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留几个心眼”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he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改变历史教师为教而教的现状,巧用思维导图,活学历史知识,笔者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提出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应重视思维导图的利用,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运用“练案”进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导图;练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69-1
  一、巧用思维导图,活学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让学生在背景中发现有效的历史信息。这个过程,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能将背景与知识进行很好地连接与过渡,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思维导图,是将初中历史知识进行串联的有效方法,更有利于历史背景的融入。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思维导图的应用。笔者选择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意义的。
  1.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巧用思维导图。初中历史知识的体系性较强,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高效获取历史知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知识学习中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讲解与课题相关的知识的时候,有许多零碎的知识都可以被归类于背景的学习内容当中。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全方位地理解,建立起以一战知识为主体的小的历史知识体系。老师可以为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核心,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分支进行完善。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来讲,像第二次工业革命、殖民地争夺、两大军事集团、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都是一战学习的重要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完善,促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历史知识模块。因此,在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在历史概念了解中,巧用思维导图。要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质量与效率,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思维中有着许多不同的思维方式,老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就要使学生对历史概念有正确的理解。思维导图在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应用的意义就是明确不同的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导图轻松解决初中历史问题。当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出现断点时,可以利用发散性的想法使不同的概念得以结合。
  在学生的学习中,一旦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就可以利用曾经建立好的思维导图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指导。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历史概念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水平。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样化的特性。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概念的深入了解以及习题的解答中,老师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提高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笔者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提出了两点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希望初中历史老师可以重视起思维导图的利用,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二、练案教学,事半功倍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建立一个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解题思路。先审题,后明确解决的对象,建立知识模型,掌握题目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最后得出结论。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学生更高效地对历史问题进行解决,促进学生解决策略的科学化。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学生的问题解决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
  1.“练案”教学。对习题进行加工整理,我们有些教师经常做这样的事:拿到一套习题,往往不加任何思考去给学生做,以至于出现错题、类似题、超纲题等等。为改变此类状况,我们可以将习题也形成一种模式,将其形成一种范式。那么,这个范式的灵魂是什么?当然是《课程标准》,将课标与教学实际结合,以此为依据来编制每个课时的习题,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会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给学生展示一个开阔的视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需要设计一些问题来贯穿课堂。
  2.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问题的设置上应该重视分层提问,历史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也是分层次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设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初步的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规律。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将问题设计成:(1)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在哪里?(2)途中经过哪些重要的国家?(3)最远到达哪里?(4)大多数国家位于哪里?张骞在出使西域时遇到了哪些挫折?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设问增强了学生读图的渴望,更具体地让学生了解了张骞在出使西域的历程,感悟了张骞所具有的精神。通过层次性的提问,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题的一种方法。
  3.灵活运用错题集。每次检测后,我们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有错题集。有时在想,老师为什么不可以有错题集呢?把学生平时做题中错误率高的题目整理下来,等到编写导学案时,这些精选的错题就可以隆重“登场”了。只有教师走入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