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构建新的战略支点中,钦州市坚持“人才服务转型升级、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政策,搭建招才引智平台,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快集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全市人才总量快速增长、人才素质显著提升。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共有人才总量约14万人,仅2013年引进各类人才5000多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17人,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创新政策体系,打造招才引智“组合拳”
钦州市积极改革创新,构建了涵盖人才选拔、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制定《钦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认真开展人才政策评估,清理不符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政策文件,构建与国内先进地区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与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遵循市场规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等“1+4”人才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借助外力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开发研究。实施柔性引才“海鸥计划”,加快支持各类人才跨区域开展兼职咨询、项目合作,对来钦开展合作研发的博士、教授给予一定生活补贴。鼓励国家级、省级重点创新平台来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对共建平台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助。
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出台《钦州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试行办法》,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优先给予科研项目及经费扶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制定实施《领军型创业人才“520”计划》,对领军型创业人才或团队,实行“2个100、2个300”奖励政策,即一次性资助100万元以上的创业启动资金、提供100平方米以上的创业场所,给予300万元以上的创业风险投资和300万元以上的融资担保,支持他们领创的市场主体快速壮大。
二、创新引才模式,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
钦州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奋力构筑区域性人才集聚新高地。
一是开通刚性引才“绿色通道”。实施领军型创业人才“520”计划,在全区率先探索通过引进项目的办法引进领军人才,成功引进慧宝源(钦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3个新兴产业项目及其领军人才研发管理团队。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事业单位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编制发布目录,对列入目录的人才可采取直接考核、定向招聘等形式招聘,满足用人单位对紧缺人才的需求。2013年,市直事业单位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59人,其中硕士142人、博士7人、副高职称10名。
二是实施高端柔性引智计划。启动“筑巢引博”大行动,主动争取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支持,在全国率先成规模引进博士后到钦州市挂职,共从全国各地报名的46名博士后中遴选了16名博士后到钦州市经济部门、重点园区挂任副处级领导职务,挂职期满考核优秀的还将担任重要岗位领导职务。组建钦州市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从国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聘请52名教授学者为钦州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完善引智行政许可延伸办理窗口,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8项,从美国、德国、以色列、瑞典等7个国家聘请外国专家30多人次,攻克石油化工、林浆纸、医学等技术难题20多个。加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力度,2013年共招募55名,其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10名、保税港区3名,为钦州市重点园区和基层单位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2013年8月,钦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被评为广西“三支一扶”工作先进单位。
三是强化合作平台引才。围绕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保税港区等重点园区构建人才特区,探索推行“一体化”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档案封存和薪酬制度改革,努力打造北部湾人事人才改革试验区。在钦州滨海新城白石湖中央商务区投资2.78亿元建造了8.9万平方米的北部湾国际人才创业基地,打造了集创业孵化、产业转移和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科技孵化器。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石油化工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培育林浆纸、粮油加工、坭兴陶等10个市级人才小高地,累计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58人。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联合大院名校多形式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层次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2013年支持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钦州学院、灵山县骄丰化工有限公司3个单位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其中钦州学院还成功申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引进海洋专家10多名。
三、创新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发展“强磁场”
一是实施党政优秀人才海外培养工程。对“三百优才”(百名优秀年轻干部,百名优秀专业技术干部,百名优秀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的干部,有计划、分批次选派到国内外高校学习。2013年配合市委组织部继续遴选20名优秀人才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为钦州市储备高端人才。为此市财政共支付350万元。
二是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方式。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去年首次采用网上培训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10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00多人次。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自治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才1名、自治区级优秀专家2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3人。
三是完善技能人才培训政策。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扶持力度,2013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92人,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137人、高级工53人。支持钦州学院筹建北部湾大学,增设海洋学院,设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等本科专业。开展紧缺产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人才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技能竞赛等形式提升培训,贯通初中级到高级工、技师的成长通道。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成功申报2家坭兴陶技能大师工作室,拓宽人才成长渠道。
四、创新服务保障,打造人才留守“安乐谷”
一是建立预算列支、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把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2010—2013年共投入1600万元,奖励和资助各类人才合作项目和优秀高层次人才。从2013年起提高到每年2000万元,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
二是构建互通互容、相互衔接的政策机制。积极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在人才评价、户籍管理、资格认定、待遇报酬、家属子女就业安置等方面为各方人才提供普惠制、便利化的高效服务。
三是提供功能完善、人才专属的配套服务。投资建设118套人才公寓,解决高层次人才来钦开展智力服务期间的周转住房问题。对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财政每年给予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补贴。2013年共审核发放93名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补贴104.25万元。
四是完善留住人才的服务体系。市委、市人民政府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由市四家班子领导分别与全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科技专家等建立起“1+X”结对联系关系。定期开展“访企业、访人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通过采取定期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等形式,及时掌握结对人才思想动态、工作生活及创业创新等情况,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关心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创新政策体系,打造招才引智“组合拳”
钦州市积极改革创新,构建了涵盖人才选拔、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制定《钦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认真开展人才政策评估,清理不符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政策文件,构建与国内先进地区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与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遵循市场规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等“1+4”人才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借助外力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开发研究。实施柔性引才“海鸥计划”,加快支持各类人才跨区域开展兼职咨询、项目合作,对来钦开展合作研发的博士、教授给予一定生活补贴。鼓励国家级、省级重点创新平台来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对共建平台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助。
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出台《钦州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试行办法》,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优先给予科研项目及经费扶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制定实施《领军型创业人才“520”计划》,对领军型创业人才或团队,实行“2个100、2个300”奖励政策,即一次性资助100万元以上的创业启动资金、提供100平方米以上的创业场所,给予300万元以上的创业风险投资和300万元以上的融资担保,支持他们领创的市场主体快速壮大。
二、创新引才模式,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
钦州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奋力构筑区域性人才集聚新高地。
一是开通刚性引才“绿色通道”。实施领军型创业人才“520”计划,在全区率先探索通过引进项目的办法引进领军人才,成功引进慧宝源(钦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3个新兴产业项目及其领军人才研发管理团队。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事业单位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编制发布目录,对列入目录的人才可采取直接考核、定向招聘等形式招聘,满足用人单位对紧缺人才的需求。2013年,市直事业单位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59人,其中硕士142人、博士7人、副高职称10名。
二是实施高端柔性引智计划。启动“筑巢引博”大行动,主动争取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支持,在全国率先成规模引进博士后到钦州市挂职,共从全国各地报名的46名博士后中遴选了16名博士后到钦州市经济部门、重点园区挂任副处级领导职务,挂职期满考核优秀的还将担任重要岗位领导职务。组建钦州市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从国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聘请52名教授学者为钦州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完善引智行政许可延伸办理窗口,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8项,从美国、德国、以色列、瑞典等7个国家聘请外国专家30多人次,攻克石油化工、林浆纸、医学等技术难题20多个。加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力度,2013年共招募55名,其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10名、保税港区3名,为钦州市重点园区和基层单位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2013年8月,钦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被评为广西“三支一扶”工作先进单位。
三是强化合作平台引才。围绕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保税港区等重点园区构建人才特区,探索推行“一体化”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档案封存和薪酬制度改革,努力打造北部湾人事人才改革试验区。在钦州滨海新城白石湖中央商务区投资2.78亿元建造了8.9万平方米的北部湾国际人才创业基地,打造了集创业孵化、产业转移和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科技孵化器。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石油化工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建设,培育林浆纸、粮油加工、坭兴陶等10个市级人才小高地,累计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58人。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联合大院名校多形式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层次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2013年支持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钦州学院、灵山县骄丰化工有限公司3个单位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其中钦州学院还成功申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引进海洋专家10多名。
三、创新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发展“强磁场”
一是实施党政优秀人才海外培养工程。对“三百优才”(百名优秀年轻干部,百名优秀专业技术干部,百名优秀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的干部,有计划、分批次选派到国内外高校学习。2013年配合市委组织部继续遴选20名优秀人才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为钦州市储备高端人才。为此市财政共支付350万元。
二是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方式。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去年首次采用网上培训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10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00多人次。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自治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才1名、自治区级优秀专家2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3人。
三是完善技能人才培训政策。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扶持力度,2013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92人,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137人、高级工53人。支持钦州学院筹建北部湾大学,增设海洋学院,设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等本科专业。开展紧缺产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人才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技能竞赛等形式提升培训,贯通初中级到高级工、技师的成长通道。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成功申报2家坭兴陶技能大师工作室,拓宽人才成长渠道。
四、创新服务保障,打造人才留守“安乐谷”
一是建立预算列支、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把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2010—2013年共投入1600万元,奖励和资助各类人才合作项目和优秀高层次人才。从2013年起提高到每年2000万元,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
二是构建互通互容、相互衔接的政策机制。积极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在人才评价、户籍管理、资格认定、待遇报酬、家属子女就业安置等方面为各方人才提供普惠制、便利化的高效服务。
三是提供功能完善、人才专属的配套服务。投资建设118套人才公寓,解决高层次人才来钦开展智力服务期间的周转住房问题。对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财政每年给予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补贴。2013年共审核发放93名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补贴104.25万元。
四是完善留住人才的服务体系。市委、市人民政府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由市四家班子领导分别与全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科技专家等建立起“1+X”结对联系关系。定期开展“访企业、访人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通过采取定期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等形式,及时掌握结对人才思想动态、工作生活及创业创新等情况,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关心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