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淄博市麦田杂草呈现种群演替加快、草相复杂的特点,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为摸清麦田杂草发生区划与群落演替规律,笔者开展了麦田杂草普查与发生危害调查监测工作,初步掌握了杂草发生概况,分析了杂草趋重发生的原因,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
【机 构】
:
淄博市植保站 山东淄博25503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淄博市麦田杂草呈现种群演替加快、草相复杂的特点,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为摸清麦田杂草发生区划与群落演替规律,笔者开展了麦田杂草普查与发生危害调查监测工作,初步掌握了杂草发生概况,分析了杂草趋重发生的原因,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合理的喷头安装位置对植保无人机的喷雾沉积具有重要意义.除调整喷头安装位置外,控制喷头喷雾时刻也是变相调整喷头位置的另一种方法.该研究采用安装有四个离心转盘式喷头的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对破口期水稻进行了田间试验.喷头分为前后两组可以控制独立开启,然后分析采集纸卡上的喷雾覆盖率和雾滴密度,以分别研究其喷雾沉积效果.试验在不同的转盘转速和飞行速度下,研究喷头位置对沉积分布的影响.转盘转速同时还影响雾滴大小.结果表明,平均覆盖率和平均累积雾滴密度与飞行速度呈负相关;平均雾滴密度还与雾滴大小呈负相关.在相同喷雾参数下,
强两优雄占是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最新审定的迟熟杂交中籼新组合,2019-2021年对该组合开展亲本观察试验和制种技术摸索,掌握了其父母本的特征特性,总结了该组合的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为给轮台县小麦生产筛选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2020-2021年对6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对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抗性及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冬22号表现生育期最短,越冬率好,株高相对高,千粒重高,抗病能力强,在较适宜的气候和生产条件下,产量高、品质好,目前,仍可作为轮台县主栽冬小麦品种种植,但其缺点是株高较高,不抗倒伏,生产中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倒伏.新冬32号和新冬50号的生育期较长晚熟,因此耽误复播作物种植时间,所以不建议在当地推广.新冬60号产量低,所以不建议在当地大面
为进一步加快优质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笔者总结出京白甜456一年两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隔离种植、适期播种、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具体内容,以期通过良种良法配合,提高鲜食玉米露地种植效益,并满足市民对本地优质鲜食玉米的需求.
随着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完成,首都农业空间和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茶用菊是一类在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较大潜力的特色作物,近年来在北京地区产业规模发展稳步提升.基于林下空间环境特点,引种了6个茶用菊品种进行筛选试验,以北京地区主栽品种\'玉台\'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茶用菊在林下种植整体长势弱于全光照农田,产量下降较为明显,\'雪映霞光\'和\'杏芳\'2个品种仍然可以保证亩产600 kg以上的鲜花产量,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泛育麦18是用泛麦8号优4、百农AK58、豫农038作亲本,采用复合杂交、接种鉴定、多点试验、品质分析等技术,于2014年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于半冬性多抗高产型小麦品种,2019年获河南省审定.笔者介绍了泛育麦18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抗逆抗病性、适应区域及栽培技术.
甜菜夜蛾是我国近年来危害严重的害虫之一,因其食性杂,寄主范围广,又特别喜食蔬菜、大豆、花生、玉米及棉花等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2017年前该虫在乌鲁木齐地区为间歇性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小.近几年来,随着城郊农业发展和栽培制度的变化,该虫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部分地区甚至暴发成灾.长期以来,防治农作物害虫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又因为该虫发生世代多,用药频繁,其抗性不仅随世代和幼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强,而且抗药性机理复杂.所以针对甜菜夜蛾,开展清洁田园、种植作物多样化等健康栽培农业防治技术,设施温室
基于2019-2020年在重庆市永川区实施的杂交水稻淹水直播技术示范,对比分析了在淹水直播技术下水稻的产量、生育期、群体LAI表现及节本增收效果,总结提出了以“适宜品种、适当催芽、适量播种、适度淹水”为核心的“四适”关键技术,及底肥后移、控氮增钾、够苗晒田、化控防倒等配套技术,该技术入选重庆市2020年农业优质绿色高效主推技术模式.建议基层农技推广单位、水稻种植大户积极做好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扩大水稻淹水直播技术在重庆地区的推广应用面积.
玉米锈病是一种通过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其发生时会对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笔者分析了荣城市玉米锈病发生的类型,认为既有普通锈病也有南方锈病,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在通过田间调查和发掘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归纳了荣城市玉米锈病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即选用抗病品种、化学防治及采用双行交错新种植方式等,对荣城市玉米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来安县地处皖东,位于江淮分水岭南部,是全国水稻生产大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hm2,水稻常年单产500 kg/亩左右.推广“一种两收再生稻”新技术的目的是减少小麦种植风险,提高水稻种植效益.通过3年的技术示范,笔者总结出来安县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配套栽培新技术,可获得第一茬水稻单产600 kg/亩,第二茬单产200 kg/亩,合计单产800 kg/亩的较高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经济效益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