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注重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构建起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师 素质教育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根据教育局和联合校的具体要求,振兴办事处各小学着眼孩子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积极落实办学规范,努力践行“三个还给”。但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想完成不变的教学任务,教学效率的提高便成为一种需要和必然。
  但高效课堂的构建却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大工程,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技能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理念有新转变
  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不能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依然十分情愿地沉浸在“成绩=时间 汗水”的公式中。思想决定着行动,在这种旧的思想的支配下,这些教师在行动上必然对改革消极抵制。
  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和教育形势都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视野已经不低于教师甚至高于教师;学生的信息来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的信息总量也超过了老师;再者,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内部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所以,我们不可能再以知识权威的角色来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因此,面对教育的改革大潮,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来接受,及时刷新我们的教育思想,以全新的理论丰富自己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素质有新提升
  无论是原来的“一桶水”还是现在的“自来水”,说到底,没有足够的专业与综合知识和教学技能很难适应现在教育的发展。现在,联合校积极为我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网络上也有丰富而精彩的教育世界。我们可以先走模仿的路子,然后尝试思考走自己的路,小步走,不停步。总有一天,我们能开辟自己崭新的教育天地。
  至于学习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但作为个人的成长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把外在的压力变为内在的动力,只要把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精神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个人反思与积累,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两条途径最为实用:一是比较法。即找名师、大家的教学案例,在学习之前,精心设计并进行实践,对教案进行反思和修改,然后与名师的案例进行细致的比较,或许差距大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把握和挖掘,这样的案例积累得多了,能够使我们更快地接近名家。二是二度反思法。即在课堂教学后,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备课内容进行修改,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再反思、再修改,甚至可以进行三度、四度的反思。正如有人所说,一个人,上十年课成不了名师,但写五年就可以成为名师。这样的途径对个人专业成长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三、教学有新模式
  1.情境有效
  情境创设是教学之始,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所以,一定的情境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必经之路。但我们现在的情境创设有的像“鱼饵”,教师努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最终还是穿着新鞋走上老路,有的表面尽显浮华,但对学习的引领作用却不大。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不作单向的引领,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去观察和思考。二是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要朴实无华,浮华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喧宾夺主,把学生的思维和关注点引到教学之外的岐途上去,特别是现在有的多媒体课件,声色像都极具冲击力,但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思考方向的引领;三是要有学科性,也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科的本位性。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学科间的融合都不宜在情境的创设中过多地展现。
  2.问题高效
  问题的低效和随意性是制约课堂效率提高的因素之一。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但如果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就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切忌在“小问题”上兜圈子、绕弯子,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如果教师不断地用“小问题”向学生发问,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停“齐答”,师生一起“小步子慢慢走”的现象。因此,提问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坚决地放弃那些只让学生回答“是”、“不是”或“对”与“不对”的问题,问题要简洁明了,精心选择值得思考并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
  3.合作实效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而终生的,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而且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我感觉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培训不够,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合作的方法和要求。二是小组建设不够精细。小组建设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但通常情况只是把学生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甚至是前后位之间建立“回头式小组”,所谓的合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说话,但没有真正的交流和提高,之后进行的小组汇报极少有学生说出“我们认为”或“我们小组认为”之类的话来。这样,发言人就会越来越固定,只是每个小组都多了几位长期的听众而已。
  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与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各自在合作学习中的责任。
  解决好以上这几个问题,就能有效地实现学生成长和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作为青年教师,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地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我也进行了目标教学法的尝试,大致是在本节课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课堂上只是进行简单的点拨。从实验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总之,高效课堂的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教师,只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注重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高效课堂的构建就一定会实现。
其他文献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评语是作文批改的重要手段。因为小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强烈的希望得到老师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成分复杂、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高职数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更好地为各专业课程服务。本文分析了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和困难,探讨
摘 要: 苏曼殊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在生命的后期他用“自戕”的形式结束了极其短暂的一生。本文从苏曼殊的生平、身世、政治思想与佛教思想等方面,透视苏曼殊“自戕”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苏曼殊 自戕 原因    “自戕”一词出现在1912年3月苏曼殊《答萧公书》一信中,文中写道:“亡友笃生曾尼不慧曰:‘此道不可以之安身立命。’追味此言,吾诚不当闲愁自戕也!”[1]P241考证此信的写作背景即辛亥革
学风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因为学风是学生学习目标、态度、纪律和学习动力的综合反映,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
摘 要: 绿色管理已成为当前环境恶化条件下各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首选。对高等院校进行管理,同样应该纳入绿色发展的思想,用绿色管理提升高等院校的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从而有利于高等院校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等院校 绿色管理    21世纪是绿色思潮盛行的世纪。地球资源的匮乏、环境状况的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绿色生产和绿色实践的重视。随便翻开任何一家
沉醉于花的世界,不悔不怨,直到永远。儿时上学时,最兴奋的事莫过于发新书了。新书刚擎在手中,便膜拜般地吸吮她的芳香,这种香如同盛日里的牡丹,带着端庄与优雅徘徊在心田,至今仍活跃
摘 要: 当前,高校学生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运行和管理普遍存在着学生选课冷热不均、盲目选课、逃课严重和考核不严等诸多问题,从而削弱了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增进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的了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杜绝学生逃课,严格考试制度和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切实解决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运行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高校学生 存在问题 解决对
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人格是德、才、识、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要增强人格魅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做到有
本文系统分析了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劣势,结合自身的就业指导经验,为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的优势,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