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迟滞”: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策略选择r——基于S省L市关停中小污染企业的案例研究

来源 :甘肃理论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环境治理出现的问题亟需公共管理学界从本土案例的视角形成具有中国话语意义的理论反思.本文基于S省L市关停中小污染企业的案例叙事,分析了地方政府在环保政策执行中的迟滞问题及其背后的驱动逻辑.地方政府在环保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上级环保要求与地方生产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环保政策诉求与地方政府政绩需要的冲突以及当地民众对生态诉求不强烈的困境,引发了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迟滞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优化政策执行机制、推进绿色发展在地化、利用技术创新改造既存中小企业等方式,以期化解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迟滞及其风险.
其他文献
作为先秦儒家乐教的反对者和批判者,老庄致力于抽掉“伤人身心”“误国害民”的儒家乐教仁义道德根基的观念,在《老子》《庄子》中已有充分的探讨,但老庄道家试图建立一种以“自然之道”为根本、包含道德仁义的新的自然乐教在其文本里还引而未发.正是在对儒家乐教的批判中,原始老庄道家从“不言之教”“至乐无乐”等否定角度奠定了“自然乐教”的基础,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新道家则从“自然之本”“大爱之方”“生命之化”等方面肯定地阐述了以道统儒的“自然的仁爱之教”,进一步发展了原始道家的自然乐教,从而奠定了传统道家乐教、美育的基
威尔曼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一个普遍有效的道德,存在的是各种各样的道德,并且这些道德都仅仅是在社会内部有效的.在威尔曼看来,为道德相对主义辩护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习俗和道德的差异性问题;二是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社会如何产生不同的道德理由.威尔曼通过类比事实与事实指导行动的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但这种方法使得他的道德相对主义理论不承认道德分歧的存在.对于第二个问题,威尔曼给出的解答是通过将理由类比成物体有重量,可他的论证是基于他预设了不同的社会之间是完全独立、没有交流的.威尔曼的这个预设是错的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指认它停留于社会表象,无法达至现实的本质.为此,卢卡奇试图重新回到马克思的总体性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批判认识论,重建历史主体的批判理性,激活唯物史观的批判精神并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分裂,重建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从而为革命指明道路.然而,由于没能真正把握住《资本论》中认识论的科学内涵,卢卡奇最终重陷他所批判的认识和实践相分离的形而上学之中.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无法彻底解决伦理实践的主动性问题;海德格尔的“存在学”无法明确界定自身的伦理维度;尼采试图让“自然”为伦理学奠基,却没有解释何谓“自然”,以及如何理解“自然”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以尼采晚期思想为基础,重思“自然”为伦理学奠基的可能性.
在海德格尔与马克思表面上的紧张对峙之下,存在着两者之间隐秘的相似性.海德格尔取道古希腊的生活经验,挖掘出了“理论”的基础亦即“制作”,这与马克思对意识的根源在于生产活动的发现不谋而合.与此同时,以“实践”模式取代“制作”模式,构成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对于西方形而上学所开出的共同药方.海德格尔那里“存在”的具体性,意味着“存在”和“存在者”的结合,体现了马克思式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用另一套措辞表达了马克思所发现的真理.
葛四友教授在《分配正义新论:人道与公平》(以下简称《分配正义新论》)中提出了一种后果论的正义原则,这种原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充分尊重有限利他心这一人性所固有的动机约束,而且基于人道主义情感为基本需要原则提供了辩护.本文认为,《分配正义新论》只是解释了正义原则需要尊重有限利他心的动机约束,没有解释正义原则必须诉诸人道主义的情感进行建构.不仅如此,由于人道主义情感和后果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分配正义新论》需要通过为人道主义情感提供后果论式的证成来化解这些冲突,但通过考察并反驳《分配正义新论》中可能存在的
葛四友教授在新著《分配正义新论:人道与公平》中认为罗尔斯理论的一大缺陷在于未充分考虑基于人性的复杂而产生的道德动机问题.但是罗尔斯不仅将个体的道德动机问题视作一个完整的正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正是基于《正义论》第三编中对于道德动机问题处理的不满,才在后来通过《政治自由主义》的努力试图完善对于道德动机的处理.在罗尔斯看来,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既给予了公民支持正义的道德理由,同时这一身份也引发了公民们实现合乎情理和理性本质的欲望.即便当公民们未处于理性状态中,一个民主社会中的公共政治文
“五伦”是中国封建社会五种基本的伦常关系.随着朝代的更迭,五伦被重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其在发生次序上的先后与在价值序列中的轻重亦有所差异.在价值序列中,汉代经学家重视“五伦”,将其固化为统治的封建纲常,认为“君臣之伦”最为重要.宋代理学家亦如此,且还在一定程度贬低“夫妇之伦”以突显“君臣之伦”的重要性.相反,明清思想家在发生次序上的先后对“五伦”何者最为重要进行了重估,认为“夫妇之伦”在“五伦”次序中具有优先性.通过对典籍深入爬梳与钩沉,发现父子、夫妇、君臣之伦都有作为“人伦之首”的可能性.其在发生次序、
《周易程氏传译注》立足于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易》学宗旨,探究其体与用、事与理的关系,还原其辞、象、理、事的逻辑结构,即体即用,即事即理,体用交养互动,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程颐的“用”与“事”尤其表现为古今万事,往往以史事证《易》理,为援史证《易》之先驱.《周易程氏传译注》秉持“以程解程”的原则,参稽程颐之文集、语录与生平行事,为其《易传》的每一卦每一爻都撰作“经史合参”环节,以发挥程颐未尽之意.
葛四友教授在《分配正义新论》中试图对分配正义理论作一个后果论重构.本文将论证:(1)葛四友未能有效辩护作为重构正义理论之基础的后果论道德观,恰当地理解人的观念和道德的功能,对道德原则只能作义务论式的说明;(2)在一个基于义务论道德观的分配正义理论中,我们仍然能够以及应该以某种方式吸收最大化原则.这样设想的社会正义原则回应了后果论同情者的一个重要直觉:在对法律与公共政策的设计与评判中,“最大化后果”似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