为一体。但多年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一成不变,过于注重各专项内容,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健身的理论和身体锻炼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从而很难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强身健体的效果。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加快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首先,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增设既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能尽可能满足个人喜好的、集健身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太极拳、健美运动等项目。只有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才可能做到“寓教于乐,快乐体育”。既然学生乐学、好学,那么体育课程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实践证明,体育同其他学科一样,大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与长期性同样需要有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为指导,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所以体育锻炼基本知识的传授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责任,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科学健身理论的比重适当加大,在体育术科教学之中贯穿运动处方原理、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知识,使大学生得以终身受益。
2.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教学虽然从已知开始,但又不局限于已知,好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一种求知的氛围,而且通过各种活动,把师生推向新的创造性方向,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高校体育教育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情况中,单一传授和控制过程依旧是主流,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分解与完整法”等传统教法。同时在教学中仍以浓厚的竞技体育及运动技能为主,而严重忽视体育教学实效性(自主性、趣味性、健身性)。不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育课程目标。现在已经到了教学向学思转变的时刻,这就首先要求教学观念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尽力地去探索适应时代的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双向的、积极地、研讨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体育方法学上研究和探索如何根据体育课程内容使大学生们更多、更好、更主动、乐意地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活动,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 3.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健康第一思想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指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健康问题。我国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健康第一、人的可持续性第一,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应充分体现这一时代主题。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体力的依赖程度迅速降低,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遣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完全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是任何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在一定范畴内,健康的价值不在于其实质的理想状态,而在于健康是一种可行使的实际功能。所以,健康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应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来指导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应将“健康第一”思想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在教育过程中明确促进健康,培养其健康生活的态度,传授健康生活的方法。怎样改革体育课程,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身深层发展,成为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应时代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率先完成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中教育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培养和教育的评价体系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地制定学习目标,通过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激励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树立以及完成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期望。
三、结语
一切的改革首先都是观念的转变,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也同样。教育顺应新的时代的要求,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养成其终身体育的习惯,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体育课程改革应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以使大学生在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发展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能力。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应在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娱乐性和完成具有一定负荷量度的身体练习后的满足与愉悦性等方面下工夫,以激发他们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保持健康体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便成为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李希睿.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足球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26):130-130.
[2]崔伟娟.新时代下大学生体育教学激励机制探索[J].拳击与格斗,2017(22).
[3]穆道魁.信息化技术推动高校体育管理现代化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7(12).
[4]戚琦.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的优化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4):26-27.
[5]豐士凯.休闲体育视角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时空,2017(16).
作者简介:
张立谱,男,1977.5生,河北元氏县人,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高校体育 课程改革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56-02
国家教育部有关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进反退,反应了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原因多种多样,普通高校的一再扩招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不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们没有把握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自身的不断变化的矛盾,没能够及时、合理地调整高校体育发展战略而造成的。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想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乃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最为根本和迫切的是确立新时期普通高校正确的体育教育观,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在品质。提升高等教育品质的关键在于进行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也不例外。
一、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1.获得足够的体适能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即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能力,主要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所获得。它分为运动体能和健康体能,所针对的人群分别是运动员和普通人。健康体能包括心肺的功能、肌力、肌耐力、柔韧性和适当的体脂百分比等。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担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必须具有较佳的健康体能,才能使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拥有强健的体魄来应对未来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
2.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有益于健康。众所周知长期而有规律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全面增进健康,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抗病能力、减缓心理应激、改善心肺功能、塑造良好身体形态、保持身体活动能力等。在欧美一些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蔚然成风,各类运动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普通高校的许多大学生仍对体育锻炼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往往是一时兴起去参加体育锻炼,又总是由于各种原因半途而废,而不能持之以恒。普通高校的在此事上的组织不当要负相当大的责任。甚至学业的重负和艰辛使其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力不从心,休学辍学的现象也并非不存在。
3.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大学生闲暇时间活动方式调查”的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被调查的 798 名大学生中,他们生活基本上只有上网、聚会、逛街等。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体育锻炼时间过5h 以上者仅占 13.2%,不足 1h 者占总数的 33%,活动1~4h 占 53.8%。由此可见,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业。进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无疑是大学生们课余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而健康的活动内容。如何使大学生接受体育,需要体育,使体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所必须努力的方向。
4.增进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
多元化的現代社会,多元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加要学会“做人”。因此,在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积极倡导团队精神和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弘扬新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对团队及他人的负责意识。
二、新问题要做新尝试
1.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是课程和教法
现代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应集科学性、适用性、娱乐性为一体。但多年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一成不变,过于注重各专项内容,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健身的理论和身体锻炼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从而很难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强身健体的效果。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加快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首先,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增设既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能尽可能满足个人喜好的、集健身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太极拳、健美运动等项目。只有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才可能做到“寓教于乐,快乐体育”。既然学生乐学、好学,那么体育课程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实践证明,体育同其他学科一样,大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与长期性同样需要有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为指导,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所以体育锻炼基本知识的传授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责任,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科学健身理论的比重适当加大,在体育术科教学之中贯穿运动处方原理、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知识,使大学生得以终身受益。
2.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教学虽然从已知开始,但又不局限于已知,好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一种求知的氛围,而且通过各种活动,把师生推向新的创造性方向,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高校体育教育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情况中,单一传授和控制过程依旧是主流,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分解与完整法”等传统教法。同时在教学中仍以浓厚的竞技体育及运动技能为主,而严重忽视体育教学实效性(自主性、趣味性、健身性)。不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育课程目标。现在已经到了教学向学思转变的时刻,这就首先要求教学观念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尽力地去探索适应时代的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双向的、积极地、研讨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体育方法学上研究和探索如何根据体育课程内容使大学生们更多、更好、更主动、乐意地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活动,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 3.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健康第一思想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指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健康问题。我国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健康第一、人的可持续性第一,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应充分体现这一时代主题。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体力的依赖程度迅速降低,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遣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完全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是任何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在一定范畴内,健康的价值不在于其实质的理想状态,而在于健康是一种可行使的实际功能。所以,健康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应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来指导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应将“健康第一”思想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在教育过程中明确促进健康,培养其健康生活的态度,传授健康生活的方法。怎样改革体育课程,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身深层发展,成为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应时代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率先完成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中教育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培养和教育的评价体系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地制定学习目标,通过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激励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树立以及完成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期望。
三、结语
一切的改革首先都是观念的转变,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也同样。教育顺应新的时代的要求,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养成其终身体育的习惯,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体育课程改革应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以使大学生在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发展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能力。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应在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娱乐性和完成具有一定负荷量度的身体练习后的满足与愉悦性等方面下工夫,以激发他们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保持健康体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便成为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李希睿.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足球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26):130-130.
[2]崔伟娟.新时代下大学生体育教学激励机制探索[J].拳击与格斗,2017(22).
[3]穆道魁.信息化技术推动高校体育管理现代化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7(12).
[4]戚琦.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的优化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4):26-27.
[5]豐士凯.休闲体育视角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时空,2017(16).
作者简介:
张立谱,男,1977.5生,河北元氏县人,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