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有地球工程知识产权模式受到诸多质疑.传统用以辩护知识产权的经典理论,即“劳动获取理论”与“激励说”,在论证地球工程知识产权时均面临困境.以洛克的“劳动获取理论”为其辩护,并不契合地球工程智力活动本质,还会引发与生存权的冲突以及阶级裂隙扩大等问题.以“激励说”论证其合理性,不足以解释地球工程研究的发展进程,且可能导致气候行动路线争夺的非正义以及知识产权的滥用.地球工程知识产权需要新的制度设计,以平衡“精神”与“金钱”.基于妥协的立场,本研究提出了“限定开放知识产权库”的建议.
【机 构】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44;暨南大学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广州5106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地球工程知识产权模式受到诸多质疑.传统用以辩护知识产权的经典理论,即“劳动获取理论”与“激励说”,在论证地球工程知识产权时均面临困境.以洛克的“劳动获取理论”为其辩护,并不契合地球工程智力活动本质,还会引发与生存权的冲突以及阶级裂隙扩大等问题.以“激励说”论证其合理性,不足以解释地球工程研究的发展进程,且可能导致气候行动路线争夺的非正义以及知识产权的滥用.地球工程知识产权需要新的制度设计,以平衡“精神”与“金钱”.基于妥协的立场,本研究提出了“限定开放知识产权库”的建议.
其他文献
倾向性归属分析就是明确倾向性的显现和显现条件,有简单条件分析法和一系列复杂分析法.前者面临着破坏、遮蔽、模仿和解毒剂等反例的困扰,后者如改进的条件分析法同样面临着遮蔽和解毒剂等反例的困扰,而非条件分析法如“习惯”分析法又面临着习惯与倾向性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如将倾向性理解为自然类倾向性(DK),与显现相关的本质也为类本质(PK),那么,类倾向性在个体化时其显现只具有自然必然性,能容许反例.因此,倾向性归属分析中出现的反例似乎不难理解.
智媒时代,政府、公众、科学共同体和媒体融通于“公众参与科学”的对话模式.解构“公众对话”内涵,比较丹麦、荷兰、美国等八国公众对话模式的分析维度、类型与媒介策略.从整体性发展、主体专业化与数字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我国公众参与科学对话机制的建议,以期优化科学决策过程和助益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作为实现科技治理政策目标、提高治理绩效、协调主体关系的载体,科技治理工具是构建我国科技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治理工具的实践困境,通过借鉴他国经验,整合创新治理工具,构建程序性治理工具体系,扩大使用非正式治理工具,可以应对科技治理情境的复杂化,减少政策阻滞,增强治理绩效,从而推进我国科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桑德拉·哈丁作为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的创始人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强客观性”的概念,在女性主义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对女性主义认识论进行简要解读的基础上,本文将对“强客观性”概念进行深入探讨,梳理和论证“强客观性”思想如何对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给出理论支持,并详细讨论哈丁的“强客观性”思想何以解决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诸多性别问题,最后对“强客观性”思想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石墨烯掺杂实验是当前石墨烯研究的热门领域,每年有大量研究者用各种元素进行石墨烯掺杂实验,并将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这一背景下,普梅拉教授用鸟粪进行石墨烯掺杂实验居然也获得正面效应,由此发表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质疑.鸟粪掺杂石墨烯事件实际上涉及到科学哲学的经典问题:是否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探索的结构性突破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众人所接受并认可的?大科学时代对包括试错法在内的经典科学发现方法的深入反思,不但具有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深入阐明科学进步的基本规律.
宋代以降中医学的发展显现出典型的儒学化特征,明代医家模仿周敦颐太极图宇宙论模式,赋予《黄帝内经》《难经》中的命门以新的本体论意义,以身体生成论为核心的传统身体观也由此发生转型.以元明之际的朱震亨丹溪学派众多医家为代表,将理学心性论纳入医学之中,构建了以阴虚为核心的身体虚弱易趋性,传统中医身体观并未刻意倾向于阴阳某一方虚弱建构的平衡模式也因之改变.正是缘于上述身体观转型,因命门学说而强化的温补,以及阴虚身体虚弱易趋性主导的养阴,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温补与养阴之风的盛行.
华罗庚被公认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少数几个中国数学家之一.关于华罗庚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至今很少从学术谱系的角度研究华罗庚.华罗庚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解析数论、典型群和多复函数论的学术谱系,有其独特的数学学术传统.以华罗庚数学学术谱系为例,进一步探讨数学家学术谱系研究的建设问题.
围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实质的学术争论以及著作本身的重大理论与现实价值,使得该书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的研究对象.因此,必须回到《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理论背景,将其置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丰富、发展与传播的整体脉络中,历史性重现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合理定位与哲学原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化自然具有辩证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特征,这决定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从根本上超越了近代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哲学意蕴,从而将自身自觉置于唯物史观的整体构图中.唯物史观方位中的《自然辩证法》因其对自然界、自然科学、辩证法等的社会历史分
位移运动即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即位移运动,是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然而,把“猎豹的飞奔、蜗牛的爬行、鸟儿的飞翔、树叶的摇动、江水的流动”这些位移运动说成机械运动,并不是自明的.追溯近代科学革命之初对位移运动的认识及其对亚里士多德的否定,可以得出“力学是关于机械的位移运动的科学”这个合理的、完备的判断.近代科学浓厚的机械论自然观背景与“还原论”思潮,对上述正确观点的极度简化和拓展,是实现“位移运动”与“机械运动”相等同的嬗变的基本原由.当代科学与哲学对运动的分类,需要以“机械-位移运动”替代“机械运动”,以消
将自然与艺术类比,得出自然的形式合目的 性;将自然本身看作目的 ,得出自然的内在合目的 性.此二者是康德自然目的 论得以成立的两个要求.自然目的 论的两个要求作为第三批判的基石,为康德超越机械论自然观,进而为填平自然概念领地与自由概念领地之间的鸿沟提供了可能.就此而言,学界关于两个要求的逻辑关系及其作用的解读是尚需深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