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訪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一座桥梁,通过家访能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因此,开展家访工作是必要的,是其他方式不可取代的。同时,在家访中采取一定的方法会使我们的家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和谐共育;以爱育爱;教育观念;方法
说起家访,不少老师觉得家访累、家访麻烦、家访还得看家长的脸子,弄不好还得“访”出点事儿来,所以怕家访;学生觉得老师只会告状,弄不好招来家长的一顿暴打,在老师的眼里,老师简直就是一个“告密者”的角色,所以也怕老师家访;家长不知如何接待老师,认为老师上门就是要“兴师问罪”,同样怕家访。
一、家访的必要性
首先,当今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讯手段的进步割断了人们之间的互访,大院的亲情被单元门阻挡。老师的家访,能增进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亲切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感情与友谊。
其次,我们都说要爱孩子,那怎样去爱孩子?是给以物质,还是给予好的品质呢?专家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因此,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希望孩子们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体验爱,付出爱,做一个有爱心,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老师,更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要以爱育爱。而家访,是对“以爱育爱”这个教育理念的很好诠释。老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家长,走近孩子,让孩子也学会爱、学会交往、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也带动家长去学会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更好的去学习爱、感受爱,培养好的情商。
二、形式要多样
(一)登门走访,制造惊喜,创造奇迹
登门走访,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获得一种尊重感。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处在同一空间,谈论的焦点与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想动态上,这样的机会并不太多。班主任登门家访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关怀的温暖: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不辞辛苦来到家里是为了让自己及时改正缺点,督促自己进步,而且教师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有如此全面的了解,也体现了一直以来对自己的重视。
(二)校联系卡,沟通你我他
家校联系卡制度可以保持家长和教师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动向,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每次联系卡收回后,班主任可以从家长反馈的意见中及时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可以促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小小的联系卡辗转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仿佛一条感情的纽带,架起了一座家校共同关心孩子成长的桥梁。
三、方法要灵活
(一)根据不同家长对象,因人而访
1.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对溺爱型家庭,交谈时,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适当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
(二)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因材相访
1.班主任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要一分为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提出不足,使家长不放松教育,并通过家访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待学习效果较差或某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唤起家长关心学生的热情,然后与家长就事论事地指出学生工作、学习中的不当之处,提出切实的改进意见;绝对不要一味指责缺点,要善于发现闪光点。
(三)要根据不同事件背景,因事随访
1.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后而沾沾自喜时,家长也容易被学生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的子女真的具备这样的水平,而跟着子女得意忘形。这时需要教师适时给他浇浇冷水,并激励他能再接再厉。
2.当学生遇到挫折而悲观失望时,虽说失败并不可怕,但一旦一蹶不振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丧失进取心,从而无心向学,造成更糟的后果。此时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悉心呵护与鼓励。
四、沟通要讲艺术
(一)要主动预约
班主任应把家长视为教育活动的合作者,积极与家长联系,而不应出于偶然的动机或迫使家长对学生采取强硬措施而进行家访,这样会使家长害怕教师家访。进行家访尽可能与家长有预约。预约时把访问的内容、时间等告诉家长。预约家访制度形成后,并不排除一些偶然性的家访。
(二)要尊重家长
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家长。班主任通常比家长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切忌以懂得教育而自居,不愿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交流中应仔细寻找家长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不能以教训的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仍不应该忘记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更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
家访是一门艺术,运用正确的策略进行富有艺术的家访,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心希望通过班主任家访这座沟通家校之间联系的桥梁,能够达到家访促教、和谐共育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方法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和谐共育;以爱育爱;教育观念;方法
说起家访,不少老师觉得家访累、家访麻烦、家访还得看家长的脸子,弄不好还得“访”出点事儿来,所以怕家访;学生觉得老师只会告状,弄不好招来家长的一顿暴打,在老师的眼里,老师简直就是一个“告密者”的角色,所以也怕老师家访;家长不知如何接待老师,认为老师上门就是要“兴师问罪”,同样怕家访。
一、家访的必要性
首先,当今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讯手段的进步割断了人们之间的互访,大院的亲情被单元门阻挡。老师的家访,能增进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亲切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感情与友谊。
其次,我们都说要爱孩子,那怎样去爱孩子?是给以物质,还是给予好的品质呢?专家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因此,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希望孩子们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体验爱,付出爱,做一个有爱心,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老师,更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要以爱育爱。而家访,是对“以爱育爱”这个教育理念的很好诠释。老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家长,走近孩子,让孩子也学会爱、学会交往、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也带动家长去学会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更好的去学习爱、感受爱,培养好的情商。
二、形式要多样
(一)登门走访,制造惊喜,创造奇迹
登门走访,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获得一种尊重感。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处在同一空间,谈论的焦点与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想动态上,这样的机会并不太多。班主任登门家访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关怀的温暖: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不辞辛苦来到家里是为了让自己及时改正缺点,督促自己进步,而且教师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有如此全面的了解,也体现了一直以来对自己的重视。
(二)校联系卡,沟通你我他
家校联系卡制度可以保持家长和教师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动向,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每次联系卡收回后,班主任可以从家长反馈的意见中及时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可以促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小小的联系卡辗转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仿佛一条感情的纽带,架起了一座家校共同关心孩子成长的桥梁。
三、方法要灵活
(一)根据不同家长对象,因人而访
1.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对溺爱型家庭,交谈时,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适当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
(二)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因材相访
1.班主任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要一分为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提出不足,使家长不放松教育,并通过家访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待学习效果较差或某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唤起家长关心学生的热情,然后与家长就事论事地指出学生工作、学习中的不当之处,提出切实的改进意见;绝对不要一味指责缺点,要善于发现闪光点。
(三)要根据不同事件背景,因事随访
1.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后而沾沾自喜时,家长也容易被学生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的子女真的具备这样的水平,而跟着子女得意忘形。这时需要教师适时给他浇浇冷水,并激励他能再接再厉。
2.当学生遇到挫折而悲观失望时,虽说失败并不可怕,但一旦一蹶不振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丧失进取心,从而无心向学,造成更糟的后果。此时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悉心呵护与鼓励。
四、沟通要讲艺术
(一)要主动预约
班主任应把家长视为教育活动的合作者,积极与家长联系,而不应出于偶然的动机或迫使家长对学生采取强硬措施而进行家访,这样会使家长害怕教师家访。进行家访尽可能与家长有预约。预约时把访问的内容、时间等告诉家长。预约家访制度形成后,并不排除一些偶然性的家访。
(二)要尊重家长
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家长。班主任通常比家长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切忌以懂得教育而自居,不愿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交流中应仔细寻找家长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不能以教训的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仍不应该忘记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更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
家访是一门艺术,运用正确的策略进行富有艺术的家访,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心希望通过班主任家访这座沟通家校之间联系的桥梁,能够达到家访促教、和谐共育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方法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