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又称为猫瘟热、猫传染性肠炎、猫细小病毒感染,是由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引起的猫及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FPV对外界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多发于1岁以下的幼猫,以3~5个月龄未接种疫苗的幼猫最易感,感染率可达70%,病死率为50%~60%。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突发高热、顽固性呕吐、腹泻、脱水及白细胞严重减少为特征。根据病猫的病程长度和症状不同,可分为4型(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隐性型)。本病通过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而传播,患病的猫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猫的呕吐物、尿液、唾液、鼻和眼分泌物尤其是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病猫不断向外界排毒而感染其他健康猫,康复猫数周至一年以上仍能从粪便、尿液中排出病毒。除了水平传播外,妊娠母猫还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出现产死胎、流产或新生仔猫出现神经症状。所以一旦猫群中出现发病病例,极难彻底清除。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亚急性型病例居多,隐性型较常见,急性型较少而最急性型病例最不常见,在12小时内死亡往往会误以为中毒,所以我们主要以亚急性型和隐性型病例为主要说明对象。亚急性型 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猫,潜伏期2~9天。常常出现高热症状,且热型为双向热型,并且在发热的同时会伴有明显的白细胞下降情况。一般出现食欲减退甚至食欲废绝的情况,并会伴有顽固性呕吐,呕吐内容物呈黄绿色。腹痛,粪便呈黏稠样或水样并伴有腥臭味,严重者出现血便。随着病情的加重,脱水以及贫血症状明显,在疾病的末期部分病历里会出现体温偏低等情况,甚至会出现短暂的昏迷。此病病程一般为7天左右,超过者可能康复。妊娠母猫早期感染会出现不孕、流产、死胎等情况,而晚期则会出现发育异常的仔猫。隐性型 临床上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在经历各种应激情况(例如洗澡、惊吓、天气骤变、新伴侣宠物购入等),突然更改日常饮食条件、其他细菌或寄生虫共同感染时,转变为显性感染。
3.1 血液学检查
3.1.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迅速减少,并且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严重者会出现贫血或者脱水等症状的發生。一般临床上认为,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与病例临床上的具体表现是一致的,同时也标志着患病的严重程度。
3.1.2 血液生化检查 在特定的血液生化实验中可得到,猫淀粉样蛋白A(f-SAA)会明显增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活性增加或总胆红素(TB)含量相对的增加,部分病例会出现氮血症,但往往这些变化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并非本病的特异性变化。
3.2 荧光免疫层析定量试验
使用猫瘟抗原荧光免疫层析试剂盒进行粪便中抗原含量的测定。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对病例进行明确的诊断。
对患有本病的病例建议及时进行隔离并采用输液及皮下注射两种方法结合的疗法进行治疗。消炎:静脉滴注与病患体重相对应所需要的头孢曲松钠以及甲硝唑溶液,并保持相对的慢速进行滴注。止吐:发生剧烈呕吐时可进行皮下注射赛瑞宁来缓解呕吐现象。缓解肠道痉挛:胃肠不适的情况较明显时,可静脉滴注奥美拉唑进行缓解。抗病毒:可皮下注射猫瘟抑制蛋白和猫150万干扰素,来对抗病毒的侵害以及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配合应用效果更加明显。止血:针对初期较轻症状者,可使用静脉滴注止血芳酸来抑制出血;较严重拉血者,可在滴注止血芳酸的基础上增加皮下注射止血宁来加强疗效。补充体能:对体质羸弱的患病猫可使用三磷酸腺苷(ATP)、维生素C、辅酶A(CoA)混合乳酸钠林格溶液进行滴注。也可以适当的滴注一些科特壮溶液来补充部分维生素,以上药物均有助于提高体能从而增加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患病猫的脱水情况进行适当的补液,可将乳酸钠林格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以及氯化钾注射液混合滴注。升高白细胞:对于血液检查中出现白细胞降低的病例,可使用巨力肽来升高白细胞,使机体可以维持正常的功能。
日常家庭饲养猫时,应注重做好环境卫生以及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猫。若要饲养新猫,必须经免疫接种并隔离饲养数天后方可混合饲养。若有新生仔猫出生,尽量让其食入母猫初乳,对本病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对饲养的猫按时进行疫苗免疫,在猫出生56天后便可进行首次免疫,接下来按照正常的免疫流程注射疫苗即可。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应做到尽早确诊、尽早治疗,便可收到满意的效果,降低死亡情况的发生概率以及避免经济上的额外损失。并且加强对患病动物的护理,严格遵循兽医的嘱咐,不要独自盲目用药或擅自饲喂,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情况出现,造成严重后果后悔莫及。一旦群体养殖家庭出现本病后,应及时隔离患病动物,对患病猫生活过的所被污染的环境和使用过的笼具、食物容器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虽然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传染性极强,但健康科学的日常管理可以避免此病的发生和传播,一旦患病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以顺利的痊愈。
1 发病特点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突发高热、顽固性呕吐、腹泻、脱水及白细胞严重减少为特征。根据病猫的病程长度和症状不同,可分为4型(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隐性型)。本病通过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而传播,患病的猫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猫的呕吐物、尿液、唾液、鼻和眼分泌物尤其是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病猫不断向外界排毒而感染其他健康猫,康复猫数周至一年以上仍能从粪便、尿液中排出病毒。除了水平传播外,妊娠母猫还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出现产死胎、流产或新生仔猫出现神经症状。所以一旦猫群中出现发病病例,极难彻底清除。
2 临床症状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亚急性型病例居多,隐性型较常见,急性型较少而最急性型病例最不常见,在12小时内死亡往往会误以为中毒,所以我们主要以亚急性型和隐性型病例为主要说明对象。亚急性型 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猫,潜伏期2~9天。常常出现高热症状,且热型为双向热型,并且在发热的同时会伴有明显的白细胞下降情况。一般出现食欲减退甚至食欲废绝的情况,并会伴有顽固性呕吐,呕吐内容物呈黄绿色。腹痛,粪便呈黏稠样或水样并伴有腥臭味,严重者出现血便。随着病情的加重,脱水以及贫血症状明显,在疾病的末期部分病历里会出现体温偏低等情况,甚至会出现短暂的昏迷。此病病程一般为7天左右,超过者可能康复。妊娠母猫早期感染会出现不孕、流产、死胎等情况,而晚期则会出现发育异常的仔猫。隐性型 临床上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在经历各种应激情况(例如洗澡、惊吓、天气骤变、新伴侣宠物购入等),突然更改日常饮食条件、其他细菌或寄生虫共同感染时,转变为显性感染。
3 临床诊断
3.1 血液学检查
3.1.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迅速减少,并且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严重者会出现贫血或者脱水等症状的發生。一般临床上认为,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与病例临床上的具体表现是一致的,同时也标志着患病的严重程度。
3.1.2 血液生化检查 在特定的血液生化实验中可得到,猫淀粉样蛋白A(f-SAA)会明显增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活性增加或总胆红素(TB)含量相对的增加,部分病例会出现氮血症,但往往这些变化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并非本病的特异性变化。
3.2 荧光免疫层析定量试验
使用猫瘟抗原荧光免疫层析试剂盒进行粪便中抗原含量的测定。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对病例进行明确的诊断。
4 临床治疗
对患有本病的病例建议及时进行隔离并采用输液及皮下注射两种方法结合的疗法进行治疗。消炎:静脉滴注与病患体重相对应所需要的头孢曲松钠以及甲硝唑溶液,并保持相对的慢速进行滴注。止吐:发生剧烈呕吐时可进行皮下注射赛瑞宁来缓解呕吐现象。缓解肠道痉挛:胃肠不适的情况较明显时,可静脉滴注奥美拉唑进行缓解。抗病毒:可皮下注射猫瘟抑制蛋白和猫150万干扰素,来对抗病毒的侵害以及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配合应用效果更加明显。止血:针对初期较轻症状者,可使用静脉滴注止血芳酸来抑制出血;较严重拉血者,可在滴注止血芳酸的基础上增加皮下注射止血宁来加强疗效。补充体能:对体质羸弱的患病猫可使用三磷酸腺苷(ATP)、维生素C、辅酶A(CoA)混合乳酸钠林格溶液进行滴注。也可以适当的滴注一些科特壮溶液来补充部分维生素,以上药物均有助于提高体能从而增加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患病猫的脱水情况进行适当的补液,可将乳酸钠林格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以及氯化钾注射液混合滴注。升高白细胞:对于血液检查中出现白细胞降低的病例,可使用巨力肽来升高白细胞,使机体可以维持正常的功能。
5 总结
日常家庭饲养猫时,应注重做好环境卫生以及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猫。若要饲养新猫,必须经免疫接种并隔离饲养数天后方可混合饲养。若有新生仔猫出生,尽量让其食入母猫初乳,对本病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对饲养的猫按时进行疫苗免疫,在猫出生56天后便可进行首次免疫,接下来按照正常的免疫流程注射疫苗即可。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应做到尽早确诊、尽早治疗,便可收到满意的效果,降低死亡情况的发生概率以及避免经济上的额外损失。并且加强对患病动物的护理,严格遵循兽医的嘱咐,不要独自盲目用药或擅自饲喂,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情况出现,造成严重后果后悔莫及。一旦群体养殖家庭出现本病后,应及时隔离患病动物,对患病猫生活过的所被污染的环境和使用过的笼具、食物容器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虽然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传染性极强,但健康科学的日常管理可以避免此病的发生和传播,一旦患病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以顺利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