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分别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方法方面对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调查的可行方法,以期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由此产生的评价结果对于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搞高教育质量才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就业;质量;社会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主要为社会培养社会基层、工程现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职生能否满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即高职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评价高职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应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标准,这其中最客观、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是社会评价。
然而,现实对高职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仍然以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主,弱化了社会评价的实际价值。政府部门每年都在统计公布就业率,但这种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状态。又如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规定:政府部门定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虽然也涉及社会参与,尤其是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如填写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但这种调查往往是表象的、不客观的,为形成一些统计数据而被动调查的,不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以此评价标准得出的评价结论难以发挥评价的功能,造成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建立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社会评价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就业质量社会评价制度,构建以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基本保障。从而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真正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评价主体
高职生就业质量的社会评价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社会评价机构。
1.企业(用人单位)评价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企业服务的,所以其“教育产品”最终需要通过社会来检验。在接受社会评价的主体中,企业,尤其是用人单位无疑与高职院校、毕业生联系最为紧密。企业通过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工作中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操作、素质的表现来了解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状况是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1]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要就业,而就业质量的高低,只有通过用人单位的评价,才最有说服力。
2.毕业生
毕业生是高职教育的“最终产品”,也是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毕业生的就业实际上就是对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力、技能的全面展现。毕业生在就业中对在校所掌握的技能、培养的能力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工作中的情况最为清楚,是否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效地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环境是否满意,毕业后是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在职业生涯中是否能满足职业提升要求的需要、职业迁移的需要。因此,毕业生的评价是社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评价机构
为了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可适当弱化政府主管部门统计的就业率及政府部门的评估这类社会评价,可邀请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的社会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如行业组织、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等。行业组织可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评价学生是否符合行业规定的职业领域的任职要求,而且通过这类社会评价机构来实施,评价会更系统更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更完备合理,可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借助他方专业评价机构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认可度。
二、评价内容及方法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可见,高职教育要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围绕职业岗位(群)特征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同时,注重学生内在品质和素养的提升,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从基层做起、艰苦创业及与人合作等职业素质。[2]高职教育须以职业能力为主干,以素质培养为出发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
高职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高质量就业,在社会上具有高质量生存发展能力,在职业链上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标准,在实施高职生就业质量评价时,必须将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创业成效以及职业的迁移等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1.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
企业满意度调查可以获得包括企业满意度、就业对口率等相关评价数据。企业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总体评价。通过对学生在职业态度、合作精神、主动分担意识、学习态度、适应岗位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综合评价,形成总结性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就业对口率是毕业生在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就业的学生比例。对口率越高,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度越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越高。评价可采用访谈和通过邮箱发送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毕业生满意度
毕业生满意度评价主要是学生通过在具体工作岗位的体验,并结合岗位工作的任职要求与在校所受教育的对接度,即毕业生职业期望吻合度:包括就业环境好不好、就业能力强不强、薪资水平是高是低、劳动保护是否到位、是否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及毕业生的幸福感等方面,可综合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主要评价指标有毕业生满意度、薪资标准、职业转岗率、岗位升迁率等评价信息。职业转岗率是学生毕业若干年后,其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与毕业时就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职业转岗率越低,说明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越高。岗位升迁率是与同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学生在相应的岗位上的职位升迁率。学生升迁率比同类院校高,表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竞争能力比同类院校的学生强。评价可采用电话回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3.社会评价机构
在借助他方专业评价机构进行社会评价的同时,政府部门的评价信息也要加以有效利用,如毕业生就业率,尤其是协议就业率,反映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职业链上技术领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程度,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现实与长远发展的主要标志。协议就业率重点关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程度、用人单位的岗位层级、职业岗位的发展空间等,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企业主动需要通过协议要求留下来的重要技术人才。此外,自主创业率也是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创业不仅解决本人的就业,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国家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是一种高质量就业,其评价标准主要是创业的数量及质量(规模、前景、利润等)。
总之,通过对高职生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的探索,目的是要寻求一种更为科学、全面、客观的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以此体系获得的信息反馈,对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轨才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芳.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研究[J].民办教育研
究,2010,(7):9-12.
[2] 屠群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其评价内容[J].天津职
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2003,(4):11.
关键词:就业;质量;社会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主要为社会培养社会基层、工程现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职生能否满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即高职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评价高职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应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标准,这其中最客观、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是社会评价。
然而,现实对高职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仍然以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主,弱化了社会评价的实际价值。政府部门每年都在统计公布就业率,但这种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状态。又如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规定:政府部门定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虽然也涉及社会参与,尤其是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如填写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但这种调查往往是表象的、不客观的,为形成一些统计数据而被动调查的,不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以此评价标准得出的评价结论难以发挥评价的功能,造成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建立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社会评价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就业质量社会评价制度,构建以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基本保障。从而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真正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评价主体
高职生就业质量的社会评价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社会评价机构。
1.企业(用人单位)评价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企业服务的,所以其“教育产品”最终需要通过社会来检验。在接受社会评价的主体中,企业,尤其是用人单位无疑与高职院校、毕业生联系最为紧密。企业通过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工作中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操作、素质的表现来了解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状况是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1]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要就业,而就业质量的高低,只有通过用人单位的评价,才最有说服力。
2.毕业生
毕业生是高职教育的“最终产品”,也是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毕业生的就业实际上就是对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力、技能的全面展现。毕业生在就业中对在校所掌握的技能、培养的能力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工作中的情况最为清楚,是否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效地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环境是否满意,毕业后是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在职业生涯中是否能满足职业提升要求的需要、职业迁移的需要。因此,毕业生的评价是社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评价机构
为了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可适当弱化政府主管部门统计的就业率及政府部门的评估这类社会评价,可邀请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的社会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如行业组织、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等。行业组织可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评价学生是否符合行业规定的职业领域的任职要求,而且通过这类社会评价机构来实施,评价会更系统更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更完备合理,可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借助他方专业评价机构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认可度。
二、评价内容及方法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可见,高职教育要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围绕职业岗位(群)特征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同时,注重学生内在品质和素养的提升,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从基层做起、艰苦创业及与人合作等职业素质。[2]高职教育须以职业能力为主干,以素质培养为出发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
高职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高质量就业,在社会上具有高质量生存发展能力,在职业链上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标准,在实施高职生就业质量评价时,必须将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创业成效以及职业的迁移等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1.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
企业满意度调查可以获得包括企业满意度、就业对口率等相关评价数据。企业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总体评价。通过对学生在职业态度、合作精神、主动分担意识、学习态度、适应岗位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综合评价,形成总结性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就业对口率是毕业生在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就业的学生比例。对口率越高,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度越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越高。评价可采用访谈和通过邮箱发送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毕业生满意度
毕业生满意度评价主要是学生通过在具体工作岗位的体验,并结合岗位工作的任职要求与在校所受教育的对接度,即毕业生职业期望吻合度:包括就业环境好不好、就业能力强不强、薪资水平是高是低、劳动保护是否到位、是否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及毕业生的幸福感等方面,可综合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主要评价指标有毕业生满意度、薪资标准、职业转岗率、岗位升迁率等评价信息。职业转岗率是学生毕业若干年后,其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与毕业时就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职业转岗率越低,说明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越高。岗位升迁率是与同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学生在相应的岗位上的职位升迁率。学生升迁率比同类院校高,表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竞争能力比同类院校的学生强。评价可采用电话回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3.社会评价机构
在借助他方专业评价机构进行社会评价的同时,政府部门的评价信息也要加以有效利用,如毕业生就业率,尤其是协议就业率,反映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职业链上技术领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程度,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现实与长远发展的主要标志。协议就业率重点关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程度、用人单位的岗位层级、职业岗位的发展空间等,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企业主动需要通过协议要求留下来的重要技术人才。此外,自主创业率也是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创业不仅解决本人的就业,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国家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是一种高质量就业,其评价标准主要是创业的数量及质量(规模、前景、利润等)。
总之,通过对高职生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的探索,目的是要寻求一种更为科学、全面、客观的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以此体系获得的信息反馈,对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轨才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芳.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研究[J].民办教育研
究,2010,(7):9-12.
[2] 屠群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其评价内容[J].天津职
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2003,(4):11.