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应该追求合作的实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通过近几年的听课、培训学习和上课的体会,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充分的理由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听他人的上课,很多老师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有小组合作学习。看到别人的课有了,自己的课没有,就显得落后。所以在很多课堂上尽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有些问题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这些需要小组合作去探讨吗?有的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或者大大超出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回答能力,根本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教师组织上和设计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很多老师都存在的共同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策略。在设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思考:(1)这节课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2)如果要用,在哪个环节进行?问题该怎么提?大概给学生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点拨、引导、提示?(3)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把个人自学、小组学习、集中教学三种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做到优势互补?(4)认真审视哪个内容学生自学,哪个内容小组学习,哪个内容进行全班集中教学?要做到设计合理,要力争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我们学校的赵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时,他把整堂课设计得很合理。开始的“直线、线段、射线”就让学生自学,学生看课件独自的去想象直线的长、直的特点。然后再通过课件进行演示,这样同学们很轻松的就掌握了这一小节的知识。在教学角的时间,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在讨论中一个一个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是一堂很成功的示范课。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充足的时间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也提得好,具有思考性,设计也很合理。但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刚刚开始,或者只有一、两个学生发言,大多数的学生根本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现象在很多的课堂中,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听了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用三个小圆片来摆两位数,看看可以摆出哪些数.接着老师组织学生用4、5、6、7……个小圆片来摆出两位数,将学生分工以后,学生开始动手。4分钟后教师就让学生回答分别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结果所有的同学都还没有完成。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会是什么效果呢?
我们应该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的时间,让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展开积极的、激烈的争论活动。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特别是那些愁眉苦脸的同学,让他们眉开眼笑,充满自信,也就是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我设计了这样一堂课:我把整个年级五个班的后进生(约50名)组织在一起上了一堂复习课,复习内容是《小数乘法》。课堂的前15分钟分小组进行,要求学生总结出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在汇报过程中和课堂练习中,他们获得了很多的掌声和赞扬、鼓励。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在其他课上很难有这样的成功感,所以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啦!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长期培训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在短期就能够实现的,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培训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从课堂中可知,学生比较多的注意自己要去表达的意思,而不重视听同学的发言,所以很多的同学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和已回答的同学的一样。这样往往会因为他们的回答而耽误时间,从而导致了上课的时间不够,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倾听也是对发言人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不能固定的使用小组长,更不能固定的使用某个发言人。要记住: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应该追求合作的实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通过近几年的听课、培训学习和上课的体会,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充分的理由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听他人的上课,很多老师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有小组合作学习。看到别人的课有了,自己的课没有,就显得落后。所以在很多课堂上尽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有些问题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这些需要小组合作去探讨吗?有的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或者大大超出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回答能力,根本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教师组织上和设计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很多老师都存在的共同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策略。在设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思考:(1)这节课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2)如果要用,在哪个环节进行?问题该怎么提?大概给学生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点拨、引导、提示?(3)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把个人自学、小组学习、集中教学三种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做到优势互补?(4)认真审视哪个内容学生自学,哪个内容小组学习,哪个内容进行全班集中教学?要做到设计合理,要力争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我们学校的赵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时,他把整堂课设计得很合理。开始的“直线、线段、射线”就让学生自学,学生看课件独自的去想象直线的长、直的特点。然后再通过课件进行演示,这样同学们很轻松的就掌握了这一小节的知识。在教学角的时间,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在讨论中一个一个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是一堂很成功的示范课。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充足的时间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也提得好,具有思考性,设计也很合理。但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刚刚开始,或者只有一、两个学生发言,大多数的学生根本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现象在很多的课堂中,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听了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用三个小圆片来摆两位数,看看可以摆出哪些数.接着老师组织学生用4、5、6、7……个小圆片来摆出两位数,将学生分工以后,学生开始动手。4分钟后教师就让学生回答分别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结果所有的同学都还没有完成。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会是什么效果呢?
我们应该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的时间,让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展开积极的、激烈的争论活动。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特别是那些愁眉苦脸的同学,让他们眉开眼笑,充满自信,也就是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我设计了这样一堂课:我把整个年级五个班的后进生(约50名)组织在一起上了一堂复习课,复习内容是《小数乘法》。课堂的前15分钟分小组进行,要求学生总结出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在汇报过程中和课堂练习中,他们获得了很多的掌声和赞扬、鼓励。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在其他课上很难有这样的成功感,所以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啦!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长期培训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在短期就能够实现的,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培训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从课堂中可知,学生比较多的注意自己要去表达的意思,而不重视听同学的发言,所以很多的同学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和已回答的同学的一样。这样往往会因为他们的回答而耽误时间,从而导致了上课的时间不够,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倾听也是对发言人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不能固定的使用小组长,更不能固定的使用某个发言人。要记住: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