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创新与改革的时代浪潮下,声乐教育要取得更长久的发展必须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增强活力。文章通过阐述声乐教育创新模式的目的、意义,提出创新声乐教学模式的途径和策略,以期为新时期声乐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声乐教育 创新 思维 模式
一、创新声乐教育模式的目的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相对系统、稳定的策略和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事关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唱歌能力、演奏水平,更是为了顺应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专业能力。声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只有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促进师生间的默契交流、提高声乐学习的成绩。不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和局限,只是在理论皮毛上作少许改动,那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举动,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新时期的声乐教育改革为创新声乐教育模式提供了平台和机遇,摒弃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是大势所趋。
二、创新声乐教育的意义
在心理学上,人的创造能力或创新能力是对各种综合素质的概括,这种素质又涉及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即创新理念,创新理念是进行一切创新活动的源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声乐教育中树立创新理念、创新教育模式能给艺术活动带来耳目一新、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艺术产物。创新声乐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模式下的音乐教育提升了受教者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其学会在声乐中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增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和与丑恶抗争的勇气。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新模式下的教学有助于集中受教者注意力、发展智力、培养想象力。无论是进行声乐体验还是进行声乐实践都可以拓展受教者的思维空间,让人仿佛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翱翔在声乐的殿堂,自主地进行艺术创作。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效完善的声乐教学可以说还是门心理课、体育课。优美动听、积极向上的旋律对于调动受教者情趣、改善周边气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具有功不可没的效用。
三、创新声乐教学模式的途径和策略
(一)树立创造性思维。传统声乐课堂上,教师大多进行灌输式知识传授,传授的声乐理论知识也大都很乏味,甚至都有固定的套路可循。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信息,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相结合。鉴于此,教师应当重视建立和谐友好的课堂环境,引导鼓励学生树立创造性思维,摒弃以往被动模仿、消极接受的模式,自觉进行声乐体验,自主发现不足、纠正错误。教师一定不要像过去一样代替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要给予学生想象和探索的空间,在宽松的环境中慢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环节,教师的授课方针应当是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命令,多关怀、少苛责。
(二)重视个性化指导。艺术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是在于艺术可以将丰富的感情色彩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在于大众性和个体性相结合。艺术作品只有立足于生活、扎根于群众才能满足大众要求;只有性格鲜明、色彩独特才能激发大众产生心理共鸣。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一味追求整体和谐而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对整体做统一要求下对个体学生做单独引导,避免常规标准束缚学生的发展空间,扼杀学生的天资才智。这样经过教师的引领、鼓励、改正,学生的个性化空间与基本理论知识得以有效结合,为学生在声乐道路上走得更远打下基础。
(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不等于否认传统,更不是全盘抹杀传统。目前声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弊病在于没认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没有把握好借鉴的度。教师传授知识时不自觉地避开了传统民族音乐而全盘西洋化了,导致学生的演唱技巧趋于雷同,甚至在社会上人们对传统民族音乐也是避而不谈,盲目追求知名歌手的演唱技巧和舞台风格,甚至推崇西方音樂至上论。在中外交流如此密切、西方文化不断入侵的时代狂潮中如何锐意改革,把民族声乐推向世界舞台是每位声乐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高校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的摇篮,首先应当在高校中倡导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理念。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传统声乐,继承其中优秀精粹,不断完善创新,使之发扬光大。然后积极汲取世界艺术精华,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古典精粹与现代优势相结合的声乐才是扎根人民、多姿多彩的人民艺术,才是独领风骚、活力永存的经典艺术。
(四)开展多媒体教学。过去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音指导时只能靠听觉器官听到学生发音,再利用自身的语言器官模仿学生的发音来告知其不恰当之处。这种传统的发音指导具有人为性、易变性,缺乏严密性。现在的MP3、MP4、数码录音笔等媒体录音工具具有记忆力强、延续性好、储存密度高、记录时间长、记忆清晰、可反复复制的优势,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声音进行剪辑、控制和波形分析。虚幻无形、变幻莫测的声音在波形分析技术下变成可视的图形,学生音色、音高、音调的细微变化都会被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调动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一起对自己的声音变化进行改进和强化。即使走下课堂,学生也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进行声乐训练,并自主修改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开拓艺术想象空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结语
传统的声乐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基本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校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的宝库和摇篮,是教育改革的先锋。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树立创新思维,挖掘声乐教育内涵,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岩.声乐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1,(14).
[2]王绍伟,陈淑惠.“艺术教育”声乐创新教学模式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0,(03).
[3]郑顺女.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导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关键词:声乐教育 创新 思维 模式
一、创新声乐教育模式的目的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相对系统、稳定的策略和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事关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唱歌能力、演奏水平,更是为了顺应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专业能力。声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只有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促进师生间的默契交流、提高声乐学习的成绩。不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和局限,只是在理论皮毛上作少许改动,那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举动,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新时期的声乐教育改革为创新声乐教育模式提供了平台和机遇,摒弃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是大势所趋。
二、创新声乐教育的意义
在心理学上,人的创造能力或创新能力是对各种综合素质的概括,这种素质又涉及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即创新理念,创新理念是进行一切创新活动的源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声乐教育中树立创新理念、创新教育模式能给艺术活动带来耳目一新、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艺术产物。创新声乐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模式下的音乐教育提升了受教者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其学会在声乐中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增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和与丑恶抗争的勇气。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新模式下的教学有助于集中受教者注意力、发展智力、培养想象力。无论是进行声乐体验还是进行声乐实践都可以拓展受教者的思维空间,让人仿佛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翱翔在声乐的殿堂,自主地进行艺术创作。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效完善的声乐教学可以说还是门心理课、体育课。优美动听、积极向上的旋律对于调动受教者情趣、改善周边气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具有功不可没的效用。
三、创新声乐教学模式的途径和策略
(一)树立创造性思维。传统声乐课堂上,教师大多进行灌输式知识传授,传授的声乐理论知识也大都很乏味,甚至都有固定的套路可循。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信息,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相结合。鉴于此,教师应当重视建立和谐友好的课堂环境,引导鼓励学生树立创造性思维,摒弃以往被动模仿、消极接受的模式,自觉进行声乐体验,自主发现不足、纠正错误。教师一定不要像过去一样代替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要给予学生想象和探索的空间,在宽松的环境中慢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环节,教师的授课方针应当是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命令,多关怀、少苛责。
(二)重视个性化指导。艺术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是在于艺术可以将丰富的感情色彩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在于大众性和个体性相结合。艺术作品只有立足于生活、扎根于群众才能满足大众要求;只有性格鲜明、色彩独特才能激发大众产生心理共鸣。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一味追求整体和谐而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对整体做统一要求下对个体学生做单独引导,避免常规标准束缚学生的发展空间,扼杀学生的天资才智。这样经过教师的引领、鼓励、改正,学生的个性化空间与基本理论知识得以有效结合,为学生在声乐道路上走得更远打下基础。
(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不等于否认传统,更不是全盘抹杀传统。目前声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弊病在于没认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没有把握好借鉴的度。教师传授知识时不自觉地避开了传统民族音乐而全盘西洋化了,导致学生的演唱技巧趋于雷同,甚至在社会上人们对传统民族音乐也是避而不谈,盲目追求知名歌手的演唱技巧和舞台风格,甚至推崇西方音樂至上论。在中外交流如此密切、西方文化不断入侵的时代狂潮中如何锐意改革,把民族声乐推向世界舞台是每位声乐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高校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的摇篮,首先应当在高校中倡导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理念。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传统声乐,继承其中优秀精粹,不断完善创新,使之发扬光大。然后积极汲取世界艺术精华,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古典精粹与现代优势相结合的声乐才是扎根人民、多姿多彩的人民艺术,才是独领风骚、活力永存的经典艺术。
(四)开展多媒体教学。过去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音指导时只能靠听觉器官听到学生发音,再利用自身的语言器官模仿学生的发音来告知其不恰当之处。这种传统的发音指导具有人为性、易变性,缺乏严密性。现在的MP3、MP4、数码录音笔等媒体录音工具具有记忆力强、延续性好、储存密度高、记录时间长、记忆清晰、可反复复制的优势,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声音进行剪辑、控制和波形分析。虚幻无形、变幻莫测的声音在波形分析技术下变成可视的图形,学生音色、音高、音调的细微变化都会被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调动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一起对自己的声音变化进行改进和强化。即使走下课堂,学生也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进行声乐训练,并自主修改不足之处。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开拓艺术想象空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结语
传统的声乐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基本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校是培养声乐专业人才的宝库和摇篮,是教育改革的先锋。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树立创新思维,挖掘声乐教育内涵,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岩.声乐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1,(14).
[2]王绍伟,陈淑惠.“艺术教育”声乐创新教学模式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0,(03).
[3]郑顺女.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导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