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起点,多层次交流构建新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通过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逐步抽象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通过操作、辨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类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回顾度量面积的方法
  1. 创设情境。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知识来参观小明的新家。
  2. 情境应用,回顾方法。
  如果这里每一块墙砖的面积是1平方米,你知道这面电视背景墙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想的?(图1)
  设计意图:“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从而确定面积”是确定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也是本课内容学习的前提。本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结,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回忆并唤醒面积、面积单位及用面积单位度量等已有经验,做好新知探究的准备。
  二、任务驱动,建构新知
  1. 明确任务,独立探究。
  小明家的长方形客厅,客厅里铺满了面积是1平方米的地砖,你有办法知道客厅的面积吗?(图2)
  让学生自主思考后,教师组织反馈。
  预设一:把东西都搬掉,数出地砖的块数。
  预设二:数出一行和一列地砖的块数。
  预设三:量出客厅的长和宽,用“长×宽”计算面积。
  教师指导学生打开信封,取出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确定这个客厅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通过“教学前测”得知,30%左右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进一步访谈发现,学生对于公式的意义并不理解。在该环节中,正视学生的实际起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在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后,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相应的学习研究材料,让课堂学习活动真正在全体学生中全面展开。
  2. 多层次交流,比较方法寻找联系。
  (1)教师组织学生由浅入深,逐一反馈各种方法。
  预设:
  师:选择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一下,这个客厅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数了一下,一共有32块地砖,面积是32平方米。
  师:也就是我们只要知道了这个长方形一共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总个数,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积了。
  (板书:包含面积单位的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师:选择第二种方法的同学,你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份材料中,一列是4块,一行是8块。四八三十二,一共32块就是32平方米。
  师:选择第三种方法(测量长与宽的数据)的同学,你们的结果和他们一样吗?
  (2)生生互动,沟通方法。(展示图3)
  三种方法都能确定这个长方形客厅的面积,思考一下,方法一与二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想一想,为什么“长×宽”刚好是长方形的面积?
  预设:
  生:长8米,那么沿着长边可以摆8个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宽4米,说明可以沿着宽摆4块,其实“长×宽”就是每行的地砖数乘行数。
  设计意图: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同伴之间的思想碰撞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得恰当,可以是一种很好的鲜活的学习资源。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全班汇报,在围绕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学习成果”交流中层层推进,各个层面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表达中提高、在倾听中学习,在生生、师生的立体互动中,主动地、逐步地理解新知、接受新知。
  3. 初步应用,逐步提炼面积公式。
  (1)提出问题,把脉学情。
  我们刚才知道了小明家客厅的面积,这是小明家的整体平面图(图4),你知道他家其他区域的面积吗?
  预设一:不能,其他地方都没铺地砖。
  预设二:不能,需要长和宽的数据。
  预设三:根据客厅的面积估算其他区域的面积。
  (2)图形表征,深化理解。
  教师标上数据,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确定区域面积。
  反馈方法,多媒体配合,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意义。
  预设一:主卧的面积是12平方米,因为主卧室长是4米,沿着长边可以放4个面积单位,宽3米,沿着宽边可以放这样的3行,所以一共可以摆放12个这样的面积,就是12平方米。
  预设二:我计算了卫生间的面积,2乘2等于4平方米。因为边长是2米,那么每行可以放2个1平方米,2行就是2乘2。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解决“用哪个面积单位去摆的问题”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3)抽象概括,提炼公式。
  大家都会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了,如果我们要归纳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正方形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法”与“理”初步建立联系后,继续基于“学”的角度,从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出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确定其他区域的面积,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计算公式的意义。积累经验,建立计算公式的表象,加深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算理的理解。在积累了一定“量”的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实现面积计算公式归纳这一“质”的提高。
  三、分层拓展练习,提高应用水平
  1. 基础练习,直接应用。
  口答: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用公式计算面积(图5)。
  2. 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小明的爸爸,很喜歡种植,他在门前用篱笆围了一块边长为3米的花圃,准备种花,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图6)
  预设一:这个花圃围栏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二:这个花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逐一解决后,教师提出问题:若还是用这个围栏去围,还可以围出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的长方形?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空白表格自主完成,需记录长、宽、周长、面积数据,然后教师组织交流。
  3. 总结提炼,发现规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周长相等时,长与宽的数据越接近,图形的面积越大,即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应用中巩固新知,又让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区分周长与面积的实际意义,在联系中加深学生对图形周长和面积异同的进一步认识,学习在动态的变化中看问题,在变与不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有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二年级下学期作为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写话训练是衔接第二学段习作的重要桥梁。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写话训练呢?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来编排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整合资源,前后联系。那么写话教学是否也能围绕一个专
期刊
【编者按】插图作为课程资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中蕴含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提升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将插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呢?本期专辑围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进行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可见,借助教
期刊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有一个大亮点,就是根据年级目标,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渗透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更接近儿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是教师备课的一个良好切入点。因此,对于统编版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后练习入手,围绕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制订目标并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依“题”做预习  语文教师基本上在学习新课前都会布置
期刊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从学习者的现实主观体验和客观发展需要出发,构造出不同的活动情境以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活动主题,并以探究、服务、制作、体验、学习等活动方式逐步深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让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而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则在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期刊
2019年春节期间,我读完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寄来的清样稿《马文·柯林斯之道》。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她不是学教育的科班教师,但是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却改变了许多贫穷孩子的命运。先后两任美国总统邀請她出任教育部部长,她却毫不动心地坚守在她一手创办的西区预备学校(Westside Preparatory)。  她曾经公开宣称自己可以改变任何孩子:“给我任何一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班,给我学业不佳排名
期刊
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有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一文,即出自此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也收录了此文,题为《琥珀》。  《奇异的琥珀》一文很好地体现了其科普小品文“科学与文艺的结晶体”的创作思维与表达特色。上海特级教师高永娟在执教此文时,紧扣文本特色,通过故事“三构”,以“合理想象”“生动推测”,步步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
期刊
“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版块,里面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联系,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本文以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为例,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通过该课例分析帮助一線教师解析如何备课、磨课、想课,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一、以学定教——试问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在学习植树问题的模型前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如“一楼到四楼教室只需要上三层的楼梯”“将一根木材
期刊
除法意义的教学在低年级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知识内容,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所需掌握的一项技能。笔者认为,除法意义的学习应让学生明白算理,应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感知算理和建构模型,从而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除法。  一、实践操作,感知模型  实践操作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操作能把抽象的数学学习具体形象化,能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文字转换成趣味性和思维发散并
期刊
应用文写作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工具性等特点。 在小学的应用文写作课中要注重人的发展,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个性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探讨渠道,才能使学生有动力、有兴趣学习,才会有收获。笔者结合对留言条的写作教学实践来谈谈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  一、运用启发激趣法,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学写留言条”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
期刊
伴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推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越发清晰化,其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也越发得到教师的认可。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陌生化”理论,强调要把熟悉的东西通过巧妙地设计加工变得不熟悉,使得读者感到陌生、新鲜、奇特,从而催生新的兴趣,进而激发探究的强烈愿望。将“陌生化”理论移植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段要求、年龄特征等来对命题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