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行孤雁逆风飞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dou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贤治《左右说丁玲》开篇说:“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些女性,由于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关系,在她们身上,贮存了丰富的文化含量。例如宋庆龄、江青、张若名、关露、丁玲等。”这份名单中,前两位闻名于政坛,后两位是知名作家,夹在中间的一位却很少被人提及,而且定位不明、形象模糊。
  我最早知道张若名这个名字,是十几年前,读到一本书《纪德的态度》。这是她早年在法国撰写的博士论文的译本,书前有盛成的新序。于是,留下一个“模糊的记忆”:这是一位法国文学专家、“纪德的知音”。过了好几年之后,我才明白,盛成为什么在序中首先提到同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现在,周恩来的官方传记里也有了关于张若名的章节,只是过于简略。网络搜索一下,关于“周恩来初恋女友张若名”的词条成百上千,但大多是捕风捉影之谈。直到最近,集中读了《张若名研究及资料辑集》(黄嫣梨编著,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7年版)等书,才让我真正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丰富的文化含量”。
  
  一
  
  张若名,1902年生于河北保定,1915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翌年正式升入该校正科(本科)第十级(届),与邓颖超同班。入学不久,即以写作才华渐露头角。《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上,先后刊登了她的三篇文章,其中《校舍记》一文,还得到“制局精严、用笔简劲”的赞语。
  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学生游行示威惨遭镇压。消息传到天津,群情激奋。5月25日,女师同学联合本市其他几所女校,共同成立“女界爱国同志会”,核心人物有刘清扬、郭隆真、张若名、邓颖超等,“女爱会”成员频繁集会、演讲,并多次派代表与“天津各界联合会”、“天津学生联合会”共同赴京请愿。
  一次,请愿返程的火车上,郭隆真、张若名与“学联”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周恩来商议“女爱会”与“学联”合并的事。周恩来觉得“学联”是个松散的团体,不如将其中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严密的社团,这便是“觉悟社”的发起。回到天津后不久,周恩来提供了十名骨干的名单,张若名原本选定八名,考虑到男女平等原则,又增补了两名。1919年9月16日,这二十名青年男女汇集在天津“学联”的办公室,“觉悟社”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男女组合的政治社团,彻底摆脱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伦理观念,真正做到了男女平等。
  “觉悟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出版《觉悟》杂志。他们决定发表文章和通信联系时不用真实姓名,而是数码谐音代号。今天,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内,桌子上的茶盘里还放着许多阄纸。周恩来是五号即伍豪,邓颖超是一号即逸豪,张若名是三十六号即杉陆。1920年1月出版的《觉悟》杂志第一期,刊登了署名“杉陆”的长文《“急先锋”的女子》,文章指出:“女子解放从女子(自身)作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女子必得具一种革命精神去实行解放。”这是张若名论述妇女问题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妇女运动史的重要文献。当时,张若名还不满十八周岁。
  《觉悟》杂志仅出版一期,便夭折了。因为就在那个月的29号,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请愿活动,省署衙门被围,官方许诺接见学生代表,根据张若名建议,男女各推选两位代表,男生是周恩来、于方舟,女生是张若名、郭隆真,四人入内交涉,结果不仅没有见到主事官员,反而被拘押,关进警察厅营务处的囚室。1926年,周恩来出版《警厅拘留记》,保存了这一事件详尽的史料,书里有一篇《张若名的营务处一段日记》,记录的是她1月29日至2月6日的经历。
  周恩来、张若名等四人,与同时被捕的二十余名各界代表,在狱中坚持斗争,并以绝食抗议。再加上外面各界人士鼎力营救,官方不得已开庭审判,起诉四人的罪名是骚扰罪。周、于各判有期徒刑两个月,张、郭各判罚金六十元,而羁押期内日数可以折抵,宣判完毕即予释放,二十余名代表获释后,受到热烈欢迎。天津有名的鼎章照相馆,免费为他们拍摄合影,这张照片常见于革命博物馆和历史书上。
  
  二
  
  出狱后的张若名,一度回到保定老家。但不久即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与周恩来、郭隆真一行,在好心人的捐赠和各方的资助下,于1920年11月7日远航法国,勤工俭学。
  盛成在《纪德的态度》的序里说:“1920年12月28日早晨八时,我赶到里昂车站对面的大旅馆,周恩来便给我介绍郭隆真和张若名。……从1月2日起我开始教她们法语。隆真比我大六岁,她学习进度很慢,若名比我小三岁,她聪明过人,举一隅则以三隅返。……至于隆真的法语后改由若名直接教她。……若名法语的进步,可称一日千里,到1921年暑假时,她的法语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了。”
  出国之前,张若名还接受北京《晨报》的聘请,任该报驻法国特约通讯员。1921年4月至7月间,《晨报》上发表了六篇她撰写的通讯,其中有两篇后来被编入《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等书。这些文章,特别是对留法勤工俭学生之恐慌与觉悟的观察和分析,见解独特,立场鲜明。
  不幸的是,中国勤工俭学生中的绝大多数,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无法自救,于是,寄希望于刚刚建成的里昂中法大学,这是北京中法大学的海外部,入学需要验证学历或通过考试,并有能力支付费用或取得官费资助,对于无条件开放入学的要求,校方予以拒绝。得知国内所招学生即将抵达,在法的勤工俭学生十分焦急。1921年9月21日,一百多名勤工俭学生进占里大,在校方的要求下,法国里昂当局出动警察拘禁学生。后各方交涉无结果,蔡和生、李立三、陈毅等一百零四位学生被强行遣送回国。当时在巴黎的周恩来、张若名等人,四处奔波,声援营救,都无济于事。
  周恩来初到欧洲时,思想徘徊在欧美民主政治与俄国共产主义之间。里大事件后,他和许多留法勤工俭学生对民主政治顿生失望,转向信仰共产主义。1922年6月下旬,“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该组织简称“旅欧少共”,后改名“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张若名和郭隆真由周恩来介绍加入“旅欧少共”,后自动转入共青团。
  
  三
  
  周恩来在给团中央的报告中说:“本团旅欧之责任及今后应有之活动——大体规定为共产主义的教育工作,换言之即是列宁所谓‘学’,‘学共产主义’。”在这方面,张若名的法语优势发挥了作用。她能够顺利地阅读法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曾多次担任学习小组的主讲人。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她把讲稿整理成三篇文章,即《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帝国主义浅说》,前两篇曾以“一峰”的笔名,发表在少共机关刊物《赤光》上,该刊由周恩来主编,邓小平负责刻蜡纸油印。
  后来,周恩来还把这三篇文章带回国内,交给在上海的团中央。1924年11月出版的《帝国主义与中国》一书,收录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周恩来等人的重要著述,张若名的《帝国主义浅说》赫然排在首篇。1925年3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浅说》,署名“一峰辟世合编”。“辟世”即任弼时,书中收文四篇,系张若名三篇,任弼时一篇,该书一年之内,连续印出九版,在党内影响极大。如张若名在《阶级斗争》一文中将“资本主义社会之阶级”分为六等:地主、工业资本家、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农民、游民无产者、无产阶级。她说:“其中主要的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他们两阶级的利益,是根本相反的,无调和谅解之可能。……在这两阶级交锋时候,地主一定是援助资产阶级,贫农及游民无产者自然要趋向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是介乎两者之间,动摇不定的,往往易为资产阶级所利用。在贫农、游民无产者及无产阶级中,以无产阶级最富有革命的力量。”与毛泽东写于1925年12月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相对照,张若名的观点已经比较成熟了。
  张若名在法国,除了参加党团活动,也很关注国内的妇女运动。刘清扬从法国回国后,与邓颖超等人创办了一份《妇女日报》。张若名寄去一篇新作《现代的女子以怎样的解放为满意?》,发表在1924年3月18日的《妇女日报》上。文章认为:“女子当争回本身的人格,抛弃那些乞怜的弱状,复活我们的慷慨的天真,革除旧日男女间精神上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期待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社会的人,切不要做某男子的人。”她还指出:“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良,可以阻止一切进化。不推翻压迫者,不打破私有制,妇女问题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这些观点,较之《“急先锋”的女子》一文,又有所进步。
  
  四
  
  然而,就在这一年,张若名的人生历程发生了重大转折。中共云南大学委员会于1980年所作的《关于张若名同志的政治历史结论》中说:“1924年,张若名同志在法国参加列宁逝世纪念大会,被法国警察跟踪、讯问,这时,张若名又与当时支部组织负责人任卓宣发生意见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张若名通知经向组织申请后,由组织同意其退党。退党后,未发现张若名有任何出卖党组织的行为。”
  张若名与当时组织负责人任卓宣的矛盾,是确实存在的。刘清扬1957年撰写的《旅欧支部的一些补充材料》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我们去德国后,旅法支部由任卓宣(叶青)担任支部书记,任的作风很专制,动辄骂人,张若名因此退出了党,郭隆真曾被骂得痛哭流涕。”顺便说一下,这个任卓宣,即叶青,后来回国,土地革命时期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不久,被捕变节,转而成为国民党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共干将。
  当时,任卓宣思想极左,作风专制。张若名参加列宁逝世纪念大会,也是他盲动的决定。法共获准举行纪念活动,但当局明令不允许外国共产党人参加,即不允许外国人在法国从事政治活动。法共已将此事通知,但任卓宣不顾中国旅法支部秘密活动的原则,坚持派张若名参加大会,并作发言。结果张若名身份暴露,遭到法国警方讯问,险些被驱逐出境。
  但是,将张若名退出组织的决定,归结于对某位领导者的不满,显然不妥。出于私怨而动摇革命信念,放弃革命立场,也似乎与她一贯的表现不符。
  在“五四”时期,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权主义者,她毅然与旧的传统决裂。来到法国后,成为一位活跃的共产主义者,总的来说,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但她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以自由为先决条件的。在《留法俭学生之恐慌与华法教育》一文中,她写道:“有的是谈‘新思想’,有的是说‘德谟克拉西’,有的说‘马克思学说’,有的介绍‘布尔什维克主义’……种种不一,而总合起来,不外乎求‘人’的生活安全。”在张若名看来,未来社会是“人”的安全生活的社会,每个人都能集劳动与知识于一身。这正符合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主张,也正是《共产党宣言》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压倒一切的组织精神与这种个人自由发展的理念相冲突时,张若名必然会拒绝前者,选择后者。
  如果说周恩来、陈毅等人由于看到个人奋斗的无望,转而寻求集体的力量;张若名的情形则完全不同,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大门依然敞开。她的法语进步很快,交流没有障碍;她的学习成绩优秀,可以通过考试或学历验证合法地进入大学。同时,她得到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参议员遗孀碧细女士的资助,解决了学费问题。而在另一边,组织生活、铁的纪律,使她无法适应;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独立和尊严得不到保障,更是与她的理想相违背。于是,她经过反复痛苦的思想挣扎,最后决定,脱离政治活动,退出组织,留在法国专心读书。
  对于张若名告别革命的选择,郭隆真、周恩来等人自然是竭力反对,反复规劝、耐心开导,但张若名决心已定,毅然与这些曾经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分道扬镳。据说,她后来与杨堃定情时相约:“此生不再过问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可见,她的态度是前后一致的。她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绝不是一时情绪波动的结果。
  
  五
  
  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冬季,郭隆真去了莫斯科。张若名从此与他们失去联系,独自在里昂大学,埋头读书。为了节省开支,她住进一所教会办的女子中学公寓。1927年下半年,她以三科合格的优异成绩顺利进入里昂中法大学,享受官费待遇,迁至校内女生宿舍。1928年2月,她又以四科合格的成绩获得里昂大学颁发的文科硕士学位。
  郭隆真去莫斯科前夕,介绍杨堃与张若名相识。杨堃是郭隆真的同乡,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收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之一。张若名住进校内后,与他开始交往。1928年,两人确定恋爱关系。1930年5月31日,杨堃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二天,两人在学校大礼堂举办婚礼;12月15日,张若名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北平中法大学校长李圣章当时正在里昂,现场聘请她为北平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文学院)教授。
  1931年至1937年,在北平中法大学任教期间,张若名的生活相对平静而安逸。她专心于教学,致力于中法文化的交流。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正式出版,受到法国学者包括纪德本人的好评。当时有传言,说纪德去了苏联,将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张若名却表示怀疑,她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安德烈·纪德》,发表在《法国水星报》第四卷第一期上。她在文中表示:“我愈来愈相信,艺术家必须保持自由,而安德烈·纪德,这位艺术家也不会想及其他的。”两年之后,纪德的《从苏联归来》出版,完全证实了张若名的预言。
  好景不长,北平沦陷后,中法大学部分学院南迁,张若名等人留守,仅能领取基本生活费。好在杨堃由吴文藻推荐,接替他在燕京大学的教职,一家人便搬入此前是吴文藻、冰心居住的燕南园六十号。有人劝张若名到北京大学西语系上一点法语课,但考虑到当时的北大是日本人治下,她宁可生活拮据,也不去挣那份外快。整整八年,除了参与《法文研究》的编务,她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活动。
  1946年,北平中法大学复校,张若名又回到文学院,继续教授法国文学课程。动荡的时局,常使她忧郁不安。在某些沙龙聚会,或与学生交谈中,她偶尔会有激进的言辞。一次,她说:“中国的事情,国民党管不好,就让共产党来管。”这虽然与她早年的经历有关,但思想基本上还没有超出民主政治的理念。她的表现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还收到过匿名纸条,叫她注意安全,她感到了恐怖,仿佛又回到日本占领时期的黑暗时代。
  1948年初,杨堃接受云南大学聘请,任社会学系教授兼主任。杨堃是研究民族学的,云南是一个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自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由于担心国共分江而治,一家人将天各一方,张若名便决定受聘于云大中文系,与丈夫一同南下。
  
  六
  
  1949年,天翻地覆,张若名的身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她与北方的刘清扬等老朋友恢复了通信,发现自己太“落后”了。在刘清扬的推荐下,她加入了民盟。从1950年起,她不断地申请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年都要交上一份长长的申请书。前面属于个人经历部分,都差不多的;后面交代思想转变过程,却是越写越长,一次比一次深刻。她是那样执着,年复一年,不被批准,也从来不灰心。她还常去听党课,去找自己的入党联系人,汇报思想情况。
  在思想改造、反胡风等政治运动中,张若名都是努力学习文件,领会精神,联系个人思想实际,主动检查,批判个人的旧思想,认真写心得,开会踊跃发言。杨堃在《张若名研究资料》序里回忆说:“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我俩全是学习积极分子……她(张若名)对党的号召步步紧跟,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党的各项革命运动。”
  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张若名一如既往,积极参加,儿子杨在道在家信中,流露出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不同见解,她认为儿子需要教育,竟然将信交给组织,希望组织上对儿子进行帮助,结果导致儿子被打为右派,关进劳教所,二十二年后才恢复自由。
  1958年6月18日上午,云南大学中文系召开批判会,拿出张若名历年思想汇报材料,断章取义,无限上纲。1924年退党之事,终于被翻出来,不仅是右派,而且是叛徒。张若名想不通,找总支书记谈话。当得知下午还要继续批斗,自由表达的权利被剥夺,人格尊严将丧失殆尽,中午,她便投河自尽了。在北京开会的杨堃,收到“张若名病重”的电报,立刻赶回来,只看到桌上摆放着一罐骨灰,家里被抄得乱七八糟。
  张若名死后,云南大学立即召开了对她的声讨大会,民盟也随即将她除名。直到改革开放,儿子杨在道从劳教所出来,得知邓颖超当年询问过母亲自杀之事,便上书邓颖超,请求她帮助为母亲平反。邓颖超很快答复,并给云南大学党委写了信,这才有那份《关于张若名同志的政治历史结论》。结论最后写道:“在1958年云南大学的‘交心’运动中,由于没有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对张若名同志施加种种压力,以致造成了张若名同志不幸溺水而死的严重后果。经复查,张若名同志一生为革命、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政治历史清楚,无重大政治历史问题。”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是人类战争历史的最大舞台,有史以来,所有的战争形式,所有的战争起因,所有的战争结果,所有的战争武器。在这百年中无不统统展现一番。从大刀长矛到原子弹,从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制度革命、皇权反复到边境冲突、领土纠纷、族群屠戮、资源掠夺、夺位争权、阶级斗争,从国破家亡、山河沦陷、种族灭绝、改朝换代、易帜投降到割弃领土、出让主权、归顺统一、革命成功,从地道战、游击战、阵地战、闪电战到恐怖分子的城市袭
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说过一句有趣的话,“最好的历史学家是最有偏见的历史学家”,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关键在于“偏见”二字。可惜的是,这二字在咱们因“人心惟危”不得不“允执厥中”的中国颇不受用。尤其是近百年“辩证唯物论”盛行并极端化,凡事都务必辩证来看、客观来说,理工思维甚嚣尘上,一分为二好似切蛋糕。藉此,文学批评遂找机会凑热闹,大肆抱团取暖,彼此捧臭脚,行文四平八稳,说话不着边际,针砭杂文
我二十岁服完兵役之后,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攻读拉丁文和希腊文,我那时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在一个古老的瑞典城市的高中教书,让学生们欣赏自己最欣赏的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诗歌和散文。1946年的春天,我正在忙于准备考拉丁文的时候,我的一个伯母把林语堂先生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的著作借给我看,我读那部书的时候简直没
曾几何时,余秋雨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无远弗届,产生了一种类似啤酒节的“狂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经理性审视,就不难发现,余秋雨的历史文化大散文也在皮袍中暗藏着“小”。文献固然不缺(有时连孤证都派上了用场),文学趣味也时时点染其间,拉开“鸟瞰”的功架,驰骋想像的野马,但只不过是撒豆成兵,虚张声势。正如钱基博评价“五四”之后的新散文,初读喜,继读疑,终读诋。通俗地说,刚开始阅读,确实有些别开生面,让人眼
2010年,菲律宾华裔诗人云鹤先生出版了他的诗集《没有猫的长巷》,收诗一百五十首,是从他五十多年来所创作的诗歌中精选出来的。虽说只遴选了一百五十首,但基本上可以展示诗人的诗歌创作全貌,同时也基本上可以代表诗人五十多年来的诗歌创作成就。如此厚重的一部诗集,以区区一篇短文来评论,颇有些勉为其难,亦难脱管窥蠡测之嫌。因此,笔者只想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谈谈个人的点滴感受。  这一百五十首诗主要选自诗人上世纪
《冰心全集》出版后,中外学者、专家陆续发现了不少未收入“全集”的作品,尤其是2004年冰心的家人将冰心全部遗物捐献给了冰心文学馆,在遗物中,发现了冰心大量的日记、笔记、书信与手稿等。冰心佚文与遗稿是冰心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乃至政治与社会研究的宝贵资料,是民族的文化财富。    一、佚文时有发现    冰心佚文的发现几乎是紧随《冰心全集》的出版而来。在长达七十九年的创作生涯中(191
我没想到熊希龄的出生年会成为问题!我在1996年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熊希龄传》第八页(2006年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所出新版的《熊希龄传》第六页)中,清楚地记载着熊希龄出生于1870年7月23日(清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二十五日)。可是最近北京香山部落的柳哲先生告诉我,已经有人将熊希龄的出生年改成了1869年。不仅一些公开出版物改了(如香港大道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民国总理熊希龄》;南开大学出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主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民主管理成为许多组织追求的理想模式。对于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实施民主治班的方式,不仅能够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民主、平等、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而且对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教师管理能力的增强也至关重要。  民主治班的现实背景  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以权威式管理为主,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权威核心,在管理中,只要树立好班主任的权威地
一    胡文辉著《现代学林点将录》(下简称《点将录》),出版前曾连载于报章,属于普及性学术著作。如今出版物海盈山积,一本煌煌六百页厚书想让人读完,非使读者自觉有益有趣莫能。《点将录》串缀诸多学人逸闻,近掌故之学;评论具一家之眼,且纵横间每见幽微,会心处可撩识者掀髯,对现代文史学术有兴趣者,甚至可为索引之用。昔人汪辟疆撰《光宣诗坛点将录》,尝自谓:是撰刊布于《甲寅》杂志之前,已将某些“肆为讥弹之词
提及袁宏道,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突出的文学成就——他是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的领袖,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徐文长传》入选《古文观止》,《西湖游记》、《满井游记》、《虎丘记》等入选大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他在佛学领域的贡献,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他由禅入净,禅净双修,于禅宗、净土宗皆有深入研究,创作的佛学著作主要有《金屑编》、《珊瑚林》(《德山尘谈》为其删节本)、《坛经删》、《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