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生物”乔布斯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出生就面临背弃,这发生在1955年2月24日,一个叫斯蒂夫·乔布斯的男婴在美国旧金山降生,他的犹太裔父母,在儿子出生不到一周,就冷峻地宣告了对他的遗弃。
  也许可以推想,这对欧战以后避难至美国的夫妇,是如何屏息倾听全欧陆的犹太人就住在死亡的隔壁,声息渐弱。对于见惯了一出生就死亡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面前,对生命抱有的希望是卑微的。
  但当这个孩子长到17岁的时候,他站在镜前,初次感受到体内锁闭的生命力,却再次意识到死亡随形而至。只是这次,他主动开口了:“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连续几天,他的答案都是“不”。
  此时的乔布斯对未来还毫无规划,他生长的只是对死亡的知觉。这一年,他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读大学一年级。只读了一个学期,因为花光养父母的积蓄,他辍学了。
  三十三年后,身为苹果公司CEO的乔布斯,出席斯坦福大学的某届毕业典礼,忆及他的十七岁,此时距离他被诊断为胰腺癌已有一年。
  如今,乔布斯的病情牵动全球人的神经,他对死亡似乎也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生命不是一个被死亡剥夺的过程,而是被死亡赋予的过程。“谨记我随时死去,这是我所知道的,来避开将要失去一切的陷阱的最好方法。”
  
  成长
  
  乔布斯从1976年创立苹果公司开始,除去中间不在位的十年,执掌苹果仍然长达25年之久。
  他声称在苹果干活,不是为了钱,领着1美元的年薪。在NeXT公司被收购时,他将所获的价值150万美元股票以最低价出售,只留下象征性的一股。
  “我们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打败竞争对手或者挣钱,我们的目标是做尽可能不平凡的事情或者更伟大的事情。”这样的口号如果不是公司的公关标语,听上去倒更像是暴君卡利古拉发出的低吼。
  1982年,长发过耳、蓄着一抹雅皮士唇髭的乔布斯创办苹果五年后,身价“一夜爆涨”至1.59亿美元,从而首次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财富的急剧膨胀并未让这个青年产生心理倾斜,他对自己的扮相滞后于身份还懵然无知。
  有人把这份对自我身份的淡然,归根于乔布斯二十一岁时的印度之旅。他慕名前往参拜印度教某圣徒,一路顺着亚穆纳河而下,到达了目的地——下游城市维伦达文时,才发现该圣徒已经去世。“说是朝圣,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走。”此后忆及这段精神之旅,乔布斯轻描淡写。
  这种自我意识的惰性,也可以理解成对外界的漠不关心。直到创立苹果前夕,乔布斯还延续着学生时代的邋遢作风。他在Atari公司工作期间,因为身上异味太重,被安排去上夜班。这个工作起来连眼皮也不抬一下的年轻人,对周遭的变化表现得似乎很无所谓。
  但不是一成不变,他的着装逐渐形成定规,黑上衣、天蓝牛仔裤和灰色运动鞋成了他的标准配置。这套加起来不到200美元的行头如果说是年轻富翁精心的自我符号化,还不如说他具有老式的美国犹太族裔传统。他们常年扣在头上的白色“南瓜皮”和听任生长的大胡子,都像是族群辨认的记号。
  
  功绩
  
  所以,“乔布斯从1975年出道到今天,干了35年——最近这三年仿佛是把35年的功力一掌击出——他用一款iPhone干掉了诺基亚,之前用iPod超越索尼,再回过身来用iPad撼动微软和英特尔。”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炜对乔布斯的见招拆招,透着一股代入的快感。
  在国内IT界,乔布斯的热烈拥趸是周鸿袆、朱骏(第九城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样的狂徒。前者以小博大地枪挑瑞星、脚踢腾讯,演绎代入的快感。后者如一块活动人形广告牌,寄希望于用老板的个人符号捆绑品牌形象。
  但是,乔布斯式的自我中心并非自我膨胀,他的老搭档斯卡利就曾说,“就算你不是老大,但至少你必须装得像一个老大才好。” 艾马尔-德维特也曾有此感觉:“采访乔布斯不是件容易事。因为他一直在努力保持强势。”
  通过“用户体验”的认识论奠基,在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线再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乔布斯所扮演的“产品经理”角色,将个人意志传达到公司的每一个末梢。
  在一手缔造了苹果神话后,乔布斯思索过自己身份的历史使命。在他看来,一家成功的公司的垄断权无非是两种交替作用的结果,要么是新产品的研发,要么是销售业务的拓展,而后者总是因为新产品的垄断而最终谢幕。“有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垄断消失了。因此公司就开始经历喧嚣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它要么继续存活下去,要么就彻底消失。”
  早在去年4月iPad初次发布,评论界就不乏唱衰的论调,认为iPad是乔布斯在苹果的“绝笔作”。但今年2010年7月的发布会上,乔布斯再次现身,亲自演绎了iPhone4,平复了外界的质疑。但眼看着“乔教主”数十年如一日板在身上的工装蓝牛仔裤腰围渐松,裤管里两根细腿在台上打飘,苹果粉丝们对乔布斯堪忧的身体状况也难免蹙眉,进而连苹果的前途也变得让人担忧。
  
  造神
  
  实际上乔布斯已成为全球“苹果教”的神。
  1971年,美国大部分高校正在爆发着激烈的校园运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内,催泪瓦斯弥漫着整个校园,暴乱的学生们四下逃窜。不过,在一块草坪的树荫底下,一个长头发、大胡子、身穿蓝色牛仔裤的年轻人冷眼观望着这一切,并对身边同样外表邋遢窘迫的朋友史蒂夫·沃兹尼克不屑地说道:“我们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说这话的人正是史蒂夫·乔布斯,那时没有人知道,这个长头发的嬉皮士,日后竟塑造了整个人类的数字生活。他出生于1950年代的美国婴儿潮,青少年时期正值“新左派”运动和“反主流文化”正在成为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主要政治和文化特征。
  “新左派”追求的是更为平等的社会秩序,而嬉皮士则玩世不恭,不愿受到任何拘束,这两股思潮汇集到一起,就是年轻乔布斯的价值源泉。他也想打破旧世界的陈规,建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这是乔布斯最为出名的箴言,从中不难看出他的理想主义色彩,而这层理想主义在他年轻时就已形成。他本身是一个私生子,中学时他就知道自己的不幸身份,这导致了他内心恐惧并意志力惊人,11岁时,就已能说服养父母搬家,只因为他不喜欢当时的居住环境。在报考大学时,他又能说服养父母,不惜拿出大量金钱,以供其去学费昂贵的里德学院读书。
  从没有办不到的事,这让乔布斯养成了心高气傲的脾气,而被抛弃的事实,又让他感到无助,所以他内心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嘲弄,而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特殊环境,令他开启了理想。
  在这三重因素影响下,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正是他的狠劲,以至于他在管理公司时,总是显得强权、刻薄、蛮横和震撼。他总是辱骂员工是“蠢蛋”,就是要让员工怕他,他会不顾一切赶走胆敢挡他道的人,就算是吉尔·阿米里奥这样对他有恩、让他得以重回苹果的人,他也能痛下狠手。
  因为,他要掌控一切。新媒体专家魏武挥说,乔布斯就是崇拜马克思、毛泽东、斯大林,这一点尽管目前还无从考证,但毫无疑问,乔布斯对于强权的迷恋,也已是有目共睹,就算到了今年1月,他的身体再次恶化陷入病危,苹果仍然没有安排他的接班人。
  
  独裁
  
  从某种程度上说,乔布斯就是一个独裁者。事实上,他与阿道夫·希特勒就有种种相似之处。
  两人都喜欢吃素,都喜欢过简朴生活,乔布斯常年穿着他的李维斯牛仔裤,希特勒的白色衬衣经常打着补丁,两人又都极其擅长在公众面前激情演讲,都能掌控大众欲望,都对“美”极其有研究,希特勒在欧洲油画的鉴赏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乔布斯更不用说,对“美”的理解几乎与生俱来。
  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下属对自己保持绝对的忠诚,并且都很完美主义。
  幸好乔布斯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他的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而19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风潮开始在硅谷出现,如此乔布斯的精力自然完全投放到IT 世界中。
  但这并不影响他按照自己方式,来构造世界的蓝图,反而他的坚持,从一开始就让苹果有一种超越平凡的魅力。他顽固坚持设计唯美,以及用户体验至上,就算他们家要购买一台新洗衣机,他也会召集全家人,从耗水量、清洁剂用量、洗涤时间是一小时还是一个半小时、洗衣速度、对衣服的损耗、洗衣是否只需用四分之一的水等疑难问题展开研讨。
  整个过程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到最后选择洗衣机的问题,竟然变成了产品的设计话题。但乔布斯却很享受欢这种讨论过程,这种“变态心理”也被他带进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中。
  所以,不难理解苹果的产品为何总是如此精致,这是一种“独裁”才能达到的效果。然而这种精益求精的精英意识,在1980年代却并不是最有效的,当时,个人计算机乃至其他IT产品,都在走向大众市场。
  人们此时对于标准和规模的追求,远远胜过了个性和精致。因此,就算乔布斯在1985年没有被迫离开苹果,他依然无法同代表了大众意识和规模经济的微软相抗衡。
  乔布斯成为“神”,是因为金融危机到来,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为金融危机,两房破产、雷曼兄弟破产、通用也申请破产重组,这些传统大公司的权威被打跨了,美国人自己也在思考,价廉物美的消费主义是否真的对整个社会有利。这样的社会背景,人们开始寻找精品和新权威的过程。
  此时,乔布斯的顽固反而赢得了大众崇拜,苹果坚持的精品策略,又让人们觉得苹果的产品不会贬值,就算价格昂贵,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抛弃。就这样,金融危机后,从纽约、伦敦、巴黎、悉尼、香港、首尔到东京,全世界都在为一个电子产品——iPhone而排队,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从那时起,乔布斯就成为全球大众顶礼膜拜的权威,所以就算三分之二的人根本不知道iPad 用途,这个平板产品上市两个月就能卖出200万台。
其他文献
张守义从朝鲜逃回大连后,老家安徽的政府官员那边多次打电话,说媒体要采访他,希望他赶紧回家。  5月24日,28岁的他坐在被朝鲜人洗劫一空的辽丹渔23536号边上告诉记者,他明天就走,先回安徽,然后去新疆同妻子和两个孩子团聚。当渔民挣钱比原先在工厂多,但太危险了,他决定改行。  5月21日凌晨,三条被朝鲜扣押了13天的中国渔船,辽丹渔23979号、辽丹渔23528号、辽丹渔23536号驶入大连金州的
几片庞大的积雨云覆盖着上坝村。晴朗的天气,突然变得阴郁。  雨水很快来临,敲打着遍野的深绿甘蔗,劈啪作响。何有添急匆匆地从甘蔗地里跑出来,朝大约30米处的房舍奔去。深色的褂子,摩擦着长长的甘蔗叶子。  几小时前,他给200多公里之外的广州打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在电话里,何有添和陈商量着今年下半年的试验安排。  何有添,57岁,上坝村村委会主任。这个村子隶属于
作为被筹委会称作的“第三间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创始之初,就肩负着成为世界级一流大学的使命。二十年过去,它不负众望。它是如何做到的?    回顾读过的三所大学,肖颐最怀念她在香港度过的那一年时光。之前她在南京大学念物理,主攻凝聚态方向,2006年大三下学期,她申请了香港科技大学的交换生名额。按照当年的排名,科大并非香港最好的学校,以肖颐的成绩她可以任意选择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相比后两所大学的悠
在广州,出现了一批敢于“说”,敢于表达的少年。他们关注的话题,已超越了读书和就业,而是对城市的公共事务直接发表意见。他们的方式简单而直接,快乐而有创意。不但鼓舞了更多同龄人,也促使城市的管理者们更新观念,学习新的价值,重建简易、有效、节约的管理模式。  他们是年轻的广州人,更是年轻的中国人,他们今天的公民行动,影响着中国明天的发展路向。少年强,未来才有希望。
胃口不好时,就想喝粥。  一杯米兑上七杯左右的清水,大火煮滚后转文火,再熬一会儿,怕它焦底,不时就回到炉前,手持木勺,轻轻搅拌,待锅中粥汤已熬至 “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趁热盛上一碗,稳稳地合捧在两只手心里,嘴就着碗缘,细细啜上一小口。  这新煮的粥乍入口,味似嫌平淡,再一尝,方觉平淡中自有甘甜,还有股幽然的米香。喝完这一口,紧跟着才夹上一小块荫瓜或腌萝卜,再啜一口粥,原本郁结的胃口慢慢地打开了,
翻开《无知之书》的29页,我们将在那篇仅有七行的《诗人》中,看到此书作者浪子的一幅自画像。  此篇诗作的写作时间,当为2004年的一个秋日,那时,诗人“隐居在广州大道北一个叫圣地的地方”。彼时,漂泊在异乡的诗人,仿佛美籍犹太裔作家辛格笔下的那个隐居在一条市场街的阁楼上醉心于斯宾诺莎研究的老博士一样,栖身于“圣地”的“农贸市场的楼上,这些年/埋首于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和星辰间/寻觅记忆里散佚的碎片。”如
在这场智能手机革命的盛宴里,苹果并不是唯一的赢家;Google携Android系统让众多衰退的手机厂商重新看到了活路。Android是如何威胁到苹果的?    安迪·鲁宾(Andy Rubin)在等待突如其来的好运。  那是2009年1月,三年前Google收购了他的公司,还有Android这个新生儿——他创造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可以让用户上网冲浪、收发邮件、听音乐及安装新应用。那时,他曾希望背靠
黑暗里面,可以有很多活动。这些活动或者在体验馆主馆旁的一个房间进行;还可以安排“到会”,就是将参与团体所提供的场地变身为“黑房”。但无论在哪里,这些活动都希望参与者在黑暗里体验一个全新的感官世界,从一个我们平时没有发现的角度去体会生活。比如“黑暗中约会”,是名副其实的“blind dating”;黑暗中的品酒会等等。没有以貌取人的先入为主,完全是靠聆听。在这些活动中,视障导赏员担当了工作人员,更重
慈善是做人  南都周刊:你对音乐方向有什么规划吗?  李宇春:其实并没有太给自己规划一定要怎么样。就是感受,一定要感受,如果没感受怎么能写得出来?  南都周刊:玉米这么多,听到的赞美会很多?  李宇春:我不太会细想一些赞美,听到我就会谢谢。包括朋友,我就会说喜欢就好。  南都周刊:那些赞美会不会超出你自己的设想?  李宇春:如果一些赞美的点,或者是客观评价的点,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我就会去思考,别
8月6日,身披五枚金牌的李永波跳到镜头面前,就在那一刹那,掌声响起,羽毛球馆骚动起来,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开始迅速在心里计算中国队在奖牌榜上的位置——如果今年奥运没有发生“女双让球事件”,这应该是一个让中国球迷热血沸腾的场景,但这个场景现在变得有点五味杂陈。  7月31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组合于洋和王晓理不敌韩国组合,由于双方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