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感恩;生命成长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此,生命教育在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值此生命教育快速发展之际,为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香港教育学院于2012年1月12~14日举办了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为生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我有幸跟随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郑晓江老师远赴香港,参加了这次的盛会。这次会议汇集了众多关注生命教育的学者、专家,会上各方代表对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有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举行了多场生命教育的公开课教学。
1月13日,我有幸观摩了江西师范大学马九福博士在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展示的“大爱,让生命美丽——关于感恩的生命教育课”。这堂公开课的授课对象是该校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整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们懂得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感恩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才会显示生命的美丽,辉煌自己的生命。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导学生感受成长中家长、老师、社会各方面给予自己的关爱,并体会由他人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二是针对当下的一些现状,引导学生分析部分人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引以为戒,树立感恩意识;三是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及时感恩,从现在起珍惜学习、生活的机会,孝敬父母,勤奋学习,服务社会;四是引导学生树立逆境感恩的意识,用一颗感恩的心化解怨和悔,最终收获幸福。
一、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马老师通过一个体验活动导入课程。
每个学生分到2颗花生,在吃第一颗多味花生时,马老师没有给任何提示。当学生开始吃第二颗花生的时候,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马老师引导学生全身放松,集中注意力,轻轻地把多味花生放在手心,眼睛看着它们,然后把它们放在耳边,静静地聆听,放在鼻尖闻一下,再放在唇间,然后用舌头轻轻地舔一下,最后,用牙齿咬最细最细的一口,细细地嚼,边品味花生边思考着花生的来历:农民在春天播下了种子,每日浇水、施肥,种子拼命吸收阳光雨露和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终于,种子发芽了,它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土里,努力生长。可是,不久嫩叶上就长了虫子,农民又要忙着除虫……如此日复一日,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将花生拔出来,放到水里洗净泥土,晒干,接着由司机运到加工厂,工人用特制的调料加工后,经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装进专门设计好的包装袋中,再装进箱子里,运往超市,老师从超市购买后,又坐飞机将花生从江西带到了香港,最后才能到达同学们的嘴里。
经过马老师的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即使是一颗再普通不过的花生,它的身上也蕴含着许多人的付出与心血;联系到自身的成长,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那么不易,凝结着很多人的付出与奉献。
在学生们初步树立了感恩意识的基础上,马老师展示了两幅有关感恩意识缺失的照片(孩子嫌父母做的饭菜不可口、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以及“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视频,组织学生们开展分组讨论:什么原因导致了部分人感恩意识缺失,我们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以及马老师的引导,师生一同找出了原因:1.以自我为中心,占有型人格。他们只要别人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别人。2.感恩是由过去正向经验所引发的正向情绪。如果心里装满了负向经验,便容易引发负面情绪,如愤怒等,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感恩意识缺失。
在此基础上,马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感恩之心。要学会识别和感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即使不是大恩大德,也应心存感激,发现和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
感恩要落实到行动中,要及时,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马老师对这个难点的处理,是本节课程设计的一个高潮。马老师没有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天堂的午餐”。视频中儿子给去世的妈妈做了一顿妈妈盼望已久的午餐,却只能是送往“天堂的午餐”(妈妈不幸去世了)。儿子迟到的感恩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他们开始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表示要从小事做起,及时感恩。
与此同时,马老师又列出了10个感恩的具体行动,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不仅要感恩于心更要及时践行感恩。马老师特意强调一点,在顺境中我们固然要心怀感恩;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逆境感恩,可以化解我们的怨和悔,把我们引向幸福。
课堂临近尾声,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恩之心写在了纸形的叶子上,贴在了生命之树上。预示着:心怀感恩,我们的生命之树愈加繁茂;心怀感恩,我们的生命之树长青不衰。
课程结束后,马老师将备用的一袋花生赠送给学生。评课的时候,该校校长感慨地说:“学生们真幸福,能收到马老师的花生。”下课大约五分钟之后,这个班的两位学生重返会场,手里拿着半袋花生。他们将花生分成两份,一份留给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而另一份经全班一致同意,送给他们的校长,以此感谢校长让他们有机会上这样一堂生命教育课,感谢校长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一刻,校长的眼睛湿润了;这一刻,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一刻,生命教育课程的衡量标准被完美地诠释了——知行合一。
对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郑晓江教授指出:“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有巨大的区别。在知识性课堂,教师一般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学生们如果考卷上得了高分、甚至满分,那么,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但在生命教育的课堂,学生仅仅是知之‘多’、知之‘全’、知之‘深’、考试得高分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课期望达到的效果是使学习对象了解某种或某类优秀的生命品质之后,能够在当下及将来的生活实践中去做,去实践,真正成为自我的生命品质。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知’而不‘行’,实为不‘知’。”马老师的这堂课使学生们不仅将感恩铭记于心,更学会了及时践行感恩。
二、课堂教学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一,感恩温暖学生。
这是一堂以“感恩”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马老师用她的行动向学生们诠释了什么是感恩。这节课的开场白有些特别,由于一些无法预料的原因,当马老师到达教室的时候,发现学生们早已等候多时,初见此状,马老师的眼神中顿时流露出惊讶和心疼,本能地快步跑向学生。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自我介绍,而是为自己的迟来而道歉,为学生们的等候而道歉。道歉的背后,是感恩学生们耐心的等候,感恩学生们的理解和支持,感恩能有机会和香港的学生共同完成这堂课。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开场,但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场。话语也许不够华丽,但贵在真,真实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马老师的真情流露,既抚平了学生们那颗等待中的焦躁的心,赢得了学生们的理解与认同,也很好地诠释了本堂课的主题“感恩”——感恩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细节体现尊重。
尊重每个学生对生命的体悟。课堂上,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马老师认真倾听,并伴随着言语、眼神的交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理解、肯定、认同,并进行引导和提升。
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状态。这一理念在吃花生的体验环节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课前准备中,马老师考虑到香港学生可能会对内地的食品有些顾虑,所以买了两种花生,一种是当地的多味花生,一种是香港本地的咸干花生。在课堂上对花生进行介绍的时候,考虑到香港清淡的饮食习惯,马老师特意强调了多味花生可能有些辣。最后,在决定课堂上选择用哪种花生做体验的时候,马老师将选择权交给了学生。细节体现尊重,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同行者。
第三,意外彰显关爱。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生命个体的状态也不尽相同,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遭遇各种意外。此次课堂上,就出现了两个意外。课后看来,这两个意外恰恰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和最打动人的地方。
第一个意外出现在吃花生的体验环节。一个学生对花生过敏,不能吃花生。如果让他一个人坐在那里,看其他同学吃,这必然使他感到自己与课堂格格不入,也会打击他的积极性。马老师的做法是首先告诉这位学生,他和老师一样都没有吃花生,这番话消除了该生身上的失落感。接下来,马老师邀请这位学生和她一起讲解这颗花生从种下地到大家口中经历的各个环节,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使这个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充分参与到这个体验活动中。
另一个意外发生在视频“天堂午餐”放映之后,一名学生看过视频之后失声痛哭。见此情形,马老师一方面安排其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抚慰该生,通过言语、肢体动作对他的情绪进行及时疏导。与此同时,该班的班主任也记下了该生的情况,将在课后进一步跟踪和引导。
第四,课堂教学诠释了作为一名生命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生命教育教师应自我践行其所传授的生命体悟,做到知行合一。生命教育教师应做到身教与言教并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从而实现生命了解生命,生命尊重生命,生命关怀生命,生命影响生命,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入灵无痕的生命培育过程。
其次,生命教育教师应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每个对象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其背后的家庭文化积淀。生命教育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生命基础上的特殊的教育行动。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不要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生命信念以及价值体系为目标,促使每个学生学会判断是非、价值、态度,成为富有个性的健全的人。
最后,生命教育教师应对学生持有真实和真诚的态度,平等对待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生命教育是以情化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课程,而非以势压人、以势服人、以势驭人的课堂;在课堂中,生命教育教师要以动之以情为主线,晓之以理为基础,最终实现师生情感的对撞,实现师生对生命体悟的共同增长。
总之,马老师这堂课真正体现了生命教育的要义:引导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个性发展,扬长补短,关怀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不给任何一个学生贴负面的标签。学生在马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了对感恩知识的感知认识,并被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所感动,感动之后学生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有所感悟,将感恩内存于心,外显于行,实现了生命教育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政法学院,南昌,330022)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此,生命教育在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值此生命教育快速发展之际,为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香港教育学院于2012年1月12~14日举办了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为生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我有幸跟随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郑晓江老师远赴香港,参加了这次的盛会。这次会议汇集了众多关注生命教育的学者、专家,会上各方代表对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有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举行了多场生命教育的公开课教学。
1月13日,我有幸观摩了江西师范大学马九福博士在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展示的“大爱,让生命美丽——关于感恩的生命教育课”。这堂公开课的授课对象是该校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整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们懂得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感恩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才会显示生命的美丽,辉煌自己的生命。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导学生感受成长中家长、老师、社会各方面给予自己的关爱,并体会由他人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二是针对当下的一些现状,引导学生分析部分人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引以为戒,树立感恩意识;三是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及时感恩,从现在起珍惜学习、生活的机会,孝敬父母,勤奋学习,服务社会;四是引导学生树立逆境感恩的意识,用一颗感恩的心化解怨和悔,最终收获幸福。
一、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马老师通过一个体验活动导入课程。
每个学生分到2颗花生,在吃第一颗多味花生时,马老师没有给任何提示。当学生开始吃第二颗花生的时候,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马老师引导学生全身放松,集中注意力,轻轻地把多味花生放在手心,眼睛看着它们,然后把它们放在耳边,静静地聆听,放在鼻尖闻一下,再放在唇间,然后用舌头轻轻地舔一下,最后,用牙齿咬最细最细的一口,细细地嚼,边品味花生边思考着花生的来历:农民在春天播下了种子,每日浇水、施肥,种子拼命吸收阳光雨露和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终于,种子发芽了,它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土里,努力生长。可是,不久嫩叶上就长了虫子,农民又要忙着除虫……如此日复一日,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将花生拔出来,放到水里洗净泥土,晒干,接着由司机运到加工厂,工人用特制的调料加工后,经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装进专门设计好的包装袋中,再装进箱子里,运往超市,老师从超市购买后,又坐飞机将花生从江西带到了香港,最后才能到达同学们的嘴里。
经过马老师的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即使是一颗再普通不过的花生,它的身上也蕴含着许多人的付出与心血;联系到自身的成长,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那么不易,凝结着很多人的付出与奉献。
在学生们初步树立了感恩意识的基础上,马老师展示了两幅有关感恩意识缺失的照片(孩子嫌父母做的饭菜不可口、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以及“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视频,组织学生们开展分组讨论:什么原因导致了部分人感恩意识缺失,我们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以及马老师的引导,师生一同找出了原因:1.以自我为中心,占有型人格。他们只要别人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别人。2.感恩是由过去正向经验所引发的正向情绪。如果心里装满了负向经验,便容易引发负面情绪,如愤怒等,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感恩意识缺失。
在此基础上,马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感恩之心。要学会识别和感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即使不是大恩大德,也应心存感激,发现和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
感恩要落实到行动中,要及时,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马老师对这个难点的处理,是本节课程设计的一个高潮。马老师没有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天堂的午餐”。视频中儿子给去世的妈妈做了一顿妈妈盼望已久的午餐,却只能是送往“天堂的午餐”(妈妈不幸去世了)。儿子迟到的感恩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他们开始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表示要从小事做起,及时感恩。
与此同时,马老师又列出了10个感恩的具体行动,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不仅要感恩于心更要及时践行感恩。马老师特意强调一点,在顺境中我们固然要心怀感恩;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逆境感恩,可以化解我们的怨和悔,把我们引向幸福。
课堂临近尾声,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恩之心写在了纸形的叶子上,贴在了生命之树上。预示着:心怀感恩,我们的生命之树愈加繁茂;心怀感恩,我们的生命之树长青不衰。
课程结束后,马老师将备用的一袋花生赠送给学生。评课的时候,该校校长感慨地说:“学生们真幸福,能收到马老师的花生。”下课大约五分钟之后,这个班的两位学生重返会场,手里拿着半袋花生。他们将花生分成两份,一份留给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而另一份经全班一致同意,送给他们的校长,以此感谢校长让他们有机会上这样一堂生命教育课,感谢校长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一刻,校长的眼睛湿润了;这一刻,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一刻,生命教育课程的衡量标准被完美地诠释了——知行合一。
对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郑晓江教授指出:“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有巨大的区别。在知识性课堂,教师一般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学生们如果考卷上得了高分、甚至满分,那么,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但在生命教育的课堂,学生仅仅是知之‘多’、知之‘全’、知之‘深’、考试得高分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课期望达到的效果是使学习对象了解某种或某类优秀的生命品质之后,能够在当下及将来的生活实践中去做,去实践,真正成为自我的生命品质。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知’而不‘行’,实为不‘知’。”马老师的这堂课使学生们不仅将感恩铭记于心,更学会了及时践行感恩。
二、课堂教学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一,感恩温暖学生。
这是一堂以“感恩”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马老师用她的行动向学生们诠释了什么是感恩。这节课的开场白有些特别,由于一些无法预料的原因,当马老师到达教室的时候,发现学生们早已等候多时,初见此状,马老师的眼神中顿时流露出惊讶和心疼,本能地快步跑向学生。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自我介绍,而是为自己的迟来而道歉,为学生们的等候而道歉。道歉的背后,是感恩学生们耐心的等候,感恩学生们的理解和支持,感恩能有机会和香港的学生共同完成这堂课。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开场,但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场。话语也许不够华丽,但贵在真,真实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马老师的真情流露,既抚平了学生们那颗等待中的焦躁的心,赢得了学生们的理解与认同,也很好地诠释了本堂课的主题“感恩”——感恩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细节体现尊重。
尊重每个学生对生命的体悟。课堂上,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马老师认真倾听,并伴随着言语、眼神的交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理解、肯定、认同,并进行引导和提升。
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状态。这一理念在吃花生的体验环节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课前准备中,马老师考虑到香港学生可能会对内地的食品有些顾虑,所以买了两种花生,一种是当地的多味花生,一种是香港本地的咸干花生。在课堂上对花生进行介绍的时候,考虑到香港清淡的饮食习惯,马老师特意强调了多味花生可能有些辣。最后,在决定课堂上选择用哪种花生做体验的时候,马老师将选择权交给了学生。细节体现尊重,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同行者。
第三,意外彰显关爱。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生命个体的状态也不尽相同,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遭遇各种意外。此次课堂上,就出现了两个意外。课后看来,这两个意外恰恰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和最打动人的地方。
第一个意外出现在吃花生的体验环节。一个学生对花生过敏,不能吃花生。如果让他一个人坐在那里,看其他同学吃,这必然使他感到自己与课堂格格不入,也会打击他的积极性。马老师的做法是首先告诉这位学生,他和老师一样都没有吃花生,这番话消除了该生身上的失落感。接下来,马老师邀请这位学生和她一起讲解这颗花生从种下地到大家口中经历的各个环节,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使这个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充分参与到这个体验活动中。
另一个意外发生在视频“天堂午餐”放映之后,一名学生看过视频之后失声痛哭。见此情形,马老师一方面安排其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抚慰该生,通过言语、肢体动作对他的情绪进行及时疏导。与此同时,该班的班主任也记下了该生的情况,将在课后进一步跟踪和引导。
第四,课堂教学诠释了作为一名生命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生命教育教师应自我践行其所传授的生命体悟,做到知行合一。生命教育教师应做到身教与言教并举,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从而实现生命了解生命,生命尊重生命,生命关怀生命,生命影响生命,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入灵无痕的生命培育过程。
其次,生命教育教师应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每个对象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其背后的家庭文化积淀。生命教育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生命基础上的特殊的教育行动。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不要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生命信念以及价值体系为目标,促使每个学生学会判断是非、价值、态度,成为富有个性的健全的人。
最后,生命教育教师应对学生持有真实和真诚的态度,平等对待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生命教育是以情化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课程,而非以势压人、以势服人、以势驭人的课堂;在课堂中,生命教育教师要以动之以情为主线,晓之以理为基础,最终实现师生情感的对撞,实现师生对生命体悟的共同增长。
总之,马老师这堂课真正体现了生命教育的要义:引导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个性发展,扬长补短,关怀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不给任何一个学生贴负面的标签。学生在马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了对感恩知识的感知认识,并被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所感动,感动之后学生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有所感悟,将感恩内存于心,外显于行,实现了生命教育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政法学院,南昌,330022)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