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各国参加一体化经济组织会获得贸易效率和利益的提高,形成双赢的局面。采用UN Comtrade数据,通过计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条件,分析其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变化,并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条件;贸易效率和公平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92-02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给成员国带来贸易转移、贸易创造、投资创造等静态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加剧效应等动态效应。这些效应将有助于提高成员国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效率的追求,是一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和原始动力。然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会带来诸如垄断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负面效应,它们会导致自由贸易区建设所带来的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不公平地分配,对自由贸易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应该同时强调效率和公平。
贸易条件作为一个评价体系,反映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割情况,它主要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通过对这些贸易条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研究一国在加入自由贸易区后,其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变动情况。所以,本文采用贸易条件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中国在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变化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中国—东盟贸易条件分析
2.1 数据说明
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始于2000年9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在第四次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并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赞同,本文选取2000年为基年,采用2000年前后各八年的中国—东盟贸易条件数据,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前后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动情况。
其中,1993年至2006年的贸易条件数据引用自黄满盈(2008),2007、2008年的贸易条件由笔者计算。
黄满盈(2008)采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版(SITC Rev.2)的数据。黄满盈(2008)根据Lall(2000)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共选取五大类商品,计算了1987—2006年间的贸易条件。为了保持与黄满盈(2008)的计算数据和方法的一致性,本文同样选用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版(SITC Rev.2)的数据,依然根据Lall(2000)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选取了五大类商品共502种:初级产品72种、资源型制成品134种、低技术制成品123种、中技术制成品132种和高技术制成品41种。
由于中国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贸易量占中国—东盟贸易量的90%以上,本文选取中国同上述五国的贸易来代替中国同整个东盟的贸易。
2.2 计算结果
2.2.1 中国—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
图1 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
总的来看,从1993年至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处于逐渐恶化的趋势,2008年比1993年下降了42.4%。具体来看,2001—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缓慢下降,2004年出现小幅反弹,2005、2006年依然缓慢下降,2007年下降幅度大增,达到相对的历史低点,于2008年出现小幅反弹。从总趋势来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前,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基本都高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后。
价格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贸易利益分配的公平情况,如果价格贸易条件改善,说明该国获得的贸易利益越來越公平,反之则越来越不公平。因此,2000年以后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趋于下降,说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建设后以及建设过程中,中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趋于不公平。
2.2.2 中国—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
(1)中国—东盟整体的收入贸易条件
图2 中国—东盟整体收入贸易条件
在1993年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处于改善的趋势,2008年比1993年增加了374%。具体来看,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在2001和2002年改善缓慢,2003至2007年开始较大幅度地改善,2008年出现小幅下降。
收入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贸易效率的变动情况。如果一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改善,说明其贸易效率得到提高;反之则降低。2000年以后,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的大幅改善,说明通过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的贸易效率显著提高。
(2)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
图3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
上图显示,在2000—2006年,各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均持续改善。2007年,高技术制成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开始恶化;2008年,初级产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均恶化,说明中国在这些商品种类上贸易效率开始下降。
2.2.3 中国—东盟要素贸易条件
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相对劳动生产率,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来代替相对劳动生产率。为了保持数据的国际可比性,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发会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online。
(1)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图4 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注:“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右纵轴为刻度
在1993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波动较大,改善了62.2%。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1、2002年缓慢改善,2003年大幅改善,2004至2006缓慢改善,在2007年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反弹,于2008年改善。在2007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小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所以在2007年,中国—东盟双要素贸易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恶化。
双要素贸易条件也反映了一国的贸易效率状况。当双要素贸易条件改善,说明该国的贸易效率提高,反之则降低。2000年后,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改善明显,说明中国的贸易效率提高。
(2)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图5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注:“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右纵轴为刻度
2001、2002年,各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平稳改善,2003年有了较大幅度改善,于2004至2006年缓慢改善。高技术制成品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7年有大幅的恶化,在2008年小幅改善。初级产品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7、2008年持续恶化。这些都说明中国在高技术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上的贸易效率开始下降。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3.1 中国—东盟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原因的结构分析
图6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
上图显示,在2000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同初级产品、高技术制成品的恶化趋势较为相似。相反,其他三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虽有不同的波动情况,但总地来说没有较大的恶化趋势,基本在一特定区间徘徊:除了2001年资源型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达到116,这三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其余年份均在83—109这个区间徘徊。所以,在2000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因为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所致。
3.2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公平和贸易效率分析
(1)价格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贸易获益的公平状况,体现一国出口商品对进口商品的相对购买能力。中国—东盟整体的价格贸易条件趋于下降,说明中国的出口商品对东盟的进口商品的相对购买力在下降,中国从自由贸易区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并不公平。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上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尤其明显,在这些商品上,东盟获得了比中国更多的贸易利益。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上,中国的贸易公平受损;在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和中技术制成品中,东盟国家的贸易公平受损。
(2)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它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绝对购买能力,体现一国的贸易效率。中国—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而收入贸易条件却大幅改善,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的绝对购买能力和中国的贸易效率都显著提高。由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数量每年递增,并且其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改善的趋势,所以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也应该是改善的。由于中国和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都呈现改善的趋势,整个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率得到提高。
(3)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相对劳动生产率,从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幅度是否超过价格贸易条件降低(或提高)的幅度视角来评价贸易获益情况,它反映了一国的贸易效率。中国—东盟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而双要素贸易条件趋于改善,说明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超过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最终提高了中国的贸易效率。由于劳动生产率一般是逐渐提高的,并且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改善的趋势,东盟的单要素贸易条件也应该是改善的。由于中国和东盟的单要素贸易条件都呈现改善的趋势,整个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率得到提高。
3.3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率和公平
追求贸易效率,是各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初衷和动力。因此,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早期,贸易效率是各国追求员国之间的公平分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某些成员国获得的贸易利益长期不公平,那这些成员国将倾向于逐渐远离甚至可能退出自由贸易区。贸易利益的不公平分配,不仅制约着贸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将引发自由贸易区的不稳定。相反,如果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相对公平的分配,那各国将更有动力來维持和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成成员国共同稳定发展、共同提高贸易效率的局面。所以,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的公平分配是贸易效率持续提高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以贸易效率作为实现贸易公平的手段,以贸易公平为贸易效率的实现提供机制保证。
4 政策建议
为了保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平衡,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重点关注贸易效率:成员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生产优势产品;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吸引投资;逐步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形成广大的自由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知识积累、技术创新等,逐步进入价值链的中、上游,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2)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后期,重视贸易利率和效率的平衡:在自由贸易区层面,由各成员国共同出资,设立各类专项基金,其主要任务是给相对落后的成员国提供资助,以刺激这些地区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资助落后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整合资源,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成员国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Akihiko Kaneko. Terms of Trad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Patterns: a Small Open-Economy Cas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52(1): 169-181.
[2]Sanjaya Lall.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28(3).
[3]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135-140.
[4]林丽,张素芳.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17-20.
[5]钱运春.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J].欧洲研究,2005,(4):68-78.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条件;贸易效率和公平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92-02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给成员国带来贸易转移、贸易创造、投资创造等静态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加剧效应等动态效应。这些效应将有助于提高成员国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效率的追求,是一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和原始动力。然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会带来诸如垄断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负面效应,它们会导致自由贸易区建设所带来的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不公平地分配,对自由贸易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应该同时强调效率和公平。
贸易条件作为一个评价体系,反映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割情况,它主要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通过对这些贸易条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研究一国在加入自由贸易区后,其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变动情况。所以,本文采用贸易条件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中国在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变化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中国—东盟贸易条件分析
2.1 数据说明
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始于2000年9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在第四次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并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赞同,本文选取2000年为基年,采用2000年前后各八年的中国—东盟贸易条件数据,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前后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动情况。
其中,1993年至2006年的贸易条件数据引用自黄满盈(2008),2007、2008年的贸易条件由笔者计算。
黄满盈(2008)采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版(SITC Rev.2)的数据。黄满盈(2008)根据Lall(2000)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共选取五大类商品,计算了1987—2006年间的贸易条件。为了保持与黄满盈(2008)的计算数据和方法的一致性,本文同样选用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版(SITC Rev.2)的数据,依然根据Lall(2000)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选取了五大类商品共502种:初级产品72种、资源型制成品134种、低技术制成品123种、中技术制成品132种和高技术制成品41种。
由于中国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贸易量占中国—东盟贸易量的90%以上,本文选取中国同上述五国的贸易来代替中国同整个东盟的贸易。
2.2 计算结果
2.2.1 中国—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
图1 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
总的来看,从1993年至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处于逐渐恶化的趋势,2008年比1993年下降了42.4%。具体来看,2001—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缓慢下降,2004年出现小幅反弹,2005、2006年依然缓慢下降,2007年下降幅度大增,达到相对的历史低点,于2008年出现小幅反弹。从总趋势来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前,中国与东盟的整体价格贸易条件基本都高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后。
价格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贸易利益分配的公平情况,如果价格贸易条件改善,说明该国获得的贸易利益越來越公平,反之则越来越不公平。因此,2000年以后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趋于下降,说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建设后以及建设过程中,中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趋于不公平。
2.2.2 中国—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
(1)中国—东盟整体的收入贸易条件
图2 中国—东盟整体收入贸易条件
在1993年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处于改善的趋势,2008年比1993年增加了374%。具体来看,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在2001和2002年改善缓慢,2003至2007年开始较大幅度地改善,2008年出现小幅下降。
收入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贸易效率的变动情况。如果一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改善,说明其贸易效率得到提高;反之则降低。2000年以后,中国—东盟收入贸易条件的大幅改善,说明通过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的贸易效率显著提高。
(2)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
图3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
上图显示,在2000—2006年,各类商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均持续改善。2007年,高技术制成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开始恶化;2008年,初级产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的收入贸易条件均恶化,说明中国在这些商品种类上贸易效率开始下降。
2.2.3 中国—东盟要素贸易条件
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相对劳动生产率,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来代替相对劳动生产率。为了保持数据的国际可比性,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发会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online。
(1)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图4 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注:“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右纵轴为刻度
在1993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波动较大,改善了62.2%。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1、2002年缓慢改善,2003年大幅改善,2004至2006缓慢改善,在2007年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反弹,于2008年改善。在2007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小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所以在2007年,中国—东盟双要素贸易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恶化。
双要素贸易条件也反映了一国的贸易效率状况。当双要素贸易条件改善,说明该国的贸易效率提高,反之则降低。2000年后,中国—东盟整体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改善明显,说明中国的贸易效率提高。
(2)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图5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
注:“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右纵轴为刻度
2001、2002年,各类商品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平稳改善,2003年有了较大幅度改善,于2004至2006年缓慢改善。高技术制成品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7年有大幅的恶化,在2008年小幅改善。初级产品双要素贸易条件在2007、2008年持续恶化。这些都说明中国在高技术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上的贸易效率开始下降。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3.1 中国—东盟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原因的结构分析
图6 中国-东盟分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
上图显示,在2000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同初级产品、高技术制成品的恶化趋势较为相似。相反,其他三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虽有不同的波动情况,但总地来说没有较大的恶化趋势,基本在一特定区间徘徊:除了2001年资源型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达到116,这三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其余年份均在83—109这个区间徘徊。所以,在2000至2008年间,中国—东盟整体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因为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所致。
3.2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公平和贸易效率分析
(1)价格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贸易获益的公平状况,体现一国出口商品对进口商品的相对购买能力。中国—东盟整体的价格贸易条件趋于下降,说明中国的出口商品对东盟的进口商品的相对购买力在下降,中国从自由贸易区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并不公平。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上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尤其明显,在这些商品上,东盟获得了比中国更多的贸易利益。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上,中国的贸易公平受损;在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和中技术制成品中,东盟国家的贸易公平受损。
(2)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它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绝对购买能力,体现一国的贸易效率。中国—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而收入贸易条件却大幅改善,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的绝对购买能力和中国的贸易效率都显著提高。由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数量每年递增,并且其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改善的趋势,所以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也应该是改善的。由于中国和东盟的收入贸易条件都呈现改善的趋势,整个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率得到提高。
(3)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相对劳动生产率,从相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幅度是否超过价格贸易条件降低(或提高)的幅度视角来评价贸易获益情况,它反映了一国的贸易效率。中国—东盟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而双要素贸易条件趋于改善,说明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超过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最终提高了中国的贸易效率。由于劳动生产率一般是逐渐提高的,并且东盟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改善的趋势,东盟的单要素贸易条件也应该是改善的。由于中国和东盟的单要素贸易条件都呈现改善的趋势,整个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率得到提高。
3.3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率和公平
追求贸易效率,是各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初衷和动力。因此,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早期,贸易效率是各国追求员国之间的公平分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某些成员国获得的贸易利益长期不公平,那这些成员国将倾向于逐渐远离甚至可能退出自由贸易区。贸易利益的不公平分配,不仅制约着贸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将引发自由贸易区的不稳定。相反,如果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相对公平的分配,那各国将更有动力來维持和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成成员国共同稳定发展、共同提高贸易效率的局面。所以,贸易利益在成员国之间的公平分配是贸易效率持续提高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以贸易效率作为实现贸易公平的手段,以贸易公平为贸易效率的实现提供机制保证。
4 政策建议
为了保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贸易效率和贸易公平的平衡,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自由贸易区建设初期,重点关注贸易效率:成员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生产优势产品;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吸引投资;逐步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形成广大的自由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知识积累、技术创新等,逐步进入价值链的中、上游,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2)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后期,重视贸易利率和效率的平衡:在自由贸易区层面,由各成员国共同出资,设立各类专项基金,其主要任务是给相对落后的成员国提供资助,以刺激这些地区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资助落后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整合资源,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成员国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Akihiko Kaneko. Terms of Trad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Patterns: a Small Open-Economy Cas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52(1): 169-181.
[2]Sanjaya Lall.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28(3).
[3]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135-140.
[4]林丽,张素芳.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17-20.
[5]钱运春.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J].欧洲研究,2005,(4):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