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院校校内教学在师资队伍配置、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应紧抓工学结合之契机,通过校企合作,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校企的优势资源互补,促进高职教育校内教学的全面改革,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校内教学 工学结合 改革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基本内容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同时具有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强调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我国,工学结合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教育模式。其特征在于适于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商定教育计划及实施、管理方案。其本质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有计划地使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使教学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工厂,使书本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使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校内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的高、中、低职称在年龄的分布上不合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职称较高但年龄较大的大学退休教师和企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二是年轻但不具备高职称的刚毕业的研究生。这一点在民办学校显得尤其严重。(2)很多教师都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胜任实践性较强环节的课程。
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高职教育还很年轻,很多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直接采用了众所周知的本科教育模式,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也不能体现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3.教材不适应教学需要。在高职教育中,绝大部分学校没有系统的教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时间比本科短的要求,很多编者直接把本科教材几门课的内容机械地压缩成高职教材的一门课;(2)教材的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3)占高职教育比重较大的实训(验)方面的教材缺乏。
4.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主要还是集中在教室进行,再加上实训(验)条件有限,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影响到工学结合实施的进度和效果。
三、应对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制订措施,激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2)积极申报研究教改项目并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工作,为年轻教师上职称创造条件;(3)紧抓“工学结合”之契机,在大力开拓学生实习基地的同时,也可以让驻企业进行校外教学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顶岗实践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另外,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环节,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力量的不足。
2.结合企业,开发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就要开发出与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对企业、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出发,从岗位的基本要求与学校的专业教育对应关系着手,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制定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进而设置与教育计划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目标紧密联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要求及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表现,把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尽可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3.利用企业的人才,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育教材的编写要根据行业、企业对该层次人才知识的实际需求来编写出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尤其是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应当紧抓校企合作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当广泛听取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特别是实践性比较强的环节的教材,甚至要让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进来,与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起编写适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高职教材。
4.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互补,做到教学方式多元化。高职院校要逐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实训(验)室,模拟企业的生产、运行过程,使学生真正地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较早地接收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还很年轻,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模式和一个完整的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紧抓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之契机,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努力探索校内教学改革的道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具体表现,将企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结构、深度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再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逐步使学校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2]盛秋生,周萍.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类型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童乃诚.全面解析工学结合的内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5]35号.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校内教学 工学结合 改革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基本内容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同时具有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强调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我国,工学结合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教育模式。其特征在于适于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商定教育计划及实施、管理方案。其本质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有计划地使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使教学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工厂,使书本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使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校内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的高、中、低职称在年龄的分布上不合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职称较高但年龄较大的大学退休教师和企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二是年轻但不具备高职称的刚毕业的研究生。这一点在民办学校显得尤其严重。(2)很多教师都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胜任实践性较强环节的课程。
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高职教育还很年轻,很多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直接采用了众所周知的本科教育模式,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也不能体现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3.教材不适应教学需要。在高职教育中,绝大部分学校没有系统的教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时间比本科短的要求,很多编者直接把本科教材几门课的内容机械地压缩成高职教材的一门课;(2)教材的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3)占高职教育比重较大的实训(验)方面的教材缺乏。
4.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主要还是集中在教室进行,再加上实训(验)条件有限,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影响到工学结合实施的进度和效果。
三、应对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制订措施,激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2)积极申报研究教改项目并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工作,为年轻教师上职称创造条件;(3)紧抓“工学结合”之契机,在大力开拓学生实习基地的同时,也可以让驻企业进行校外教学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顶岗实践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另外,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环节,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力量的不足。
2.结合企业,开发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就要开发出与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对企业、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出发,从岗位的基本要求与学校的专业教育对应关系着手,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制定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进而设置与教育计划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目标紧密联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要求及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表现,把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尽可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3.利用企业的人才,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育教材的编写要根据行业、企业对该层次人才知识的实际需求来编写出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尤其是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应当紧抓校企合作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当广泛听取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特别是实践性比较强的环节的教材,甚至要让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进来,与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起编写适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高职教材。
4.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互补,做到教学方式多元化。高职院校要逐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实训(验)室,模拟企业的生产、运行过程,使学生真正地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较早地接收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还很年轻,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模式和一个完整的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紧抓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之契机,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努力探索校内教学改革的道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具体表现,将企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结构、深度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再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逐步使学校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2]盛秋生,周萍.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类型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童乃诚.全面解析工学结合的内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