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专人访谈等手段分析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失信行为表现、对待不诚信行为的态度、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当前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等。提出新媒体下的诚信教育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环境营造和管理评价体系上的对策优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
大学生诚信教育[1]是以形成诚实守信思想认知,养成诚实守信行为习惯为目的的道德教育。这是一项与时俱进,常做常新的工程。特别是在“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新媒体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和互动性传播特点和优势功能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新媒体辐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同时良好的新媒体环境依靠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成果体现,两者交互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构建好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笔者选取某省属高校作为案例。调查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学生。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分析数据的同时,便于学生自纠自查。共有350名在校学生参与答题。其中大一学生131人,大二学生61人,大三学生45人,大四学生113人。文科110人,工科215人,其他25人。调查学生认为新媒体环境下身边存在的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不经核实散布失信言论、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造假等,且38.3%的同学承认其有上述行为。针对新闻媒体披露的学位论文抄袭、无意识转发失信言论、日常考试作弊的行为,22.9%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近半数学生认为产生失信现象的原因是个人利益的驱使。针对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情况,48.6%的同学表示还可以,8.6%认为较差,认为教育手段过于单一,集中在批评教育、舆论引导,1.1%的学生甚至表示对当前的诚信教育有抵触情绪。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主要浏览的内容为休闲娱乐、政治经济、专业相关类,比例分别为40.6%、35.7%、32.9%。15.4%的同学承认新媒体对其诚信行为有负面影响。
第二步,笔者针对7名教师开展专人访谈,其中4人为专职辅导员,3人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受访者均表示新媒体环境为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态为动态,集文本、图画、声音于一体,可以更及时、更大量、更高效的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原来的教师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老师的信息优势得到弱化,老师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其次,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公平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网络环境鱼龙混杂极易给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学生在网络匿名环境下,凭借好玩、好奇的心理或利益的驱使极易做出一些不负责任,违反诚信的事。还有老师表示诚信教育应形成学校、家长、社会教育合力。家长关心学生在校情况,担心学生沉迷网络,但苦于缺少途径;学校网站以宣传本校学生工作为主,对学生吸引力较差,宣传职能大于教育作用;社会机构或企业网站、平台以下达通知为主,教育效果不明显。一些老师提出自己知识储备不足或知识结构单一,需要加强学习,以便及时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有老师表示自己新媒体技能缺乏或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的主动意识不强,导致现有的一些微博、微信平台或流于形式,或单纯的成为下达通知的工具。
综上分析,教师和学生都肯定新媒体环境对于诚信教育的意义,但也承认其在教育理念、运用途径、内容优化、管理监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革新。
二、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创新
首先,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主动有为的理念,及时洞察青年对涉及诚信问题的热点事件的关注及期盼并给予及时回应。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师要创新理念,认真研究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及技术特征,主动占领运用新媒体做为教育工作的阵地,敏锐洞察涉及诚信的社会热点事件,收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及时给予回应和引导。天津发生“8·12”爆炸事件后,青年学生关心事故现场救援情况,在灾难面前希望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然而确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谣言,制造恐慌,甚至诈骗善良人们的钱财。而我们有些学生辨别能力差或无意识转发,无形之中为不法分子利用,这时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找准教育时机,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辨别是非,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传播诚信价值。
其次,优化新媒体平台的互助学习和服务功能,用实惠举措渗透诚信理念和行动。新媒体是一种双向交流技术,要求教育者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问题运用不同而方法;根据思想问题的不同成因采取相应对策;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3];适当的将教育内容数字化,图像化,变传统说教为图文并茂,声相交融,淡化角色意识,考虑受教育者内心需要,实现隐形教育。只有广大青年切实的体会到新媒体带来的实惠、有料、有趣,才能增加对新媒体诚信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感,进而了解失信行为的不良后果,将诚信行为落在实处。
再次,在树立诚信模范的同时挖掘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引导、示范、牵引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诚信模范的评选、宣传工作,发现一批求真务实、感召力强、弘扬时代精神的模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同时要注意发掘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高,话语体系独特,群众基础好的“意见领袖”,并提供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发言,让传递正能量的主流政策声音能及时的传达给广大同学,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让学生本身也成为诚信教育的参与者,使得他们的个体价值得以体现。
最后,建议构建包括高校、政府、新媒体应用商、社会征信机构在内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是单靠高校就可以达成的。大学生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有利于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高校应抓好新生开学、学生毕业等关键时期,通告涉及诚信的重大问题的经验教训,取得家长认同,搭建便于家长参与发言的新媒体平台,使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的同时,宣传学校的诚信教育举措。高校需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运用商的合作,开发研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及内容,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收到适时多样可接受的诚信教育。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社会征信机构的合作,完善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实现诚信记录的实时查询,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醒、警示相关责任人失信必将付出代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梅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J].2014(5):110-115.
[2]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赵敏.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
大学生诚信教育[1]是以形成诚实守信思想认知,养成诚实守信行为习惯为目的的道德教育。这是一项与时俱进,常做常新的工程。特别是在“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新媒体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和互动性传播特点和优势功能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新媒体辐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同时良好的新媒体环境依靠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成果体现,两者交互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构建好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笔者选取某省属高校作为案例。调查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学生。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分析数据的同时,便于学生自纠自查。共有350名在校学生参与答题。其中大一学生131人,大二学生61人,大三学生45人,大四学生113人。文科110人,工科215人,其他25人。调查学生认为新媒体环境下身边存在的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不经核实散布失信言论、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造假等,且38.3%的同学承认其有上述行为。针对新闻媒体披露的学位论文抄袭、无意识转发失信言论、日常考试作弊的行为,22.9%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近半数学生认为产生失信现象的原因是个人利益的驱使。针对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情况,48.6%的同学表示还可以,8.6%认为较差,认为教育手段过于单一,集中在批评教育、舆论引导,1.1%的学生甚至表示对当前的诚信教育有抵触情绪。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主要浏览的内容为休闲娱乐、政治经济、专业相关类,比例分别为40.6%、35.7%、32.9%。15.4%的同学承认新媒体对其诚信行为有负面影响。
第二步,笔者针对7名教师开展专人访谈,其中4人为专职辅导员,3人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受访者均表示新媒体环境为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态为动态,集文本、图画、声音于一体,可以更及时、更大量、更高效的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原来的教师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老师的信息优势得到弱化,老师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其次,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公平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网络环境鱼龙混杂极易给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学生在网络匿名环境下,凭借好玩、好奇的心理或利益的驱使极易做出一些不负责任,违反诚信的事。还有老师表示诚信教育应形成学校、家长、社会教育合力。家长关心学生在校情况,担心学生沉迷网络,但苦于缺少途径;学校网站以宣传本校学生工作为主,对学生吸引力较差,宣传职能大于教育作用;社会机构或企业网站、平台以下达通知为主,教育效果不明显。一些老师提出自己知识储备不足或知识结构单一,需要加强学习,以便及时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有老师表示自己新媒体技能缺乏或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的主动意识不强,导致现有的一些微博、微信平台或流于形式,或单纯的成为下达通知的工具。
综上分析,教师和学生都肯定新媒体环境对于诚信教育的意义,但也承认其在教育理念、运用途径、内容优化、管理监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革新。
二、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创新
首先,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主动有为的理念,及时洞察青年对涉及诚信问题的热点事件的关注及期盼并给予及时回应。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师要创新理念,认真研究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及技术特征,主动占领运用新媒体做为教育工作的阵地,敏锐洞察涉及诚信的社会热点事件,收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及时给予回应和引导。天津发生“8·12”爆炸事件后,青年学生关心事故现场救援情况,在灾难面前希望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然而确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谣言,制造恐慌,甚至诈骗善良人们的钱财。而我们有些学生辨别能力差或无意识转发,无形之中为不法分子利用,这时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找准教育时机,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辨别是非,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传播诚信价值。
其次,优化新媒体平台的互助学习和服务功能,用实惠举措渗透诚信理念和行动。新媒体是一种双向交流技术,要求教育者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问题运用不同而方法;根据思想问题的不同成因采取相应对策;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3];适当的将教育内容数字化,图像化,变传统说教为图文并茂,声相交融,淡化角色意识,考虑受教育者内心需要,实现隐形教育。只有广大青年切实的体会到新媒体带来的实惠、有料、有趣,才能增加对新媒体诚信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感,进而了解失信行为的不良后果,将诚信行为落在实处。
再次,在树立诚信模范的同时挖掘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引导、示范、牵引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诚信模范的评选、宣传工作,发现一批求真务实、感召力强、弘扬时代精神的模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同时要注意发掘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高,话语体系独特,群众基础好的“意见领袖”,并提供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发言,让传递正能量的主流政策声音能及时的传达给广大同学,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让学生本身也成为诚信教育的参与者,使得他们的个体价值得以体现。
最后,建议构建包括高校、政府、新媒体应用商、社会征信机构在内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是单靠高校就可以达成的。大学生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有利于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高校应抓好新生开学、学生毕业等关键时期,通告涉及诚信的重大问题的经验教训,取得家长认同,搭建便于家长参与发言的新媒体平台,使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的同时,宣传学校的诚信教育举措。高校需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运用商的合作,开发研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及内容,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收到适时多样可接受的诚信教育。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社会征信机构的合作,完善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实现诚信记录的实时查询,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醒、警示相关责任人失信必将付出代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梅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J].2014(5):110-115.
[2]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赵敏.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