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音艺术——蒙古族呼麦初探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it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近年来,蒙古族多声部音乐引起了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诸如多声部民歌潮尔嘟、吹管乐器冒顿潮尔即胡笳、喉音艺术呼麦,我国称之为浩莱音潮尔、拉弦乐器——潮尔等。它们均为由持续低音和高音旋律所构成的二重结构。这种特殊的演唱、演奏方法及多声部音乐形式,已成为蒙古民族多声部音乐文化的主要特色。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蒙古族声乐多声部艺术——呼麦。在我国,呼麦艺术仅在新疆阿尔泰局部地区流传。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可能
其他文献
<正> 在一段时期里,我们一些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在一些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活动中被不同程度地淡化了,而这些,恰恰正是我们音乐工作者的责任所系,是繁荣音乐创作必须研究的问题,实在是淡化不得的。社会主义的音乐创作,是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音乐和人民的关系,永远是一个崭新的、带有根本性的、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音乐艺术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算表现的是“自我意识”、“超前意识”,依然要转化为音响,要诉诸听者的感官才能完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因此,就必然有个和听者的关系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由于经费等多种原因的限制,不少办公室的电脑是多人合用的,本地用户经常需要相互共享文件。出于保密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少文件往往要求只能查看不能修改,或者只允许特定用户修改或
<正> 即兴变唱,作为多声部民歌最基本的和最富有特性的创作方法,贯穿于它的纵、横向各个方面。有关纵向变唱的原则、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个声部与多种织体形式的构成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已在《论“变唱”——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创作方法研究》一文中加以阐析,本文则着重论述多声部民歌横向变唱的创作方法。一横向变唱在不同的时间轴上展开。即:在音乐的陈述和发展过程中,将前面已出现过的
也谈“最有效的心战武器”钟鸣曾被海外舆论声称“小邓歌声风靡大陆”的邓丽君死了。她的死,为台湾党国要人所重视。据6月30日香港《信报》报道:“台湾国民党中央授予(她)华夏奖章、国防部颁发褒扬状、政府首脑亲临灵堂鞠躬,遗体由党国重臣覆盖党旗国旗。”一个歌...
本文对金文人名的主要形式"某某父"中有关排行的问题进行了计量考察。排行顺序与器铭数量的正比性反映了其社会地位的差异。"伯"、"孟"的区分并非传统学界认为的嫡庶之别,而
山水文园社区位于北京弘燕路南侧,西起东三环华威桥,东至东四环四方桥,项目总用地面积70ha,总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绿化率65%。在已经建设完成的山水文园A区中,设计师以中央山体为
<正> 一西方文艺、美学思想之影响中国,由来已久。所谓欧风东渐,至少要追溯到“五四”时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造成的,那时,人们对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要求与之彻底的决裂,所谓“重新估价一切”,正是这种精神。当时,一些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对于民族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表意文字体系。单个汉字记录一个词汇单位,或者是一个词或者是一个语素,汉字与词或语素相对应。汉字一方面受汉语词汇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反作
<正> 福建南音,千年乐种。古朴幽雅,委婉柔美。要是选一首代表作,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推选器乐曲《梅花操》。《梅花操》是第一名“谱”,听过的人几乎没有不受,被它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呢?
本文对洛阳唐宫路小学战国墓出土玉戈的四字铭文作了重新释读,将整理者释读的"毕公左徒"改释为"罼(毕)公左御",并且对"毕公左御"作了比较合理的解释。这件玉戈是毕公任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