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城中学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省级示范高中、省级劳模单位、省文明校、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国家级课改实验先进校。学校历史悠久,以人文见长,具有鲜明的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办学特色。
翻开运城中学校史,其前身河东书院始创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1912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1934年正式更名为“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五百年沧桑砺洗,百余年辗转嬗变,半个多世纪浴火涅槃,运城中学可谓名传华夏,誉满神州。在这片热土上,英才辈出,人文蔚起;革故鼎新,继往开来;辛亥革命,播下火种;五四运动,奋起响应。特别是1926年在省立二中开运城党建之先河,创立了中共运城支部,二中学生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等成为河东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到了1934年的省立运城中学,立校训,定校歌,近300名运中师生铭记“知耻力行”的校训,唱响“挽救民族危亡”的校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洒一腔热血,献一片赤心,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战,抗日救亡,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青春之歌,从而奠定了运城中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形成了“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运中精神风骨,体现了一代又一代运中人的奋斗与辉煌、光荣与梦想。
1926年春,由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崔锄人、组织部长王鸿钧发起,河东大地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运城支部在省立二中诞生了。是年7月,中共河东支部干事会也相继在此成立。河东党组织的建立为河东革命点亮了指路明灯,培育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为河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救亡的浪潮冲击着二中爱国师生的心灵,在大街上示威游行的二中学生义愤填膺,砸了运城当时最大的两个出售日货的百货商店,并把全部日货扔到街头,放火烧掉。1933年夏,二中学生发动了驱赶反动校长李仙舟的斗争。为了鼓励学生把爱国热情与刻苦学习结合起来,国文老师王毅然于1933年暑假在学校大门口两旁书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先,都不算好汉”;下联是“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难,人类的疾苦共相关,救国救民救世界,才是好青年”。这副楹联反映了运中师生的心声和精神风貌。
20世纪30年代,省立二中学潮不断,充满救国热情的学生接连把几任阻止学运的校长驱逐离任。1934年省立二中更名为“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具有进步思想的张国瑞先生担任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第一任校长。国难当头,张国瑞校长将“知耻力行”定为运城中学的校训,并用木刻牌匾悬挂于学校大礼堂前。与此同时,由王毅然、陈楚乔等老师命笔作词,沈植庭老师慨然应允谱曲,完成了运中校歌:“皇皇运中,历史悠长,四方学子负笈来,人文蔚起为栋梁。同学们,同学们,明理知耻,发愤图强,大家要忠勇莫彷徨,负起时代使命,挽救民族危亡。”校歌反映了在中华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刻运中师生高尚的爱国情怀。
1935年,“一二·九”运动波及全国各地,运城中学成立了“讨逆救国委员会”。在讨逆委员会的组织下,于12月16日,全校三百余人分为四个大队上街游行。回到学校后,同学们又利用寒假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一二·九”运动进一步唤起了青年及民众的觉醒,为抗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近300名运中师生铭记“知耻力行”校训,唱响“挽救民族危亡”的校歌,参军参战,抗日救亡,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青春之歌。
1938年3月,原运城中学校舍被日本侵略者焚毁,部分师生转入“中国民族革命大学二分校”,后来全部参加抗战队伍;部分师生流亡晋西乡宁组建“山西省第二联立中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返回运城,恢复“山西省运城中学”。时局动荡,校址不定,师生不稳,并于1949年中断办学。
1952年恢复建校,校址暂设运城盐池五铺。1953年经省教育厅和运城专署会议决定,重新建设新校园,校址选在运城东北角,8月份破土动工,11月份完成当年基建任务,学校由盐池边迁入新校。后经连年扩建,到1961年设备齐全、初具规模的崭新运城中学矗立在河东大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亲笔为运城中学题写了校名。
上世纪50年代,运城中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先后召开了向“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罗盛教”学习大会、学习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心得交流會、学习“英雄卓娅”座谈会等,还组织师生听赴朝慰问团的报告。经过听报告和学习,青年团员和广大同学纷纷向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了慰问信。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胡亚斌曾收到我校寄赠的绣有和平鸽的“慰问袋”并保存完整,于2018年几经周折联系到我校。现存于运中校史室的“慰问袋”,成为我校师生无比珍贵的爱国主义物证。
60年代,学校党支部和行政领导干部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活动,校园呈现出学生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多、学习勤奋刻苦、科研你追我赶、体育锻炼热火朝天的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新局面,学校教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均被评为山西省先进单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运城中学在卫启壁校长的带领下,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考成绩在省、地名列前茅,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于1980年3月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
跨入90年代,运城中学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氛围中,迎来了历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1989年李季荣同志担任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站在排头不让,抓住红旗不放”的奋斗目标。2001年张汉语同志被任命为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十年奋斗目标,完成了新校区建设,全力以赴推进学校跨入了首批省级示范高中的行列。这期间重启校训、再谱校歌、设计校徽、制作校旗,彰显了运城中学红色文化底蕴,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校训———指导人生的座右铭。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重新启用“知耻力行”校训,秉承校训,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血的教训,铭记国耻,把握今天,奋勇前行。从学校发展来看,打造“全国一流、山西顶尖的时代名校”是运中人的初心与使命;从师生个人发展来看,就是要永远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从师生个人修养来看,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正视自身的问题,自省自勉。
校歌———情系母校的丝带。1934年谱写的校歌,原曲现已遗失,2004年由山西大学庞万龙教授重新谱曲。于是,运中师生高唱校歌,明理知耻,发奋图强,人文蔚起,争为栋梁,负起时代使命,续写辉煌与梦想。
校徽———校园记忆的标志。1995年,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征集评选校徽图案,原宇民老师所设计的图案名列第一,于是运城中学有了自己的校徽,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徽。校徽中书本造型的“运中”,象征着运中学子孜孜不倦,勤学苦练,必将展翅高翔。大红色的徽章背景,是烈火,是热血,烈火炼丹心,热血铸忠魂;是旗帜,是朝阳,扛着红旗不放,向着太阳奔跑。
校旗———校园精神的化身。2005年,举校东迁,生机满眼,美丽的校园上空,飘扬起美丽校旗。旗标运中造型由健儿、书本巧妙组成,体现运中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昂扬斗志。旗面由红绿黄三大色块组成,激励运中人传承红色基因,怀揣青春梦想,沿着金光大道,走向灿烂辉煌。
2014年黄孟强同志担任运城中学校长,凝心聚力搞教学,旗帜鲜明抓質量,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升学比例节节攀升,对全市教育工作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2月,我被任命为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打造“全国一流、山西顶尖的时代名校”这一紧扣新时代要求,又切合学校初心和使命的发展定位,并通过实现“三红工程”向这一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筑牢“红色堡垒”,强基固本凝合力。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党的根基才能牢固,才会有强大战斗力。我们扎实推进学校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主题党日活动制度等。
争创“红烛先锋”,见贤思齐展风采。我们倡树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打造“生力军”,努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和管理骨干;助力“主战场”,让党员在各种课堂主战场发挥旗手作用;把牢“生命线”,创设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根基。
坚定“红心向党”,激活学校新动能。我们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育新人”。扎实开展“党建+德育”活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育人方向,将党建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使党建优势转化为德育工作的原动力。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红心向党”,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各类节日、纪念日,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厚植青少年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特别是我校在山西率先申办“钱学森实验班”,必将为学校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秉承“知耻力行”的校训,“融五育以并进,合文武而兼长”,让“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与“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运中精神,交融并生、相得益彰。值此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福祉。我们会不忘初心,开拓创新,为培养“红心向党”的卓越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我们对英雄的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初心的叩问;我们对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望我校红色基因形成和传承的光荣历史,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运城中学校长)
翻开运城中学校史,其前身河东书院始创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1912年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1934年正式更名为“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五百年沧桑砺洗,百余年辗转嬗变,半个多世纪浴火涅槃,运城中学可谓名传华夏,誉满神州。在这片热土上,英才辈出,人文蔚起;革故鼎新,继往开来;辛亥革命,播下火种;五四运动,奋起响应。特别是1926年在省立二中开运城党建之先河,创立了中共运城支部,二中学生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等成为河东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到了1934年的省立运城中学,立校训,定校歌,近300名运中师生铭记“知耻力行”的校训,唱响“挽救民族危亡”的校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洒一腔热血,献一片赤心,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战,抗日救亡,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青春之歌,从而奠定了运城中学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形成了“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运中精神风骨,体现了一代又一代运中人的奋斗与辉煌、光荣与梦想。
创建支部———红色曙光党建先声
1926年春,由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崔锄人、组织部长王鸿钧发起,河东大地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运城支部在省立二中诞生了。是年7月,中共河东支部干事会也相继在此成立。河东党组织的建立为河东革命点亮了指路明灯,培育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为河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救亡的浪潮冲击着二中爱国师生的心灵,在大街上示威游行的二中学生义愤填膺,砸了运城当时最大的两个出售日货的百货商店,并把全部日货扔到街头,放火烧掉。1933年夏,二中学生发动了驱赶反动校长李仙舟的斗争。为了鼓励学生把爱国热情与刻苦学习结合起来,国文老师王毅然于1933年暑假在学校大门口两旁书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先,都不算好汉”;下联是“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难,人类的疾苦共相关,救国救民救世界,才是好青年”。这副楹联反映了运中师生的心声和精神风貌。
确立校训———抗日救亡知耻力行
20世纪30年代,省立二中学潮不断,充满救国热情的学生接连把几任阻止学运的校长驱逐离任。1934年省立二中更名为“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具有进步思想的张国瑞先生担任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第一任校长。国难当头,张国瑞校长将“知耻力行”定为运城中学的校训,并用木刻牌匾悬挂于学校大礼堂前。与此同时,由王毅然、陈楚乔等老师命笔作词,沈植庭老师慨然应允谱曲,完成了运中校歌:“皇皇运中,历史悠长,四方学子负笈来,人文蔚起为栋梁。同学们,同学们,明理知耻,发愤图强,大家要忠勇莫彷徨,负起时代使命,挽救民族危亡。”校歌反映了在中华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刻运中师生高尚的爱国情怀。
1935年,“一二·九”运动波及全国各地,运城中学成立了“讨逆救国委员会”。在讨逆委员会的组织下,于12月16日,全校三百余人分为四个大队上街游行。回到学校后,同学们又利用寒假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一二·九”运动进一步唤起了青年及民众的觉醒,为抗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近300名运中师生铭记“知耻力行”校训,唱响“挽救民族危亡”的校歌,参军参战,抗日救亡,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青春之歌。
恢复建校———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1938年3月,原运城中学校舍被日本侵略者焚毁,部分师生转入“中国民族革命大学二分校”,后来全部参加抗战队伍;部分师生流亡晋西乡宁组建“山西省第二联立中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返回运城,恢复“山西省运城中学”。时局动荡,校址不定,师生不稳,并于1949年中断办学。
1952年恢复建校,校址暂设运城盐池五铺。1953年经省教育厅和运城专署会议决定,重新建设新校园,校址选在运城东北角,8月份破土动工,11月份完成当年基建任务,学校由盐池边迁入新校。后经连年扩建,到1961年设备齐全、初具规模的崭新运城中学矗立在河东大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亲笔为运城中学题写了校名。
上世纪50年代,运城中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先后召开了向“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罗盛教”学习大会、学习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心得交流會、学习“英雄卓娅”座谈会等,还组织师生听赴朝慰问团的报告。经过听报告和学习,青年团员和广大同学纷纷向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了慰问信。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胡亚斌曾收到我校寄赠的绣有和平鸽的“慰问袋”并保存完整,于2018年几经周折联系到我校。现存于运中校史室的“慰问袋”,成为我校师生无比珍贵的爱国主义物证。
60年代,学校党支部和行政领导干部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活动,校园呈现出学生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多、学习勤奋刻苦、科研你追我赶、体育锻炼热火朝天的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新局面,学校教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均被评为山西省先进单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运城中学在卫启壁校长的带领下,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考成绩在省、地名列前茅,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于1980年3月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
重启校训———红色文化凝心聚力
跨入90年代,运城中学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氛围中,迎来了历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1989年李季荣同志担任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站在排头不让,抓住红旗不放”的奋斗目标。2001年张汉语同志被任命为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十年奋斗目标,完成了新校区建设,全力以赴推进学校跨入了首批省级示范高中的行列。这期间重启校训、再谱校歌、设计校徽、制作校旗,彰显了运城中学红色文化底蕴,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校训———指导人生的座右铭。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重新启用“知耻力行”校训,秉承校训,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血的教训,铭记国耻,把握今天,奋勇前行。从学校发展来看,打造“全国一流、山西顶尖的时代名校”是运中人的初心与使命;从师生个人发展来看,就是要永远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从师生个人修养来看,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正视自身的问题,自省自勉。
校歌———情系母校的丝带。1934年谱写的校歌,原曲现已遗失,2004年由山西大学庞万龙教授重新谱曲。于是,运中师生高唱校歌,明理知耻,发奋图强,人文蔚起,争为栋梁,负起时代使命,续写辉煌与梦想。
校徽———校园记忆的标志。1995年,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征集评选校徽图案,原宇民老师所设计的图案名列第一,于是运城中学有了自己的校徽,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徽。校徽中书本造型的“运中”,象征着运中学子孜孜不倦,勤学苦练,必将展翅高翔。大红色的徽章背景,是烈火,是热血,烈火炼丹心,热血铸忠魂;是旗帜,是朝阳,扛着红旗不放,向着太阳奔跑。
校旗———校园精神的化身。2005年,举校东迁,生机满眼,美丽的校园上空,飘扬起美丽校旗。旗标运中造型由健儿、书本巧妙组成,体现运中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昂扬斗志。旗面由红绿黄三大色块组成,激励运中人传承红色基因,怀揣青春梦想,沿着金光大道,走向灿烂辉煌。
开拓前行———血脉永续信念如磐
2014年黄孟强同志担任运城中学校长,凝心聚力搞教学,旗帜鲜明抓質量,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升学比例节节攀升,对全市教育工作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2月,我被任命为运城中学校长,提出了打造“全国一流、山西顶尖的时代名校”这一紧扣新时代要求,又切合学校初心和使命的发展定位,并通过实现“三红工程”向这一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筑牢“红色堡垒”,强基固本凝合力。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党的根基才能牢固,才会有强大战斗力。我们扎实推进学校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主题党日活动制度等。
争创“红烛先锋”,见贤思齐展风采。我们倡树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打造“生力军”,努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和管理骨干;助力“主战场”,让党员在各种课堂主战场发挥旗手作用;把牢“生命线”,创设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根基。
坚定“红心向党”,激活学校新动能。我们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育新人”。扎实开展“党建+德育”活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育人方向,将党建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使党建优势转化为德育工作的原动力。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红心向党”,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各类节日、纪念日,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厚植青少年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特别是我校在山西率先申办“钱学森实验班”,必将为学校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秉承“知耻力行”的校训,“融五育以并进,合文武而兼长”,让“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与“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运中精神,交融并生、相得益彰。值此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福祉。我们会不忘初心,开拓创新,为培养“红心向党”的卓越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我们对英雄的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初心的叩问;我们对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望我校红色基因形成和传承的光荣历史,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运城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