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倍速追剧,失去的何止是耐心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s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多家视频平台与500位艺人、54家影视公司及17家影视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倡议,抵制网络短视频侵权。受影响最大的,是风靡于各大短视频社交媒体的“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或某部电视剧。
  伍迪?艾伦曾开玩笑说:“我参加了一个速度课程,用20分钟读了《战争与和平》,它跟俄国有关。”如果这句话放在当下,可以改写成“我用三分钟看完了某部电影,它和……有关”。
  与短视频相比,三小时的电影显然就显得很长了,毕竟现在一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就能够不断制造反转和冲突,利用叙事节奏来挑战人们固有的心理程式,从而让观众不断产生新鲜感。当观众习惯短视频的叙事模式,长镜头、场面调度、人物抒情这些电影中常用的技巧,可能就难以打动他们的心了。毕竟比起这些,观众会更在意矛盾何时爆发、主人公何时崛起、爽感何时产生。
  我们似乎也越来越习惯了用最快的倍速来掌握最多的信息,稍显复杂的剧情就会让我们失去耐心。对于观众来说,在用“x分钟看完”“x倍速”刷剧时,发生的都是一场关于“速度”的观看节奏巨变。
  从“爽文”到“爽剧”
  以往对“爽感”的研究大多在网络文学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就曾以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中的“爱欲解放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以爽为本”的网络文学是一种以消遣本身为目的的、遵循快乐原则的新消遣文学。这里的消遣既指纯娱乐的、供人消磨时光的消遣之物,也指马尔库塞意义上的爱欲劳动。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承认了网络文学中,呈现出的欲望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强调了网络文学创作中爱欲与劳动结合的特性,将网络文学的创作看作一种“打通劳动和享受的消遣”。
  显然,爽感中不可忽略的是快乐原则和消遣特性。随着“下沉市场”的扩大,以小镇青年为代表的群体成为互联网音视频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深受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与互联网多重文化的影响,他们面临融不进的城市与回不去的家乡这一“双重脱嵌”的局面,在这样的文化缝隙中,漂泊感与文化上的无所适从就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常态。也因此,他们迫切期待各种精神抚慰,而文化资本的匮乏决定了他们会更倾向于低成本、更易获得的文化产品,强调“爽感”的网络文学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在单调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越来越多人,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会采用单屏阅读模式,如文化研究学者周宪描述的:“单屏阅读中会出现所谓的‘徘徊式阅读’,其特点是焦点在多个任务间不停跳转,偏好多重信息流动,追求强刺激水平,对单调沉闷的忍耐性极低。”这样的文化消费习惯自然会扩散到其他文化领域中,尤其是在影视领域,这一影响尤为突出。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本就带着“爽文”特色,另一方面,习惯了爽感的受众也会更期待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体验更多的快乐、更强的刺激,快节奏、不憋屈、能打脸成为许多观众对影视剧的基本评判标准。结束了一天忙碌工作的“社畜”们已无心慢慢欣赏运镜,品味台词,闲暇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享受到足够的消遣才是观看影视剧的目的。
  基于观众的需求,如今的影视公司只能用类似产品生产的方式制作影视剧,不断分析观众的爽点、痛点,再根据调研数据精准生产,用一个又一个短促的冲突给予观众刺激,以求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特质在强调话题度的生活剧中尤为突出,只有足够的话题和讨论度,才能让观众保持足够的关注。
  “x分钟看完”的流行
  短视频的涌现加剧了受众对强刺激的需求,爽文、爽剧的节奏在短视频的衬托下已显得不那么爽了,尤其是幾分钟看完电影、抖音追剧,让越来越多观众直接抛弃了影视剧,选择只在短视频平台看“高能片段”。
  比如去年大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从一开始霸屏热搜的讨论,到之后全民围观女主手撕小三的片段。在剧情进入中后段后,观众已不在意其他人物的命运,只想看这样的爽剧戏码,既然几分钟的短视频就能满足需求,何必再苦守电视台和视频平台更新。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TV、咪咕视频为首的五大平台,与500位艺人、54家影视公司及17家影视行业协会发布联合倡议书来抵制网络短视频的侵权现象了。这一次倡议的诉求非常明确,即清理、治理“未经授权的切条、搬运、速看和合辑等影视作品内容”。
  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已经深刻影响了受众的媒介选择以及使用习惯,从而激发了新一轮媒介系统依赖。
  从欣赏机制看,短视频的物理形态简短、快捷,在操作上,每逢不喜欢的内容又可迅速滑屏;在心理期待上,不断出现的新内容有效阻断了审美疲劳,形成新的兴趣吸引。在短视频的吸引机制和沉浸机制下,受众会快速识别内容、快速生成情绪、快速跳转到新内容,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获得娱乐性的观感。观众无须看完全部内容,就可以基于选择迅速获得关键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强的情感刺激,显然,这种方式更高效。但同时,也有大量学者担忧,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成人的“童稚化”,也就是丧失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速度消灭一切
  也许有人在批判媒介生态时会说,是“奶头乐效应”、是手机、是短视频让我们丧失了阅读的能力。换言之,如果没有手机、没有短视频,我们就能够保持阅读和深度思考。其实这样的归因方式颠倒了逻辑关系,不是短视频造就了当下的文化景观,而是所谓“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产生了需求,从而推动了短视频的诞生。
  媒介具有时间和空间建构的潜能,它们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对短视频媒介而言,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无边界、去中心化的传播规则,不同主体打破了熟悉与陌生的界限,延展了多元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形成了新的传播场域。
  另一方面,短视频媒介也迎合了整个社会对速度的追求,满足了受众在更短时间接受更多信息的需求,用类似“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的沉浸和吸引机制,进一步改变了受众对时间的感知,从而推动了新的时间景观的形成。
  诚然,我们可能会听到,有学者认为短视频的内容“更是屡屡将思想诉求降格为肉身操演,从而最大程度地刺激受众感官,让他们沉溺于形色各异、与意识形态无涉的戏仿与恶搞之中”,这种依赖欲望驱动机制的文化产品毫无精神意蕴可言,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短视频既是对当代受众诉求迎合的产物,又进一步改变了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因此,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短视频都会作为一种媒介形态存在。
  当然,版权是内容生产、传播的底线,即便今后“x分钟看完”消失了,人们对速度的追求也依然会存在。可以想见的是,依然会有越来越多观众跳看、倍速看,快速获取人物情节,也会有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刷剧的同时做别的事。
其他文献
父亲离世后,母亲的身体突然变得很差,隔三岔五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要去医院看病。我家里兄妹三人,都已各自成家,不过,但凡母亲打来电话,我們还是会尽量挤出时间回家探望她,陪她去医院做检查。说来也奇怪,一到医院,母亲要么是症状减轻了,医生说休息休息就好;要么就是疑难杂症,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今年开春以来,母亲突然开始持续咳嗽,我们陪她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反反复复治疗,也不见好转。对于母亲的
期刊
个案急呈  申请人桂某于2018年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单位对桂某实行不定时工作制。2020年双方劳动合同终止时,桂某提出要求单位支付未休年假工资,被单位拒绝。随后,桂某向当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决单位向其支付未休年假工资。  申诉人  法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我在单
期刊
一群恩人  看着墙上的日历,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宋兴华想起了远在江西的儿子周海帅,随手拨了电话。  嘱咐孩子工作要劳逸结合,吃饱睡好,挂电话前,没等宋兴华提,周海帅就在电话里笑着说:“妈,我知道你要说啥,你放心,我会好好工作,将来报答咱家的恩人。”  周海帅口中的“恩人”,其实是一群人。  2017年8月17日,这是一个改变许多贫困家庭命运的日子。这一天,朝阳市总工会启动了“百名劳模扶贫在行动”
期刊
刘老师  我上学时的学校叫黎明小学,以前叫大房身小学。村庄的大名以前叫大房身大队,所在的乡,以前叫合隆人民公社,上小学时,公社改为跃进人民公社,大队改为黎明大队。  记忆中那是几间破旧的草房,有一块操场,操场的前边是一条溪,春秋极细,夏天山水汇聚,溪水便汪汪地涨,水少时清冷冷,多时混混浊浊。溪畔也就是操场的周边有十几棵老槐树,6月份刚过,便有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散发着幽幽的清香,惹着蜜蜂飞上飞下……
期刊
破洞上的花  丁女士47岁商人  【诉说】38岁那年我离婚又下岗,倒霉到就剩一个11岁的女儿。远在南方的堂姐得了脑血栓,半瘫痪,姐夫上班,外甥女在北京念大学,她需要陪伴和照顾,就劝我带着女儿过去。堂姐家房子很大,附近也有学校,姐夫会办好女儿的上学手续。我正想离开伤心地,面对诚意邀请,我收拾好行装,带着女儿出发了。  异乡因有堂姐,日子过得还不错。照顾堂姐不需要全天候,我和女儿有吃有喝还有工资,庆幸
期刊
一  翻开18世纪文明史,今人不免惊诧,一些文明先进的国家,竟然还认可文明史上最野蛮的剥削体制——奴隶制。自由,平等,正义,这些从文艺复兴就流行,如今已成人类共识的词汇,在那些年代仿佛是谎言。  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不屈强权,坚持信念,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事迹。他们或是建立了开天辟地的伟业,或是以耀眼的光辉照亮黑夜,指引人们勇敢地前进。除了这样的伟人和天才,更多的勇士并没有留下名字。好在后世还有人崇敬
期刊
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的主谋去世——今年4月,麦道夫在美国的监狱中走完了他82年的人生。可直到他死,仍有很多谜团没能解开。  伯纳德·麦道夫这名字,在国内并不为人熟知,多数人是在2008年爆出“庞氏骗局诈骗650亿美元”惊天大案后,才在电视上知道他的名字和模样。因此多数中国人只简单地认为麦道夫是“世界上最大的骗子”。其实,麦道夫的人生是极端两面性的,他把每一面都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先说正面,麦
期刊
1  过去,奶奶和妈妈在教导我的时候,总是说:“你呀,是赶上了好时代。我们年轻时,哪有现在的女孩子这么享福啊!”可惜,我一直没听“老人言”。  16岁那年,初中毕业。本来,我考上一所艺术学校,因为打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可父母极力反对,他们是公务员,希望我将来也走这条路。我只好读了高中,按照他们的意愿考大学。但我没心思读书,而且跟父母对着干,成天戴着耳机听周杰伦、S.H.E和蔡依林的歌,要不就上课偷看
期刊
不想被欺负  谢德胜1992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母是农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经常是一个星期闻不到肉味,衣服也是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第三年。因为缺衣少食,他长得很瘦弱,很自卑,常被同学欺负。  为此,谢德胜打小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英雄梦。由于特别喜欢看李小龙的功夫电影,童孩时期的他信誓旦旦地跟父母说:“将来我也要练武功,那样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了。”一直体弱多病的父亲听到这番话唉声叹气,怪自己不争气
期刊
去同学家玩,她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诗集,是刚认识丈夫老王时,老王送她的。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个误会,当初介绍人给他俩介绍时,要拿同学一张照片给老王先看看。同学给了介绍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坐在紫藤架下,手里捧着一本诗集。其实只是为了照相装装样子,她根本不喜欢诗歌。谁知道老王看了照片,见她诗集不离手,拍照都拿着,以为她酷爱诗歌,便买了一本诗集送她。后来和老王熟了后,同学把这事儿告诉老王,老王说,不看也没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