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25408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新教师,第一节课我就跟学生强调怎样上好数学课,数学的用处,怎样学习数学,怎样做人!最后我讲了一句:“相信这些以前很多老师都跟你们提过,希望你们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但是,出乎意料:大部分学生说:“很少(讲德育),都是讲知识的。”顿时,我想,现在虽说是素质教育,但是还是以分数为主!所以有些教师,为了多点时间让学生学习知识考高分,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与学科知识是相辅相存的,适当的德育渗透可以使我们在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说,我们在学科知识的传传授过程中,有时又能很好地熏陶德育情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二、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四、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一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五、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当然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教,而是化,德育教育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它不能只依靠定条条,设框框,而应把握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其他文献
云南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加强资源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资源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从我国财政收入组成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资源类非税收入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税收管理而言,非税收入管理起步较晚,资源类非税收入征管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资源类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因此,对资源
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活动情境和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和主动探究愿望。然而,教材所面对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具有一定的地方局限性。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材功能?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让教材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读懂主题情境,充分发掘内涵  主题情境图是现有教材中的一大特色,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学习素材,富有儿
期刊
On May 18, in a speech via video link from Beijing at the opening of the 73rd World Health Assembl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nnounced five concrete measu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