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1、要认真领会大纲。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才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2、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于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扎实、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新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要求,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使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1、要认真领会大纲。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才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2、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于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扎实、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新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要求,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使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