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西方国家把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是为西方人感恩“上帝”而设定的节日,我国也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的古训。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在孝道方面,古人堪称我们的典范,在这方面有严苛的规定,也有许多孝感天地的典故与楷模。孝道它之所以能存在上千年,说明其还是存在积极作用的。它是社会的伦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的标杆。
关键词: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现状
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素养。感恩是中华传统的人格内涵、文化积淀和内心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景仰历史人物、教育家、科学家的学生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11%,景仰影视明星的学生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82%,景仰自己父母的学生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7%,“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感恩氛围缺失,家庭教育有责任,但根源在社会。道德教育被遗忘、疏忽,家庭极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原因。孩子认为父母、祖父母的奉献理所当然,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心理。二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是感恩意识淡化的主要因素。有些学校,教师评价学生往往只看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品质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提高办学声誉,往往只抓学习和竞赛,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第三,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只关注自我,生活中欺诈现象屡见不鲜层,加之舆论引导乏力,感恩教育空洞,严重限制学生感恩能力的提升。
二、感恩教育需求
胡虹霞教授提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这一观点奠定了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从儿童成长的需要来看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感恩教育内容
(一)课程感恩教育
我们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合理利用资源,利用语文、数学等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大数据等丰富的感恩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相关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探索,
(二)基地感恩教育
利用感恩教活动基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三)节假日感恩教育
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感恩大地。
(四)节庆日感恩教育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五)纪念日感恩教育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父母、老师、同学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他们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然后通过一些具体活动,让学生推恩及恩,进而爱生命,爱社会,爱祖国,逐步使感恩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美德。
四、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有步骤的操作,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加以研究,在感恩行动研究中修正总体设计并总结提升。细言之,在课题实施的四阶段中,经过每一个感恩活动,学生总结、反思、内化,逐步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形成感恩习惯。教师通过感恩活动的设计和落实及学生实验的反馈,反思总结完善活动设计。学校在整体推进時注重过程管理,注重经验教训的积累,形成科学的整体推进策略。
(二)综合调查法
包括问卷、座谈,有目的地收集能反映学生关于感恩实际状况的资料加以研究。主要用于设计前测、后测,及学生对每个感恩活动的反馈。
(三)案例分析法
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四)文献研究法
搜集、鉴别、整理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研究归类形成对感恩的科学认识,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直接应用相关成果,寻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关键词: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现状
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素养。感恩是中华传统的人格内涵、文化积淀和内心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景仰历史人物、教育家、科学家的学生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11%,景仰影视明星的学生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82%,景仰自己父母的学生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7%,“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感恩氛围缺失,家庭教育有责任,但根源在社会。道德教育被遗忘、疏忽,家庭极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原因。孩子认为父母、祖父母的奉献理所当然,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心理。二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是感恩意识淡化的主要因素。有些学校,教师评价学生往往只看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品质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提高办学声誉,往往只抓学习和竞赛,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第三,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只关注自我,生活中欺诈现象屡见不鲜层,加之舆论引导乏力,感恩教育空洞,严重限制学生感恩能力的提升。
二、感恩教育需求
胡虹霞教授提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这一观点奠定了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从儿童成长的需要来看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感恩教育内容
(一)课程感恩教育
我们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合理利用资源,利用语文、数学等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大数据等丰富的感恩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相关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探索,
(二)基地感恩教育
利用感恩教活动基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三)节假日感恩教育
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感恩大地。
(四)节庆日感恩教育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
(五)纪念日感恩教育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父母、老师、同学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他们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然后通过一些具体活动,让学生推恩及恩,进而爱生命,爱社会,爱祖国,逐步使感恩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美德。
四、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在理论假设的引导下,有步骤的操作,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加以研究,在感恩行动研究中修正总体设计并总结提升。细言之,在课题实施的四阶段中,经过每一个感恩活动,学生总结、反思、内化,逐步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形成感恩习惯。教师通过感恩活动的设计和落实及学生实验的反馈,反思总结完善活动设计。学校在整体推进時注重过程管理,注重经验教训的积累,形成科学的整体推进策略。
(二)综合调查法
包括问卷、座谈,有目的地收集能反映学生关于感恩实际状况的资料加以研究。主要用于设计前测、后测,及学生对每个感恩活动的反馈。
(三)案例分析法
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四)文献研究法
搜集、鉴别、整理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研究归类形成对感恩的科学认识,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直接应用相关成果,寻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