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有83个革命老区县(市、区),在这方红色热土,革命精神赓续传承,革命老区人民自强不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然而,大多革命老区处于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是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短板。
为了加速革命老区“蝶变”,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四川省出台多项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举措,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革命老区正乘势而上,着力抓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工作,走出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子。
赓续“革命基因” 打造“红色品牌”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近20个月、途经近70个县,伟大长征精神是激励巴蜀儿女奋勇向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庆前夕,在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大渡河畔,唱红歌、上党课、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众多游客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涵养家国情怀。
“游客們身着红军服体验重走长征路后,来我们这里吃‘红军餐’。生意火爆的时候,每天营业额能破万元,红色文化真的带火了乡村旅游!”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旁的一家客栈内,老板陈燕见证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如今,安顺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了开展党性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的热门打卡地,以安顺场红色旅游为中心的县域旅游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石棉县接待游客2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68亿元。
近年来,在革命老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下,各地“红色景点”的宾馆、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设施不断完善,提升了景区吸引力,也给游客提供了满意的旅游体验,“旅游+”多业态融合效益显著,革命老区的“红色品牌”也越打越响。
达州市大竹县杨通乡依托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确立“红色立乡、产业兴乡”发展理念,讲好杨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庙寨接待参观学习1500余人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拥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绿色名片的泸州市古蔺县黄荆镇,利用红军树、四渡赤水第一峰、雷打山战斗遗址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做强农文旅融合品牌,托起了产业发展。
背靠绿水青山,深挖红色资源,将丰富的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以“红色引擎”推动项目建设,“红色品牌”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红色课堂”提升党性修养,通过深耕文旅融合、擦亮“红色品牌”,四川革命老区纷纷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培育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
专家送智上门 推动高质量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革命老区发展活力,离不开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发展基础,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革命老区面前的重要课题。
巴中市平昌县充分挖掘巴达铁路、60余万亩青花椒和茶叶、江口醇和小角楼两朵川酒“小金花”等资源优势,探索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新路子,把产业做优、品牌做强、市场做大,为巴中建设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贡献力量。相关部门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理念,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下大力气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营商环境,切实把营商创业“软实力”做成“硬招牌”,用更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幼树肥水以氮肥为主,采取量少次多的办法……”9月7日,在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双桥村龙背梁柑橘文化产业园基地,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汪志辉站在一棵柑橘幼树旁仔细地讲解管理技术,并针对种植基地业主、村民提出的柑橘种植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去年我们种的柑橘被霜打死不少,听了汪院长的解答才知道挂膜保护的方法。”业主饶桂蓉受益匪浅。一旁的关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敏感激地说:“太感谢区科协组织的这场活动了,真正为群众办好了实事,没有走过场,实打实为我们送来了技术。”
恩阳区科协党组书记冯森介绍,恩阳区委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开门问计活动,收集到群众提出的果蔬种植技术等培训的意见建议,便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共同开展以“科学普及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送技下乡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早在今年5月,作为原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首府的巴中市就迎来了由38名四川省高层次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为该市地域内的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及市级有关单位在乡村振兴、医疗卫生、文旅康养等方面,提供智力帮助和支持。
“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是专家人才的使命担当。”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专家们带着技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学习党史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解决困扰革命老区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下一步,省人社厅将汇聚更多优秀人才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贡献专家力量。
锻造“为革命老区办实事”的招牌
作为抓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好地为革命老区群众办实事是检验党史学习效果的“试金石”。
“服务群众,不能只等着问题找上门,要时刻想着主动出击,走出办公室,走进每家每户,才能发现平时看不到的问题,才会想到破解之策!”在南充市营山县,党政班子牵头,乡村干部齐动,怀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满腔热情,干部纷纷下沉到所联系的村组,精准对标群众需求,开展解难纾困办实事活动。仪陇县积极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行动,推动党员家庭亮身份、争先锋、当示范。从4月活动启动以来,30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楼栋院舍、企业一线,“敲开一户家门,解决一个难题”,深受群众好评。
随着农村党员干部“观看电影学党史 服务群众办实事”观影活动启动,宜宾市长宁县“千场红色电影进基层”活动拉开序幕。到今年12月,长宁将在全县140个村放映1260场红色电影,陆续推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等红色电影,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的热情。
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四川省立足“红色根脉”,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健全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扶持机制,促进革命老区实体经济发展,精准着力推进革命老区建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
围绕制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优势产业培育、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弘扬传承、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领域和资金、土地、人才、科技等关键环节,省发改委着眼群众反映集中、带有共性、发展迫切的痛点难点问题,梳理70余项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事项,研究提出200多个“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民生项目,逐一形成问题清单,落实到事、到人、到位,为破解革命老区发展难题凝聚合力、坚定信心、找准方向。
目前,省发改委已研究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支持措施22条,让革命老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革命老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责编/余娜)
为了加速革命老区“蝶变”,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四川省出台多项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举措,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革命老区正乘势而上,着力抓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工作,走出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子。
赓续“革命基因” 打造“红色品牌”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近20个月、途经近70个县,伟大长征精神是激励巴蜀儿女奋勇向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庆前夕,在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大渡河畔,唱红歌、上党课、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众多游客来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涵养家国情怀。
“游客們身着红军服体验重走长征路后,来我们这里吃‘红军餐’。生意火爆的时候,每天营业额能破万元,红色文化真的带火了乡村旅游!”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旁的一家客栈内,老板陈燕见证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如今,安顺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了开展党性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的热门打卡地,以安顺场红色旅游为中心的县域旅游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石棉县接待游客2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68亿元。
近年来,在革命老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下,各地“红色景点”的宾馆、酒店、民宿等旅游接待设施不断完善,提升了景区吸引力,也给游客提供了满意的旅游体验,“旅游+”多业态融合效益显著,革命老区的“红色品牌”也越打越响。
达州市大竹县杨通乡依托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确立“红色立乡、产业兴乡”发展理念,讲好杨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庙寨接待参观学习1500余人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拥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绿色名片的泸州市古蔺县黄荆镇,利用红军树、四渡赤水第一峰、雷打山战斗遗址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做强农文旅融合品牌,托起了产业发展。
背靠绿水青山,深挖红色资源,将丰富的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以“红色引擎”推动项目建设,“红色品牌”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红色课堂”提升党性修养,通过深耕文旅融合、擦亮“红色品牌”,四川革命老区纷纷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培育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
专家送智上门 推动高质量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革命老区发展活力,离不开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发展基础,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革命老区面前的重要课题。
巴中市平昌县充分挖掘巴达铁路、60余万亩青花椒和茶叶、江口醇和小角楼两朵川酒“小金花”等资源优势,探索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新路子,把产业做优、品牌做强、市场做大,为巴中建设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贡献力量。相关部门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理念,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下大力气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营商环境,切实把营商创业“软实力”做成“硬招牌”,用更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幼树肥水以氮肥为主,采取量少次多的办法……”9月7日,在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双桥村龙背梁柑橘文化产业园基地,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汪志辉站在一棵柑橘幼树旁仔细地讲解管理技术,并针对种植基地业主、村民提出的柑橘种植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答。
“去年我们种的柑橘被霜打死不少,听了汪院长的解答才知道挂膜保护的方法。”业主饶桂蓉受益匪浅。一旁的关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敏感激地说:“太感谢区科协组织的这场活动了,真正为群众办好了实事,没有走过场,实打实为我们送来了技术。”
恩阳区科协党组书记冯森介绍,恩阳区委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开门问计活动,收集到群众提出的果蔬种植技术等培训的意见建议,便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共同开展以“科学普及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送技下乡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早在今年5月,作为原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首府的巴中市就迎来了由38名四川省高层次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为该市地域内的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及市级有关单位在乡村振兴、医疗卫生、文旅康养等方面,提供智力帮助和支持。
“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是专家人才的使命担当。”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专家们带着技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学习党史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解决困扰革命老区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下一步,省人社厅将汇聚更多优秀人才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贡献专家力量。
锻造“为革命老区办实事”的招牌
作为抓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好地为革命老区群众办实事是检验党史学习效果的“试金石”。
“服务群众,不能只等着问题找上门,要时刻想着主动出击,走出办公室,走进每家每户,才能发现平时看不到的问题,才会想到破解之策!”在南充市营山县,党政班子牵头,乡村干部齐动,怀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满腔热情,干部纷纷下沉到所联系的村组,精准对标群众需求,开展解难纾困办实事活动。仪陇县积极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行动,推动党员家庭亮身份、争先锋、当示范。从4月活动启动以来,30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楼栋院舍、企业一线,“敲开一户家门,解决一个难题”,深受群众好评。
随着农村党员干部“观看电影学党史 服务群众办实事”观影活动启动,宜宾市长宁县“千场红色电影进基层”活动拉开序幕。到今年12月,长宁将在全县140个村放映1260场红色电影,陆续推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等红色电影,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的热情。
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四川省立足“红色根脉”,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健全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扶持机制,促进革命老区实体经济发展,精准着力推进革命老区建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
围绕制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优势产业培育、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弘扬传承、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领域和资金、土地、人才、科技等关键环节,省发改委着眼群众反映集中、带有共性、发展迫切的痛点难点问题,梳理70余项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事项,研究提出200多个“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民生项目,逐一形成问题清单,落实到事、到人、到位,为破解革命老区发展难题凝聚合力、坚定信心、找准方向。
目前,省发改委已研究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支持措施22条,让革命老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革命老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责编/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