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普遍比较低,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材料的兴趣和能力。而且教师和学生都片面的认为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情,学生只要能学会知识,会解决问题就可以。学生不阅读数学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理解不透彻,读不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问题,更读不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同时,部分老师对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阅读重视程度不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忽略对数学语言的培养,对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局限性
造成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还是对数学阅读认识不够深刻,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透彻。因此,加强数学阅读的培养,探索数学阅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他就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这为以后各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准确、清晰。长期的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信息,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便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育大辞典》中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而实际上,阅读还是一种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即是智力技能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数学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全面性、启发性、新颖性,还要有适当的难度。教师通过提问有趣、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关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自觉的出现阅读数学的行为。
在思考中阅读,可以使学生由机械式阅读向有意义的阅读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平行线的学习过程中“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怎样理解?“一条线不是平行线”如何理解?多提问这样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严谨性的理解,从而激发中小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兴趣。
2、以身作则,引起关注。师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否能够达到简明扼要、用词准确、条理清楚、符合逻辑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应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标准化数学语言授课的能力,通过教师数学语言的示范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并逐步引导学生领悟、理解数学语言以提升其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
3、课内课外,拓展阅读内容。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阅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课外也要让学生尽情地读。根据我国现有的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或者师生共同阅读、探索数学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已知的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之后转述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新课程的导入或结束语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数学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等,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在阅读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培養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课外阅读是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机会和实践。教师要适时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材料。总而言之,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内容,可以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表扬鼓励,及时评价。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成效作出激励性与肯定性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其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当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对巩固、强化阅读能力,产生更多的阅读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当学生出现阅读行为,并能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鼓励,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以及对学生亲切地点头等鼓励的行为,都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并激发、强化阅读动机,使学生逐渐进行自觉的阅读。而对于缺乏阅读意识不太会阅读的学生,教师要适时适当的进行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恰当的指导下,这类学生的阅读意识与阅读能力将会逐步有效地得到提升。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但是,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习惯和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提醒、督促和指导。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和训练其数学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徐燕.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5,(05):95.
[2] 盛淑祯.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 官水生.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152+154.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局限性
造成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还是对数学阅读认识不够深刻,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透彻。因此,加强数学阅读的培养,探索数学阅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他就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这为以后各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准确、清晰。长期的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信息,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便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育大辞典》中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而实际上,阅读还是一种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即是智力技能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数学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全面性、启发性、新颖性,还要有适当的难度。教师通过提问有趣、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关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自觉的出现阅读数学的行为。
在思考中阅读,可以使学生由机械式阅读向有意义的阅读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平行线的学习过程中“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怎样理解?“一条线不是平行线”如何理解?多提问这样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严谨性的理解,从而激发中小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兴趣。
2、以身作则,引起关注。师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否能够达到简明扼要、用词准确、条理清楚、符合逻辑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应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标准化数学语言授课的能力,通过教师数学语言的示范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并逐步引导学生领悟、理解数学语言以提升其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
3、课内课外,拓展阅读内容。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阅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课外也要让学生尽情地读。根据我国现有的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或者师生共同阅读、探索数学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已知的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之后转述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新课程的导入或结束语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数学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等,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在阅读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培養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课外阅读是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机会和实践。教师要适时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材料。总而言之,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内容,可以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表扬鼓励,及时评价。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成效作出激励性与肯定性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其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当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对巩固、强化阅读能力,产生更多的阅读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当学生出现阅读行为,并能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鼓励,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以及对学生亲切地点头等鼓励的行为,都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并激发、强化阅读动机,使学生逐渐进行自觉的阅读。而对于缺乏阅读意识不太会阅读的学生,教师要适时适当的进行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恰当的指导下,这类学生的阅读意识与阅读能力将会逐步有效地得到提升。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但是,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习惯和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提醒、督促和指导。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和训练其数学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徐燕.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5,(05):95.
[2] 盛淑祯.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 官水生.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