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1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在充满勇气和热情中投身于新课改洪流的同时,也应对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力求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
思品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形势,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课改在教材观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强调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
2、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变以往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4、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变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突出实践性,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次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二、理性教学的实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1、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可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平等对待学生,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却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课本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运用第一手资料来增加理论的信度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
3、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三、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政治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认为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改不需要落实“双基”。事实上,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产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新课改依然需要“授鱼”,只是“授鱼”的方法需要更灵活,更多地调动“授鱼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新课改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审视“双基”。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授鱼”与“授渔”的关系,如何纠正不重视“双基”和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这正是我们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中需正视和探索的问题。
总之,理性教育的宗旨,将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想政治课要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进步的要求,把升学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在充满勇气和热情中投身于新课改洪流的同时,也应对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力求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
思品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形势,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课改在教材观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强调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
2、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变以往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4、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变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突出实践性,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次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二、理性教学的实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1、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可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平等对待学生,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却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课本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运用第一手资料来增加理论的信度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
3、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三、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政治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认为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改不需要落实“双基”。事实上,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产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新课改依然需要“授鱼”,只是“授鱼”的方法需要更灵活,更多地调动“授鱼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新课改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审视“双基”。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授鱼”与“授渔”的关系,如何纠正不重视“双基”和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这正是我们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中需正视和探索的问题。
总之,理性教育的宗旨,将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想政治课要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进步的要求,把升学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