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注重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构建起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师 素质教育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根据教育局和联合校的具体要求,振兴办事处各小学着眼孩子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积极落实办学规范,努力践行“三个还给”。但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想完成不变的教学任务,教学效率的提高便成为一种需要和必然。
但高效课堂的构建却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大工程,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技能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理念有新转变
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不能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依然十分情愿地沉浸在“成绩=时间 汗水”的公式中。思想决定着行动,在这种旧的思想的支配下,这些教师在行动上必然对改革消极抵制。
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和教育形势都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视野已经不低于教师甚至高于教师;学生的信息来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的信息总量也超过了老师;再者,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内部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所以,我们不可能再以知识权威的角色来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因此,面对教育的改革大潮,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来接受,及时刷新我们的教育思想,以全新的理论丰富自己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素质有新提升
无论是原来的“一桶水”还是现在的“自来水”,说到底,没有足够的专业与综合知识和教学技能很难适应现在教育的发展。现在,联合校积极为我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网络上也有丰富而精彩的教育世界。我们可以先走模仿的路子,然后尝试思考走自己的路,小步走,不停步。总有一天,我们能开辟自己崭新的教育天地。
至于学习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但作为个人的成长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把外在的压力变为内在的动力,只要把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精神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个人反思与积累,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两条途径最为实用:一是比较法。即找名师、大家的教学案例,在学习之前,精心设计并进行实践,对教案进行反思和修改,然后与名师的案例进行细致的比较,或许差距大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把握和挖掘,这样的案例积累得多了,能够使我们更快地接近名家。二是二度反思法。即在课堂教学后,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备课内容进行修改,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再反思、再修改,甚至可以进行三度、四度的反思。正如有人所说,一个人,上十年课成不了名师,但写五年就可以成为名师。这样的途径对个人专业成长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三、教学有新模式
1.情境有效
情境创设是教学之始,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所以,一定的情境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必经之路。但我们现在的情境创设有的像“鱼饵”,教师努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最终还是穿着新鞋走上老路,有的表面尽显浮华,但对学习的引领作用却不大。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不作单向的引领,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去观察和思考。二是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要朴实无华,浮华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喧宾夺主,把学生的思维和关注点引到教学之外的岐途上去,特别是现在有的多媒体课件,声色像都极具冲击力,但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思考方向的引领;三是要有学科性,也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科的本位性。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学科间的融合都不宜在情境的创设中过多地展现。
2.问题高效
问题的低效和随意性是制约课堂效率提高的因素之一。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但如果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就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切忌在“小问题”上兜圈子、绕弯子,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如果教师不断地用“小问题”向学生发问,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停“齐答”,师生一起“小步子慢慢走”的现象。因此,提问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坚决地放弃那些只让学生回答“是”、“不是”或“对”与“不对”的问题,问题要简洁明了,精心选择值得思考并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
3.合作实效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而终生的,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而且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我感觉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培训不够,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合作的方法和要求。二是小组建设不够精细。小组建设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但通常情况只是把学生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甚至是前后位之间建立“回头式小组”,所谓的合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说话,但没有真正的交流和提高,之后进行的小组汇报极少有学生说出“我们认为”或“我们小组认为”之类的话来。这样,发言人就会越来越固定,只是每个小组都多了几位长期的听众而已。
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与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各自在合作学习中的责任。
解决好以上这几个问题,就能有效地实现学生成长和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作为青年教师,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地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我也进行了目标教学法的尝试,大致是在本节课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课堂上只是进行简单的点拨。从实验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总之,高效课堂的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教师,只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注重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高效课堂的构建就一定会实现。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师 素质教育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根据教育局和联合校的具体要求,振兴办事处各小学着眼孩子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积极落实办学规范,努力践行“三个还给”。但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想完成不变的教学任务,教学效率的提高便成为一种需要和必然。
但高效课堂的构建却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大工程,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技能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理念有新转变
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不能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依然十分情愿地沉浸在“成绩=时间 汗水”的公式中。思想决定着行动,在这种旧的思想的支配下,这些教师在行动上必然对改革消极抵制。
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和教育形势都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视野已经不低于教师甚至高于教师;学生的信息来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的信息总量也超过了老师;再者,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内部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所以,我们不可能再以知识权威的角色来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因此,面对教育的改革大潮,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来接受,及时刷新我们的教育思想,以全新的理论丰富自己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素质有新提升
无论是原来的“一桶水”还是现在的“自来水”,说到底,没有足够的专业与综合知识和教学技能很难适应现在教育的发展。现在,联合校积极为我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网络上也有丰富而精彩的教育世界。我们可以先走模仿的路子,然后尝试思考走自己的路,小步走,不停步。总有一天,我们能开辟自己崭新的教育天地。
至于学习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但作为个人的成长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把外在的压力变为内在的动力,只要把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精神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个人反思与积累,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两条途径最为实用:一是比较法。即找名师、大家的教学案例,在学习之前,精心设计并进行实践,对教案进行反思和修改,然后与名师的案例进行细致的比较,或许差距大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把握和挖掘,这样的案例积累得多了,能够使我们更快地接近名家。二是二度反思法。即在课堂教学后,在反思的基础上对备课内容进行修改,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再反思、再修改,甚至可以进行三度、四度的反思。正如有人所说,一个人,上十年课成不了名师,但写五年就可以成为名师。这样的途径对个人专业成长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三、教学有新模式
1.情境有效
情境创设是教学之始,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所以,一定的情境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必经之路。但我们现在的情境创设有的像“鱼饵”,教师努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最终还是穿着新鞋走上老路,有的表面尽显浮华,但对学习的引领作用却不大。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不作单向的引领,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去观察和思考。二是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要朴实无华,浮华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喧宾夺主,把学生的思维和关注点引到教学之外的岐途上去,特别是现在有的多媒体课件,声色像都极具冲击力,但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思考方向的引领;三是要有学科性,也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科的本位性。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学科间的融合都不宜在情境的创设中过多地展现。
2.问题高效
问题的低效和随意性是制约课堂效率提高的因素之一。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但如果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就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切忌在“小问题”上兜圈子、绕弯子,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如果教师不断地用“小问题”向学生发问,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停“齐答”,师生一起“小步子慢慢走”的现象。因此,提问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坚决地放弃那些只让学生回答“是”、“不是”或“对”与“不对”的问题,问题要简洁明了,精心选择值得思考并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
3.合作实效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而终生的,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而且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我感觉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培训不够,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合作的方法和要求。二是小组建设不够精细。小组建设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但通常情况只是把学生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甚至是前后位之间建立“回头式小组”,所谓的合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说话,但没有真正的交流和提高,之后进行的小组汇报极少有学生说出“我们认为”或“我们小组认为”之类的话来。这样,发言人就会越来越固定,只是每个小组都多了几位长期的听众而已。
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与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各自在合作学习中的责任。
解决好以上这几个问题,就能有效地实现学生成长和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作为青年教师,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地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我也进行了目标教学法的尝试,大致是在本节课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课堂上只是进行简单的点拨。从实验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总之,高效课堂的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教师,只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注重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高效课堂的构建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