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英雄”——20世纪80年代新的主体建构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结束后,"新时期"要与"文革"历史划清界限,并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实践中,筛选那些建构"新时期"所需要的资源。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最主要的标准,中国文学根据这一标准呼唤新的主体。当代中国文学的主体形象一直以"我们"的名义登场,成为预设某种认同并拥有共同的价值指向的集体。随着社会语境和价值指向的变化,"我们"所指的具体对象也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将分析,在"新时期"文坛上出现的"我们"的内涵,以讨论这个时期的文学追求的价值是什么,还有社会对之要求的以及文学自身要肩负的使命是什么。作为具体实践,本文将探讨当代文学中的"当代英雄"形象与"新时期"的话语结合起来的"新时期英雄"形象被建构的过程。这一讨论将显示出"新时期"的实践并不仅仅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导下所进行的"全盘西化",而是与中国语境互动的复杂活动。
其他文献
王应麟《诗地理考》全录郑玄《诗谱》,根据《毛传》、《郑笺》、《毛诗正义》等,旁采《尔雅》、《说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之言,凡涉及《诗经》中地理地名者,荟萃成书,不仅是《诗经》地理学的首出之作,在《诗经》学史上具有开启学风之重要作用,而且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成为研治《诗经》及先秦历史地理的学者常备案头的著作。
《六经天文编》2卷,宋王应麟撰。顾名思义,本书为辑录六经中有关天文记载的著作,《四库提要》称其“虽以天文为名,而不专主于星象,凡阴阳、五行、风雨以及卦义,悉汇集之”,方为探本之论。
1928—1937年北平的大学教育不同于南京政府的实用教育方针,力主文理皆通的通才教育。在文学院系内部,清华大学首先将登场不久的新文学引入大学讲堂,昭示了北平大学的一种文学研究观念和文学教育态度。不避文理、不薄古今、中外并蓄、侧重实感的教育实践,既影响了教师、学者作家的教育和文学观念,也使卞之琳、林庚、王佐良等学生作家在初试写作之时即显现出了鲜明的学院品格。深入考察文化古城时期北平大学的文学教育观念,不仅可以深化对当时北平文坛之了解,对时下大学的文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792年11月2日,21岁的贝多芬乘上一辆驶往东南方向的邮车,踏上了从波恩前往维也纳的漫长旅途,计划在那里跟随海顿开始他的求学之路。依据当时常用的旅行指南,假如他早晨6点从波恩启程,当天下午大约3点在考布林茨(Coblenz)逗留用餐,那么,他就有望在第二天早晨7点左右来到法兰克福,这段旅稃用时约25小时。按此计算,贝多芬还没走完从波恩到维也纳整个旅程的五分之一;
尹玉吉先生在其题为《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的文章中,试图以对高校学报整体"业绩辉煌"的证明来笼统地否定改革的必要,以对"特色论"的批判来有针对性地否定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必要,从而对17家教育部名刊工程综合性学报联合创办的"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予以彻底否定。但由于尹先生并不懂得评价机构的基本规则,其所谓"系列权威数据"恰恰只能证明其论点不能成立;而他所做的"大学学报功能考察"、"学报特色反思"以及"中西方学术期刊比较",根本无视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显露出了胶柱鼓瑟般的偏执和片面;他所提出的"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面临来自现行出版管理体制的制约和高校内部学术利益的羁绊。借鉴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未来发展蓝图的设计,普通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可以尝试走整合校内学术期刊创建专业版学报、区域内高校联合出版专业化学报和在现有综合版学报基础上谋内涵发展等多元路径。
2011年6月29日,“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CTTS)成立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
期刊
已经有许多人从各种视角论述过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Eindeutsches Requiem,op.45)。此类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个难题:如何恰当地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德意志安魂曲》。许多作者从天主教拉丁文安魂弥撒音乐传统的角度论述,指出这部作品实际上与此传统毫无共同之处。另一些作者注意到其特殊性,企图从1870—1871年普法战争之前的民族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或者以19世纪中叶德国的追悼清唱剧(memorialoratories)同样采用《圣经》诗文作歌词的背景等等方面对此作出解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